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痒
止痒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4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76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健康、家庭医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全军第三次激光医学学术会议等;止痒的相关文献由4027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孙淑萍、吴克等。
止痒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孙淑萍
- 吴克
- 王一飞
- 周建华
- 庄振胜
- 王建生
- 宋皞
- 袁蓉
- 孟宏
- 成进学
- 成钢
- 李昊
- 樊书印
- 王建华
- 董银卯
- 马捷
- 吕汪洋
- 尹海全
- 居鹏
- 张伟
- 张震
- 李胜利
- 樊晓东
- 王燕燕
- 胡卫兵
- 陈文兴
- 陈海佳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况代武
- 周民志
- 夏安娜
- 姜莉蔚
- 孟宪斌
- 徐冰娜
- 李伟
- 李品
- 李超
- 林锦雄
- 王小燕
- 王雪梅
- 王领
- 葛啸虎
- 赵磊
- 陈东华
- 高丽
- 内海润
- 刘强
- 周明非
- 孙琪
-
-
蒙凤萍;
陈维武;
李巧云;
田娟;
梅之南
-
-
摘要:
目的探讨十味乳香丸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的抗炎止痒机制。方法采用方酸二丁酯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十味乳香丸灌胃给药,连续3 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瘙痒行为学变化及右耳组织变化,测量右耳皮肤厚度差,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小鼠表皮层厚度变化及真皮层肥大细胞数目,RT-qPCR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Toll样受体8(TLR 8)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1β、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十味乳香丸各剂量组小鼠挠痒次数减少(P<0.01),皮损及耳皮肤厚度不同程度减轻(P<0.01),表皮厚度降低、肥大细胞数目减少(P<0.01),皮肤和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1),皮肤组织p-ERK/ERK、p-P38/P38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0.05)。结论十味乳香丸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的抗炎止痒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Th1/Th2型免疫、抑制MAPK信号通路实现的。
-
-
谢皓辰;
陈金素;
许蕊蕊;
王秀丽
-
-
摘要:
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制剂原则,利用丁香酚良好的脂溶性和促皮吸收性来制备具有抗炎、抑菌、止痒功效的丁香酚乳膏。方法:预试验筛选出影响丁香酚乳膏质量排名前三的因素,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乳膏配方。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磷酸组胺致小鼠瘙痒模型考察丁香酚乳膏的抗炎、止痒效果;抑菌圈实验验证丁香酚乳膏对大肠埃希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优选得到丁香酚乳膏基质的最优配方,丁香酚、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的用量分别为1.00、0.75、1.65 g。制得的丁香酚乳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瘙痒(P<0.05,P<0.01),抑制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结论:优化后的丁香酚乳膏,制备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良好,抗炎、抑菌、止痒效果佳,为丁香酚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
许蕊蕊;
陈金素;
李越;
王秀丽
-
-
摘要:
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理念,将艾叶油作为乳膏油相,制备艾叶油乳膏,并考察其抗炎、止痒和抑菌的作用。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艾叶油乳膏处方;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研究乳膏的抗炎作用;通过制备小鼠瘙痒模型,研究乳膏止痒的作用。结果:艾叶油乳膏的最优处方为硬脂酸1.65 g、单硬脂酸甘油酯0.75 g、艾叶油2.00 g、月桂氮?酮0.13 g、十二烷基硫酸钠0.30 g、甘油0.75 g、适量冰片和蒸馏水。制得的艾叶油乳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痒(P<0.05,P<0.01)。结论:优化后制备的艾叶油乳膏涂布延展性好、外观均一,有良好的抗炎和止痒作用,可为艾叶油的开发提供参考。
-
-
向翠晓;
李美翠;
宋亚军;
吉忻;
黄光羡;
伍冠一
-
-
摘要:
