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
湟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191822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青海农林科技、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等;
湟水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万寿、丁城志、刘希胜等。
湟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1822篇
占比:99.95%
总计:191913篇
湟水
-研究学者
- 李万寿
- 丁城志
- 刘希胜
- 周存云
- 唐文家
- 姚桂基
- 庞琳
- 闵敏
- 陈劲松
- 陈毅峰
- 丹明琳1
- 于光远
- 任珊
- 何生胤
- 何秀红
- 侯佩玲
- 刘公棣
- 刘峰贵
- 刘淑英
- 刘满
- 刘铁程
- 包维珍
- 华胥
- 卜晓彪
- 卢燕
- 史丁
- 史志林
- 向墨1
- 吴向培
- 吴均
- 吴文祥
- 周南杰2
- 周宏伟
- 周强
- 娄广艳
- 孙卫国
- 宗喀·漾正冈布
- 屈云惠
- 崔智慧
- 崔玉香
- 师延仿
- 张大可
- 张定邦
- 张宝
- 张庆有
- 张得祖
- 张志法
- 张霞
- 徐晓梅
- 时璐
-
-
杜嘉妮;
蔡宜晴;
刘希胜;
王岗;
闵敏
-
-
摘要:
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成为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河川径流作为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识别其变化原因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分析径流变化特征,基于Budyko假设的敏感性方法定量评价气侯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湟水年径流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径流突变年份分别为1980年、1990年和2004年。1981-1990年降水是影响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1990年以后下垫面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草)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
-
-
卢燕
-
-
摘要:
百鸟齐飞,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游人徜徉其间,好不自在。这是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场景。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青海省会西宁市城区,青海省1/3的人口居住于此。2013年,靠着流经这里的湟水,成立了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到1 0年,这里不但能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还加入了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获得了诸多荣誉。
-
-
-
-
摘要: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干流全长374km,流面积约3.29万km^(2)。湟水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以北的噶尔藏岭,河源高程4200m。向东流经源、西宁、乐都、民和等县市,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入黄高程1565m。湟水干流,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的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
-
-
周存云
-
-
摘要: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柳湾彩陶有许多描绘水的纹饰,湟水不同时期的状态体现在陶上的波纹展示出他们观察理解的过程,以黑色的波浪纹表现出水的流动,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水流奔腾向前,将黑色的曲线汇聚到一起和中间的圆点构成漩涡纹。在陶画中出现的波浪纹、涡纹、漩纹、浪涛纹、涟漪纹等,描绘得生动逼真,立体感特别强烈,有的已经达到三维画的效果。
-
-
-
-
-
-
-
锦梅
-
-
摘要:
今年想去登北极山。重阳登山,无非想借个古风,换个登高远望的辽阔心情。北极山在湟水以北,是河拉大山山脉伸向湟水的一支山脚余脉。它坐拥丹噶尔城,每日看一片人间烟火,在朝夕起伏的迷蒙里起落明灭。无论是从东头的山门入山,还是从西面的水涧起步,一圈环抱的左岭右壑里,睡满了老去的湟源人。从我第一次上山,几十年间那山路都是一条曲曲折折的石阶,或粗粝或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