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波场分离

波场分离

波场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327659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世界地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7年深海能源大会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等;波场分离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振春、陈可洋、孙赞东等。

波场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7659 占比:99.92%

总计:327928篇

波场分离—发文趋势图

波场分离

-研究学者

  • 李振春
  • 陈可洋
  • 孙赞东
  • 王赟
  • 刘财
  • 郭全仕
  • 孔雪
  • 左建军
  • 朱光明
  • 杜启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彦鹏; 刘学刚; 王大兴; 吴俊军; 王艳华; 陈策; 李飞
    • 摘要: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因其耐高温高压和高密度全井段采集等技术优势使得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更加高效,在井驱参数提取及井旁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技术面临记录数据的信噪比偏低、单分量数据波场分离困难、地面激发点稀疏造成照明不均匀和成像质量欠佳等技术难题。为此,系统分析了长庆油田珠60井的套管外DAS-VSP井地联采数据的采集质量及对处理结果的影响、DAS单分量波场特征及反射波分离、井驱参数提取、井地联合多次波分析、3D-VSP成像的技术优势和不足等,形成了高效初至拾取及井驱参数提取、单分量保真波场分离、扩展面元VSP CDP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成果,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将高密度优势转化为高信噪比,进一步提高波场分离保真度,并在处理中尽可能克服激发点稀疏的影响,以实现3D-VSP的精确成像,最终实现井地联合成像,这些结果对于今后的DAS井地联合勘探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 刘建; 沈鸿雁; 席井昌; 李勤; 赵静; 李萌
    • 摘要: 煤田陷落柱的地震响应特征通常以绕射波的形式表现,因此绕射波是识别和追踪煤田陷落柱的有效波场。为了有效利用绕射波准确预测煤田陷落柱,基于中值滤波理论,在借鉴频域带阻滤波概念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利用中值阻滤波分离地震绕射波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绕射波成像处理流程。(1)地震绕射波利用的关键是如何完整地分离出绕射波,由于绕射波与反射波的时距特征存在差异,基于统计特性的中值阻滤波存在分离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可能性;(2)为了有效压制强能量的反射波干扰,需要通过正常时差校正(NMO)处理,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反射波与绕射波的横向相干性差异,然后再对不同地震道上相同采样时间的一维地震信号实施中值阻滤波分离绕射波;(3)为了确保绕射波完整提取,通过建立主波数带与地震道数的关系,定量确定中值阻滤波窗口因子;(4)利用叠前地震偏移成像方法分别对分离出来的绕射波场和全波场进行成像处理,然后联合绕射波和全波场成像结果预测煤田陷落柱。通过一个典型的煤田陷落柱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应用于山西Z煤田的陷落柱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分离地震绕射波,绕射波偏移成像结果明显优于传统反射波成像结果,能清晰揭示出陷落柱的棱廓、规模等信息,可有效提高煤田陷落柱的识别精度。
    • 栾锡武; 杨佳佳
    • 摘要: 地震资料中的绕射波携带了小尺度地质异常体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刻画断层、边界以及缝洞储集体等非均质体构造,但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绕射波往往作为噪声被压制掉。对分离地震绕射波和反射波的方法以及绕射体单独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地震绕射波的产生机制及地震特征;然后,从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的角度出发,利用两者在不同域的形态差异,通过平面波分解技术、多聚焦叠加技术和聚焦切除反聚焦技术对绕射波与反射波进行分离;最后,应用高精度偏移方法对分离后的绕射波进行偏移成像。基于剖析和总结典型地区的应用实例,发现绕射目标单独成像可以实现小尺度异常体的识别,非均质地质体的成像精度显著提高,对高精度地震解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绕射波本质上是三维现象,在三维情况下实现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分离并成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 周显华; 沈金松; 李亚曦; 侯桐; 高鑫
    • 摘要: 全波列数据包含多种频散波,准确有效地提取频散信息可以为储层及含油气性评价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详细对比了傅里叶变换算法(FTM)、加权频谱相干法(WSS)、振幅相位估计法(APES)、前后向振幅相位估计法(FBAPES)和最小方差无失真波束形成算法(Capon)及前后向最小方差无失真波束形成算法(FBCapon)共6种频散信息提取方法的性能与应用效果。首先,基于已知函数的波形信号与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对比了上述6种算法的保幅性、分辨率及抗噪性。其次,结合实测与模拟声波波列数据,对比了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实现了模式波的分离。最后,考察了基于波场分离频散提取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算法中,加权频谱相干算法及傅里叶变换算法抗噪性好,但保幅性能差且分辨率偏低;振幅相位估计类算法振幅估计准确、分辨率较高,但抗噪性较差;最小方差无失真波束形成类算法分辨率、抗噪性以及慢度估计准确性等综合性能较好,但估计的振幅低于正常值。实测声波波列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基于长短时方差比值法的时域滤波与频域滤波的波场分离能够有效分离模式波且不改变其速度及频散特征,与综合性能较好的前后向最小方差无失真波束形成算法结合能较好地提取频散信息。