目的:探究桉叶油与蛇床子素联合止痒作用。方法:建立Compound 48/80诱导急性瘙痒模型。实验组分别经表皮滴加给予50 μL(低比例、中比例、高比例)桉叶油与蛇床子素混合物、桉叶油、蛇床子素,空白组滴生理盐水,30 min后皮下注射50 μL Compound 48/80(50 μg/50 μL),随后观察30 min内小鼠瘙痒次数并比较差异性。结果:不同止痒药的实验组与空白组瘙痒次数相比,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高比例桉叶油与蛇床子素混合物差异性最显著,止痒效果最好。结论:桉叶油与蛇床子素联合可抑制组胺依赖的急性瘙痒。
-
-
宋亚军;
韦婧;
向翠晓;
吉忻;
伍冠一
-
-
摘要:
目的:研究桉蛇止痒液的止痒效果。方法:采用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研究不同配比桉蛇止痒液对化合物48/80引起的急性瘙痒的止痒作用。结果:配比为2∶8、3∶7、4∶6的桉蛇止痒液作用于小鼠0 min后对急性瘙痒小鼠的抑制率分别为52.53%、51.09%、61.95%,作用于小鼠15 min后对急性瘙痒小鼠的抑制率分别为43.50%、55.24%、48.97%,作用于小鼠30 min后对急性瘙痒小鼠的抑制率分别为38.99%、42.22%、46.22%。桉蛇止痒液不影响小鼠的强迫运动能力。结论:三种配比桉蛇止痒液均对被化合物48/80诱导的急性瘙痒具有抑制作用,配比为4∶6的桉蛇止痒液具有快速止痒作用。
-
-
吴小诗;
潘敬灵;
邓榕榕;
莫梓童;
唐春萍;
沈志滨
-
-
摘要:
以诃子水提物(TRW)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限制性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M.restricta)体内外抗菌作用及对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采用试管药基法测定TRW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对M.restricta的MIC为7.20 mg/mL.采用连续7日涂菌法构建豚鼠皮肤感染M.restricta模型,探讨TRW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给药7天后与模型组比较,TRW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豚鼠感染皮损评分(P<0.05);TRW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37.5%、50%和62.5%;减轻豚鼠病理组织的损伤程度,采用磷酸组胺构建皮肤瘙痒模型探讨TRW的止痒效果.结果显示,TRW明显抑制磷酸组胺所致的瘙痒(P<0.05).
-
-
曹玺;
和丽生;
刘因华;
张娅;
夏亮;
李琴;
陈茹
-
-
摘要:
目的研究青刺果油皮炎凝胶抗炎止痒作用.方法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和青刺果油皮炎凝胶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60只豚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糠酸莫米松凝胶组和青刺果油皮炎凝胶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磷酸组织胺致豚鼠瘙痒观察其止痒作用.结果青刺果油皮炎凝胶中、高剂量组能极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1),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 <0.05);青刺果油皮炎凝胶低、中、高剂量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16.17%、32.30%、23.57%.青刺果油皮炎凝胶高剂量组有极显著增高豚鼠致痒阈作用(P<0.01).结论青刺果油皮炎凝胶具有抗炎、止痒作用.
-
-
夏育民
-
-
摘要:
每到秋冬季,因单纯皮肤瘙痒来看病患者逐渐增多,且以老年人居多,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没有原发皮肤损害。在皮肤科门诊,一些饱受瘙痒之苦的患者总讲述自己的独家止痒“秘诀”:对瘙痒处用盐粒揉搓;用热水洗得皮肤发红发烫;勤洗澡,天天要用肥皂、沐浴露。但苦恼的是,这些方法短暂止痒过后让人感觉更痒。这是因为上述方法加剧了皮肤干燥和皮肤屏障损伤。
-
-
魏伊;
朱晓燕
-
-
摘要:
火针作为中医传统治病手段之一,因其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火针主要有祛风止痒、温阳散寒、除麻止痉、消癥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其中止痒尤有优势。为进一步推广火针在临床上的使用,文章通过检索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对关于火针止痒机理研究部分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将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粗略总结,厘清了火针的功效、临床优势病种及其止痒机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帮助。
-
-
邱洪;
李新顺;
王慧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冰甲乳膏的药效学.方法 采用试管法测定复方冰甲乳膏对玫瑰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观察其抗模型豚鼠真菌感染的作用;采用耳廓肿胀法及足跖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磷酸组胺法观察其止痒作用.结果 复方冰甲乳膏对体外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明显缩小感染模型豚鼠皮损部位面积;对二甲苯致炎模型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致炎模型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提高磷酸组胺致痒模型豚鼠致痒阈.结论 复方冰甲乳膏具有杀菌、抑菌、抗炎、止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