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油田
沈阳油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031篇;相关期刊22种,包括民主与法制、下一代、科技传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沈阳油田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君、冯绍海、占良等。
沈阳油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031篇
占比:99.37%
总计:16132篇
沈阳油田
-研究学者
- 李国君
- 冯绍海
- 占良
- 李辉
- 梁光迅
- 王树权
- 蒋格格
- 赵志彬
- 陈怀满
- 韩小峰
- 付光勇
- 关亮
- 刘浩
- 孟强
- 张建英
- 张涛涛
- 李春东
- 柴燕军
- 梁武全
- 毕海昌
- 王玉臣
- 王立军
- 郝春联
- 雷霆
- 万娟英
- 代本亮
- 任凤泽
- 任学东
- 佟素华
- 修景涛
- 党瑛莉
- 冯志强
- 刘世英
- 刘广东
- 刘广义
- 刘维石
- 史国蕊
- 司胜平
- 同鸿文
- 吴小艳
- 吴秀均
- 周慧
- 周风丽
- 唐平
- 唐晓波
- 商兴伟
- 国君
- 夏怡
- 姜伟
- 孙庆春
-
-
张涛涛;
柳转阳;
饶德林
-
-
摘要:
沈阳油田位于沈阳市以西35km处,是辽河油田的一个重要采油区,也是国内开发规模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其原油油品为高含蜡、高凝固点、低硫、低胶质的典型石蜡基原油。自1984年建厂以来,经过近30年的开发,沈阳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尤其是沈阳油田处于复杂的古潜山地质构造段,分层注水压力区间为8~16MPa,开采后期对油水井测试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
-
-
-
-
蒋格格
-
-
摘要:
沈阳油田高凝油油藏因其具有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等独特的物理特性,因此开发过程中容易造成地层伤害问题。特别是由于油田高凝油油藏类型多样,采取何种合理的开发技术对于提高原油收率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影响高凝油油藏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此在明确了高凝油渗流规律基础上针对油田不同类型高凝油油藏给出了合理有效的开发技术对策。
-
-
陈思璇
-
-
摘要:
沈阳油田分布发育有我国最大的高凝油油藏,其中有相当储量的中低渗透砂岩高凝油油藏。与常规原油相比,含蜡量及原油凝固点都很高,埋藏深度浅,常温下一般为固态,原油流动性极差。当利用传统开发方式开采时将会耗费大量的资源,并且生产效率也较低。特别是中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复杂,储集环境差,孔渗参数低下,因此开发难度更大,必须探索特殊工艺措施开发。基于此,本文对目前高凝油较成熟的开发方式进行了技术总结和特点分析,以期为沈阳油田中低渗砂岩的高凝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
-
刘世英;
同鸿文
-
-
摘要:
注采比能够反映出产液量、注水量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合理注采比,对于稳定原油产量、控制含水上升、实现油田合理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沈阳油田诸多区块已经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高含水导致油藏注采比的合理确定存在不小难度,对区块高效开发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稳定油藏原油产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需要确定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合理配注量或注采比。基于此,本文结合辽河油田沈84-安12块油藏开发实例,通过分析该区块特高含水期不同注入速度下,不同注采比与油田最终采收率的关系,最终确定了区块开发的合理注采比。结果表明,注采比保持在1.1左右才能使注采压力系统在高水开发期内保持动态平衡,对该区块后期的高效注水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程斌
-
-
摘要:
沈阳油田主力注水开发沈84-安12块、沈67块,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大井段合注合采,井网不完善,注水地层常常出现局部的特高渗透条带,使得注水地层的吸水剖面更不均匀,使水更易沿高渗透层突入油井,通道宽度及渗透率逐步增加,水流优势通道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造成注入水大量无效循环,导致水驱动用程度降低,分注工艺无法解决层内循及平面矛盾,必须封堵高渗透层,调整注水地层的吸水剖面。
-
-
蒋格格
-
-
摘要:
沈阳油田部分区块高凝油砂岩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采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且地层压力也逐渐恢复,但是由于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油藏“三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尽管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在完善注采关系、动态调控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善开发效果,尤其是采用的聚合物驱技术在部分区块存在着聚合物沿着油水井间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窜流,而使大量聚合物无效产出,导致聚合物驱时波及系数降低,效果变差的问题。针对此现场,开始实施了调剖措施,但是单井调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聚合物窜流问题,由此进行了聚合物驱前整体深部调剖,此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吸水剖面,取得较好的调剖效果。
-
-
雷霆
-
-
摘要:
通过试验应用国内外两种超声波解堵技术并进行对比,初步判断两种技术在油井解堵上的适应性,为将来的规模实施筛选出相应的技术.总体上看该项技术对砂岩地层具有较好的解堵能力,相较于压裂施工费用较低,相较于酸化措施,目的性更强,无污染,处理半径更长.
-
-
-
赵林洁
- 《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沈阳油田稀油井先期主要采用定期热洗清蜡,热洗清蜡效果虽好,但因洗井同时污染地层、造成油井排水期长、采油时率降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油田稀油区块原油上产的主要矛盾.油井结蜡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油井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油井结蜡原因、现象及规律,根据清防蜡原理及清防蜡技术应用现状,2004年开始针对沈阳油田稀油区块原油物性,采用在油管内外壁和抽油杆上喷涂表面光滑且亲水性强的树脂物质的涂层管杆防蜡技术.经过室内研究、现场试验、改进及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防止油井结蜡及延长油井洗井周期,且在稀油区块得到了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