    • 刘晟; 苑益军; 邱新明; 王士成
    • 摘要: 保持地震波场矢量特征的波场分离是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提高多分量波场分离精度,基于传统Ra-don变换的优势,探讨了矢量Radon变换保持波场特征的可行性.首先,在分析传统Radon变换基础上,阐述了基于组稀疏的矢量Radon变换实现保持矢量波场振幅特性的纵、横波分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模型数据的纵、横波分离;其次,介绍了复矢量Ra-don变换压制多分量地震数据面波干扰的处理方法,并展望了复矢量Radon变换在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中纵、横波分离和快、慢横波分离的应用前景.模型数据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组稀疏的矢量Radon变换波场分离方法能够保持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特性,并能获得好于非矢量Radon变换的纵、横波分离结果.
    • 邱新明; 王赟; 韦永祥; 钱忠平; 范秦军; 钱荣毅
    • 摘要: 随着多分量检波器和地震仪的广泛应用,针对地球壳幔结构成像、岩土工程探测、石油勘探等领域的多分量面波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系统研究面波理论及相关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对多分量面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简要介绍了面波相速度频散计算方法,列举了面波多模式频散曲线提取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多分量面波频散特征、偏振特征及多分量面波资料的处理和反演方法;接着介绍了旋转分量在面波分离和面波频散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多分量面波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不同分量的面波中包含了不同的速度频散信息,因此多分量面波反演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六分量观测能够更完备地刻画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和分离面波.目前多分量面波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等特征研发相应的面波处理和压制技术将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 蔡志东; 王世成; 韦永祥; 王赟
    • 摘要: 垂直地震剖面法(VSP)通常采用三分量(3 C)检波器记录地震波场信息,而纵、横波震源的应用使其波场进一步丰富和复杂化,开展VSP各种波场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对VSP记录的波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了不同类型震源和不同介质模型的复杂波场分离方法,包括光纤观测VSP波场的噪声特点及压制方法,井筒波与电缆波的产生机理、压制及应用方法,绕射波与断面波的特征及其应用方法,多次波的特征及其压制和应用方法,折射波与导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应用方法等,重点研究了上行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特征、波场分离与矢量合成及多波信息的综合应用方法等.最后,对多分量VSP波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多波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拓展VSP记录中波场传播特征的研究有益于揭示地下复杂构造与地层物性信息,VSP多波解释与反演研究、多波属性的提取与应用有助于油气储层的勘探与开发等,预期VSP多种波场的研究将具有持续攻关和推广应用价值.
    • 蔡露曦; 付兰兰; 王强; 张森垚; 张昊
    • 摘要: 为了提高了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精度,针对PSV型转换波的横波静校正量计算问题,利用FK变换和谱分析方法对面波静校正处理技术进行改进。以鄂尔多斯某研究区采集的实际PSV转换波资料为例,通过波场分离和面波谱分析技术计算出各个检波点处的频散曲线和横波速度结构,依据横波速度结构获得静校正量,进而实现对资料的静校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面波静校正技术实现了对PSV波资料各个检波点的横波静校正量的单独计算,提高了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精度,能够将研究区横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分辨率提高至道间距水平,为单独检波点静校正量的计算提供准确的速度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潜力。
    • 摘要: 针对岩性强界面对下伏储层的地震屏蔽作用,导致优质储层无法准确预测的问题,采用基于波场分离的弱信号成像技术有效消除了强界面对储层的影响。根据岩性界面上下地层速度差异以及构造形态等因素,建立岩性界面的三维正演地质模型,对模型开展雷克子波的孔隙粘弹性介质正演模拟,并将其结果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波场分离后,得到一套消除岩性强界面的地震数据成果。
    • 程广利; 刘宝; 王泽明; 杨哲辉
    • 摘要: 为分析水中声源激发的海底地震波场波动成分组成及其能量占比特性,开展了理论推导、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基于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分层浅海模型中声源激发的海底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理清海底地震波场波系及其组成成分;采用τ-p法对仿真的海底地震波场波动成分进行分离,分析不同海底底质条件下气枪声源激发的地声波动成分能量及其占比特性;开展一次湖试和两次海试,验证了仿真结果.研究表明:水中声源激发的海底地震波可分为纵波、横波、水中声波、表面波4个波系;τ-p法能有效分离气枪声源激发地海底地震波场波动成分;通过处理气枪声源激发的浅海海底地震波阵列信号,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得海域底质特性;硬海底利于激发海底地震波、表面波和横波,软海底利于激发纵波,异常软的底质难以激发出表面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