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注CO2

注CO2

注CO2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452295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注CO2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雷、贾英、黄磊等。

注CO2—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52295 占比:99.98%

总计:452363篇

注CO2—发文趋势图

注CO2

-研究学者

  • 孙雷
  • 贾英
  • 黄磊
  • 刘欣
  • 刘鹏
  • 夏德宏
  • 孙良田
  • 尤立忠
  • 张世强
  • 张国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蒙; 郭晓阳; 邓存宝
    • 摘要: 注CO_(2)增产煤层气的机理有置换、载携和稀释扩散等,均与煤孔隙息息相关。为厘清煤孔隙对原位注CO_(2)置驱CH_(4)的影响,分析了3个原煤煤样的孔隙特征,采用自行研制的受载煤体注气置驱甲烷实验台,研究不同条件下原煤渗透性和吸附性,开展原位注CO_(2)置驱CH_(4)分步实验,深入探讨置驱的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YCW褐煤、SL肥煤和YMY无烟煤吸附孔占比依次为28.71%、88.24%和89.24%,渗流孔发育程度依次降低;随煤变质程度升高,煤吸附性变大、渗透性变小;置驱过程分为3个时期,早期阶段注入CO_(2)主要起置换作用,中期阶段注入CO_(2)起置换、载携和稀释作用,后期阶段注入CO_(2)起载携、稀释作用;吸附孔和渗流孔均发育的YCW褐煤,提高注气压力或降低外部载荷能有效促进置换、载携、稀释作用,对整个置驱过程改善大,但对仅吸附孔发育的SL肥煤和YMY无烟煤的置驱过程改善小,如注气压力1 MPa、外部载荷6 MPa下,YCW褐煤、SL肥煤、YMY无烟煤的置驱效率依次为62.4%、48.4%和62.3%,当注气压力为2 MPa、外部载荷为4 MPa时,3个煤样的置驱效率依次为94.4%、72.2%和71.0%。
    • 阮洪江
    • 摘要: 对于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注CO_(2)是较为有效的开发方式,但目前对其开发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不够充分。通过膨胀实验和气液两相平衡理论,分析了在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中注入CO_(2)后对地层流体相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O_(2)注入比例的增加,流体体系从挥发油体系逐渐过渡到常规凝析气体系;在最小混相压力条件下,处于开发中后期的凝析气藏,可实现多次接触混相,能有效解除气井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从而提高气藏采收率。
    • 刘欣; 尤立忠; 程子阳; 张进平; 石建喜; 刘鹏; 赵跃华; 邓兵
    • 摘要: 为评价注CO2井的注入效果、优化注入方案,需要详实掌握注入过程中井筒内相态分布剖面和各层吸气剖面.通过分析注CO2井的特性,开展测试方法适应性研究,结合注CO2井高压、低温、腐蚀及相态变化复杂等特性,优选钢丝高压密闭施工工艺,并通过防腐蚀密封件的比选试验、加强人员伤害防护设计、改进测前防喷装置保护液注入工艺和采用测后快速放空工艺,探索出了一种高压、低温非常规流体存储多参数测试工艺.依据传热学知识、流体力学原理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建立井筒相态模型和解释方法,成功应用于现场测试和资料解释.
    • 刘欣; 尤立忠; 程子阳; 张进平; 石建喜; 刘鹏; 赵跃华; 邓兵
    • 摘要: 为评价注CO_(2)井的注入效果、优化注入方案,需要详实掌握注入过程中井筒内相态分布剖面和各层吸气剖面。通过分析注CO_(2)井的特性,开展测试方法适应性研究,结合注CO_(2)井高压、低温、腐蚀及相态变化复杂等特性,优选钢丝高压密闭施工工艺,并通过防腐蚀密封件的比选试验、加强人员伤害防护设计、改进测前防喷装置保护液注入工艺和采用测后快速放空工艺,探索出了一种高压、低温非常规流体存储多参数测试工艺。依据传热学知识、流体力学原理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建立井筒相态模型和解释方法,成功应用于现场测试和资料解释。
    • 张矿生; 白晓虎; 刘顺; 陈强; 李蕾; 蔡明玉; 范理尧; 苏玉亮
    • 摘要: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注CO2增能效果,利用长庆油田陇东P区块致密砂岩岩心开展核磁共振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分析CO2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相态计算,分析CO2注入对原油体积系数及饱和压力的改变.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动态地应力与油藏双向耦合模型,分析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及井底附近压力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目标区块储层注CO2增能图版,评价注CO2增能效果,优化注入参数.结果表明:CO2主要通过溶解、冲蚀作用使岩心大孔隙数目增加;注入10% ~45%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可使原油体积膨胀至1.19倍,原油饱和压力增加86%;注CO2对目标区块储层增能效果明显,目标区块的最佳注气体积为700 m3,最佳注入速度为4 m3/min.
    • 曹军生
    • 摘要: 为解决新疆天富煤业有限公司12B90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问题,通过综放工作面封闭后对采空区打钻、注CO2手段进行采空区火区治理,采空区自然发火得到有效治理.
    • 王学武1; 王厉强1; 夏志增1; 时凤霞1
    • 摘要: 注CO2补充地层能量已成为提高致密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低磁场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对大庆外围致密岩芯分别进行了CO2驱、水驱转CO2驱和周期注CO2驱3种方式下的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CO2注入方式下的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大于0.1μm的亚微米级和微米级孔隙是致密储层原油的主要储集空间,大于1μm的微米级孔隙是可采原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不同CO2注入方式下亚微米级孔隙空间原油动用规律不同,周期注CO2驱下亚微米级孔隙空间对原油采收率贡献最大。从不同CO2注入方式的最终原油采收率来看,周期注CO2驱原油采收率最高,其次为注水后转CO2驱,CO2驱开采方式下采收率最低。该研究为CO2补充能量技术在致密油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王学武; 王厉强; 夏志增; 时凤霞
    • 摘要: 注CO2补充地层能量已成为提高致密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低磁场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 对大庆外围致密岩芯分别进行了CO2驱、水驱转CO2驱和周期注CO2驱3种方式下的物理模拟实验, 探讨了不同CO2注入方式下的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大于0.1μm的亚微米级和微米级孔隙是致密储层原油的主要储集空间, 大于1μm的微米级孔隙是可采原油的主要赋存空间, 不同CO2注入方式下亚微米级孔隙空间原油动用规律不同, 周期注CO2驱下亚微米级孔隙空间对原油采收率贡献最大.从不同CO2注入方式的最终原油采收率来看, 周期注CO2驱原油采收率最高, 其次为注水后转CO2驱, CO2驱开采方式下采收率最低.该研究为CO2补充能量技术在致密油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CO2 flooding has been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Through combining the physical experiments with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experiments on oil displacement under different gas injection modes such as CO2 flooding, water injection converting to CO2 injection, and cyclic CO2 injec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 of Daqing city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oil displacement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n pores and the submicron pores with the size over 0.1μm are the main storage space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and the pores with the size over 1μm are the main space for the recoverable crude oil.Laws of oil displacement in submicron pores a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CO2 injection modes, and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n the oil recovery rate comes from the submicron pores under cyclic CO2 injection mode.In comparison, the ultimate oil recovery rate by cyclic CO2 injection is the largest, then followed by the water injection converting to CO2 injection, and the minimum oil recovery rate is by CO2 flooding.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by CO2 floodin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