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洞房花烛夜

洞房花烛夜

洞房花烛夜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婚育与健康、国防、幸福:上半月等; 洞房花烛夜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西、吴鹏、佚名等。

洞房花烛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85.91%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14.09%

总计:149篇

洞房花烛夜—发文趋势图

洞房花烛夜

-研究学者

  • 罗西
  • 吴鹏
  • 佚名
  • 周伟兵
  • 徐强
  • 柏西嘉
  • 王鼎钧
  • 马未都
  • MISS杨
  • linlin7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鼎钧
    • 摘要: 有人列举世上最快乐的人: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生命的医生,正在用泥巴修筑城堡的儿童。联想到中国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列举的四种最快乐的人,把两种答案比较一下,你会想到什么?好像后者比较偏重现实功利,即使他乡遇故知。
    • 贾小卜
    • 摘要: 结合全新的3D打印SLS粉末尼龙打印技术,保留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让“洞房花烛夜”在今天依旧能映射进新人的心房。故宫·婚庆结婚是我们人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婚礼则是这主题最闪亮的那颗星。过去皇室的婚礼更是颇为讲究,例如帝后大婚礼服上的纹饰是代表至善至美道德的十二纹饰。穿上这件衣服,皇帝是有责任的,不可能像一些影视剧中表现得那样,皇帝穿着这样的衣服还在后宫走动,这样的衣服只能穿在三大殿。
    • 吴鹏
    • 摘要: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都让现在的新人心向往之。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 张天野
    • 摘要: 杜甫有一首《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般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四喜。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味道似乎有些不对。前三句所言不差,这最后一句“金榜题名时”就跟普通老百姓不相关了,因为在封建时代,读书中科举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此看来,此“四喜”乃诗人的四喜。
    • 何鑫业
    • 摘要: 很多人感怀岁月,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同龄人的去世,记忆力的衰退,两鬓初染秋霜,牙齿的松动,眼的昏花,所谓星转斗移,物是人非,是矣。很多人感怀岁月,也有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悲的,中年丧妻,老年失子;喜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世百态,莫衷一是,所谓悲也是喜,喜也是悲,是矣。还有人感怀岁月,却在很隐私、很离奇、很富歧义的一隅,如,川端康成的看到蛾的自毁与虫的化蝶,想到死亡;曹雪芹的见及海棠与雪,等于见及了拟人的空和拟自然的肥美。
    • 罗来镑
    • 摘要: 中学毕业后,我回乡务农,种田、开拖拉机、驾大货车,最后进乡政府开小车。由于读书少,就是个“大老粗”。但我还是积极要求进步,并向党组织靠扰。有一次填入党志愿书,组织委员对我说:“罗师傅,给你一张别人写的志愿书,你参考一下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下决心,看书学文化。辛苦终于换来成果,那年,我首次在《江南都市报》发表了一首小诗,那种心情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一样高兴。
    • 吴鹏
    • 摘要: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 吴鹏
    • 摘要: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载:"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 邓万科
    • 摘要: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乐: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发现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多年的捡石经历,让我体会到了捡石也有三乐:追梦之乐、捡漏之乐、在置放多年的石头上发现新看点之乐。追梦之乐,换句话说就是实现了梦想的乐趣。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因担心在四川的儿子家的房子是否安全,在余震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去了儿子工作的地方——绵阳。幸好儿子的房子无大碍,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