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028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致富天地、湿地科学与管理、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植物学会2010野外藓苔植物学专题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等;河流湿地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宁、伊丽、余海燕等。
河流湿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28篇
占比:99.25%
总计:13126篇
河流湿地
-研究学者
- 于宁
- 伊丽
- 余海燕
- 冶运涛
- 刘小丹
- 匡其羽
- 周伟东
- 周莹莹
- 孙永军
- 尚毅梓
- 庄琛威
- 庄立防
- 庄继桃
- 张朝晖
- 张鹏
- 朱江
- 李升峰
- 李新伟
- 王英
- 田博
- 田惠娟
- 秦韬
- 程植火
- 耿传宇
- 邱云峰
- 钱彤
- 陈德智
- 黄海真
- 龚家国
- Lei Gang
- Liang Shichu
- Tian Feng
- Tian Huali
- Wei Yu
- Wu Wenxiang
- 丁广师
- 丁文荣
- 丁晓龙
- 上官铁梁
- 付强
- 代静玉
- 伊博力
- 何婧
- 何攀
- 余道平
- 侯宏涛
- 侯春丽
- 冉炜
- 刁玉杰
- 刘云
-
-
陈寒;
白洁;
张国平;
潘美霞;
李海燕
-
-
摘要:
以辽河保护区七星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土壤NO_(3)^(-)-N和NH_(4)^(+)-N空间分布及湿地土壤含水量与pH指标分析,研究流域湿地土壤无机氮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影响NO_(3)^(-)-N和NH_(4)^(+)-N的空间分布,湿地土壤含水量高,土壤中NO_(3)^(-)-N的含量相对较高;湿地土壤含水量低,土壤中NH_(4)^(+)-N的含量相对较高。湿地土壤pH值也影响NO_(3)^(-)-N和NH_(4)^(+)-N含量的空间分布,在测定的湿地土壤中,pH在5.63~7.50情况下NH_(4)^(+)-N含量较高,pH在7.50~7.63情况下NO_(3)^(-)-N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北方河流湿地无机氮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流域湿地管理提供参考。
-
-
骆巧玲
-
-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贾鲁河半人工梯级河滩湿地在露滩前后湿地水质指标变化,以及露滩后沉积物在干化过程中的形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露滩后湿地水体中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率显著增强,其中,氨氮去除效率提高了3倍;随露滩时间的延长,湿地沉积物矿化自净能力增强,即湿地沉积物落干加速了有机物和总氮的矿化过程,且表层沉积物矿化效率较高;随着湿地沉积物干化,湿地硝化过程加速,引发硝态氮在湿地沉积物中产生“表聚”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湿地沉积物通过吸附水体中硝态氮增强了净化效果。
-
-
潘志龙;
秦勇强
-
-
摘要:
湖州是太湖边上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浙江省湿地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市之一,共有4类8型,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形态,总面积4.9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被誉为长江三角洲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近年来,湖州创新性地提出“湿地治水、水美湿地”这一顺应自然的生态建设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5月,湖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2017年其南太湖流域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流域;2019年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的地市。
-
-
袁同印
-
-
摘要:
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跨两县三区,其湿地生态环境具有中原地区典型河流湿地特征。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自开始试点建设以来,通过加大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仍然存在局部水质污染、采砂迹地面积大、生境类型单一、景观品质不高等问题。该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采取加强水质保护、入河溪流修复、湿地植物多样性恢复、营造湿地生态专题园、水系疏通等措施对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优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旨在为其他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
无
-
-
摘要:
天台县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以始丰溪河道为主体,东至始丰二桥,西至平桥镇外汘河与始丰溪交汇处,南、北主要以始丰溪两岸溪滩林为界,属典型的河流湿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西长约9780米,南北平均宽度约420米,总面积424公顷,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两种类型。湿地公园区域保留了始丰溪河流原有的自然景观风貌,使得其具有主流、支流、河湾、急流、浅滩、江心洲等多样化的生境。河流两侧既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平原,山林植被茂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
-
陈俊杰
-
-
摘要:
以淇河湿地生态修复及水质保护工程为例,分析了湿地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湿地底泥生态疏浚、生态缓冲塘、人工湿地、岩石开采场生态修复”等系统化工程措施。并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污染源分析,深入研究了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的处理规模、工艺流程、设计参数等关键技术,最终构建了“湿地生态修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系统湿地生态治理工程措施,并建立了湿地监测、湿地生态保护管理中心及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等配套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减少湿地底泥内源污染、降低流经区域的面源污染,削减农村无组织排放地表径流污染,对湿地水体生态修复及水质保护起到工程示范作用。
-
-
孙凤;
崔慧敏
-
-
摘要:
1莱茵河治理保护背景自从欧洲快速进入工业社会,莱茵河的水质急速恶化,二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大量开垦河流湿地、修筑大坝,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大幅度减少。在1890年到1950年这60年的时间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改变了河流水质,大量采挖河道沙石,改变了河床基底,再加上气候等综合因素作用,导致水生物种急剧减少,有27个物种消失。1986年,瑞士莱茵河畔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大量含剧毒化学品物质的消防水直接进入莱茵河。
-
-
唐宇;
周晓然(摄影)
-
-
摘要:
2021年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湿地名录正式公布,12个市级湿地单位被纳入其中,河流湿地首次被纳入名录。12个湿地被纳入市级名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了第二批市级湿地名录,12个市级湿地名录单位被纳入其中。
-
-
向思源
-
-
摘要:
类型多样的湿地家族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以我国科学家在沼泽、滩涂、湖泊等方面已积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将我国湿地划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及环境,保证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昌盛。
-
-
-
Lei Gang;
雷刚;
Wei Yu;
魏钰
- 《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河流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的危机,并承受着未来发展趋势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挑战.本文认为,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应对河流湿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基于河流湿地的流域性特征,流域规划是其中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管理目标的手段.而鉴于河流湿地当前的生态危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认识到河流湿地与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应对、城市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紧密关系与相互制衡关系,本文还认为,当前的河流湿地相关的流域规划需聚焦于生态修复和旱涝风险管理,在修复受损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提高河流湿地防洪抗旱的能力,保障河流湿地的生态安全、提高气候变化下的适应力和极端事件后的恢复力,并以此推动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