滇剧
滇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大观周刊、文艺生活·文海艺苑、民族音乐等;
滇剧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伟、杨军、田向弘等。
滇剧
-研究学者
- 严伟
- 杨军
- 田向弘
- 赵嘉禄
- 刘佳云
- 吕维洪
- 张克勤
- 张在云
- 王凤莲
- 章虹宇
- 任剑秋
- 何真
- 刘莎
- 包钢
- 吴丽佳
- 吴戈
- 吴晓新
- 周刚兵
- 周少金
- 夏德金
- 夏禾
- 孙玉萍
- 孙红侠
- 张冉
- 张德凯
- 张桥
- 张玮珊
- 张继周
- 张述
- 徐晴
- 忆斯
- 念丽
- 忻颖
- 戴平
- 戴诚
- 文婷
- 方月仿
- 普文贵(摄)
- 李婷怡12
- 李柏慧
- 李荫厚
- 李钟发
- 杨丽萍
- 杨军1
- 杨婷
- 杨晓军
- 杨武军
- 杨龙
- 桃木殳子
- 段藿娴
-
-
-
-
杨婷;
普文贵(摄)
-
-
摘要:
"红盖头啊红盖头,此生幸福盼等候。红盖头啊红盖头,一场悲剧恨悠悠。"随着一段充满故事性的伴唱,2020年8月15日—18日,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全新制作的青春版小剧场滇剧《红盖头》在玉溪市花灯剧院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剧是疫情后玉溪戏剧的首演,受到广大观众和艺术界专家同仁的高度关注。《红盖头》改编自文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巴金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
-
张冉
-
-
摘要:
由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制作的新编滇剧《水莽草》自2013年在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上亮相以来,迄今已演出150余场,在业内外不断收获荣誉和掀起热议。2013年,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及剧目奖;2014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重大加工修改资助。
-
-
饶含义
-
-
摘要:
架子花脸是滇剧中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行当。文章以滇剧架子花脸为研究对象,对其舞台表演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滇剧架子花脸的舞台表演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致的"做"功、方言化念白和多元化唱腔;最后指出,在对滇剧架子花脸进行研究和探索时,要从艺术实践角度进行总结,深入了解不同唱腔体系、不同表演风格下架子花脸的舞台表演特点。
-
-
夏禾
-
-
摘要: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成为文化自觉的核心.随着滇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滇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昆明市牛街庄滇剧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触发的文化自觉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自信对于牛街庄滇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牛街庄滇剧博物馆和牛街庄社区滇剧传承基地为地方戏曲的文化展示提供了专属文化空间,这种以民间力量主动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做法,虽然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但其在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复兴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
赵嘉禄
-
-
摘要:
万象贞是云南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她师从滇剧“竹派”艺术创始人张禹卿先生,专攻花旦、闺门旦、青衣.她的表演艺术源于“竹派”,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继承和发展了滇剧旦角演唱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她增加真声成分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新颖而又富于地方特色剧种风格的唱腔,字正腔圆、润腔技巧颇高的演唱功力,以韵白为主兼有软讲的念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塑造出了滇剧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
-
吴戈
-
-
摘要:
滇剧“竹派”艺术发展于“守成”与“创格”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创立和流传时间将近百年.从滇剧“竹派”形成之前到“竹派”艺术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其转益多师、跨界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发展能力,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滇剧“竹派”的艺术追求,也是其成就的支点.“竹派”传承,历经三代,其艺术特点在传承发展中的表现主要有:“竹派”旦角艺术、三代传承人对滇剧声腔的改造创新、行腔的“滇腔滇调”和念白的“滇声滇韵”.
-
-
-
田向弘
-
-
摘要:
玉溪市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代的舞台艺术领域,玉溪滇剧不断收获着可喜的成果.玉溪市滇剧院的发展以当地的观众和历届敬业的院团领导、演职成员为基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地域优势用心打造滇剧精品和拨尖人才,为云南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做出了表率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