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梭梭林

梭梭林

梭梭林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中国文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305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边防警察、中亚信息、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等;梭梭林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吉小敏、宁虎森、吴昊等。

梭梭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1.8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305 占比:98.11%

总计:7446篇

梭梭林—发文趋势图

梭梭林

-研究学者

  • 吉小敏
  • 宁虎森
  • 吴昊
  • 姜生秀
  • 李得禄
  • 李昌龙
  • 罗青红
  • 邹受益
  • 俞阗
  • 李建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亚娟; 汪季;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段晓婷; 金山
    • 摘要: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龄人工梭梭林0—60 cm土层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升高,而TP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其中,3,6年梭梭林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TP含量及其密度则与之相反;11,16年梭梭林SOC、TN、TP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4种林龄梭梭林土壤C∶N、C∶P、N∶P分别为2.24~9.21,1.59~7.05,0.56~0.81,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且变异系数随林龄和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说明土壤C∶N、C∶P、N∶P趋于平稳状态。(3)林龄、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OC含量、SOC密度、C∶N、C∶P,对TN含量、TP含量、TN密度、TP密度、N∶P无显著影响。(4)土壤孔隙度(STP)与SOC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孔隙度增加有助于SOC密度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在干旱荒漠区建植梭梭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
    • 黄增倩; 胡红英; 康宁
    • 摘要: 记述了采自新疆北部梭梭林平腹小蜂属Anastatus Motschulsky 一新种:荒漠平腹小蜂Anastatus desertus Huang&Hu,sp.nov.,其鉴别特征为:体大部分黑褐色,具紫蓝绿色金属光泽;头正面观宽为高的1.21倍,背面观宽为长的1.48倍;触角13节,触式11173,着生位置低于复眼下缘连线;触角索节第三节最长,条形感受器分布在索节第三节至棒节末端,其中端棒节感器最多;中胸盾片中叶前缘微突部分菱形,密布横条状刻纹,长为中胸盾片长的1/3;小盾片狭长,长为宽的3.25倍;前翅短小,不超过腹部第二节背板,末端尖.腹部拱起,长大于中胸,中间较宽两边窄.模式标本保存在新疆大学昆虫标本馆(ICXU),另外,文中还提供了中国已知平腹小蜂属分种检索表.
    • 刘红梅; 吕世杰; 任倩楠; 刘清泉; 刘丽英; 王玉芝; 周瑶
    • 摘要: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巴丹吉林沙漠常见的小乔木,其林下沙质土壤对梭梭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塔木素野生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及梭梭产籽基地的沙质土壤为对象,选定代表性大样地并进行机械取样,结合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梭梭林下沙质土壤以细沙(Φ≤0.25 mm)和中沙(0.25<Φ≤0.5 mm)为主,占比高达95%以上;二者在不同沙层空间分布状态可以互相表征,具有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特征.细沙和中沙空间分布为梭梭林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基质和水分条件;粗沙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以及细沙、中沙小概率子集空间分布复杂性为其他物种入侵和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小生境.整体上,梭梭林沙质土壤以细沙和中沙空间分布占主导,大概率子集决定景观特征,其小概率子集和粗沙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为植物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小生境.
    • 李昌龙; 吴昊; 姜生秀; 李得禄; 王多泽; 张立恒
    • 摘要: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和土壤种子萌发动态的野外调查以及模拟土壤结皮、降水试验,研究了土壤结皮发育(无结皮覆盖土壤NSC、物理结皮覆盖的土壤PSC、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BSC)对其土壤种子萌发、幼苗死亡、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结皮发育与模拟降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建植以及灌草结合的治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的发育可以促进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表现为BSC>PSC>NSC,且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5)。(2)在15 mm模拟降水条件下,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密度和土壤种子萌发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PSC>BSC>NSC,且差异极显著(P0.05),而幼苗死亡率表现为NSC>BSC>PSC,且差异性极显著(PPSC>NSC,幼苗死亡率NSC>PSC>BSC。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既增加了土壤表层水土环境的稳定性,又增加了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基数,有利于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的更新和发育,而模拟降水可有效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结皮层土壤水分,为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更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 李昌龙; 姜生秀; 吴昊; 赵鹏
    • 摘要: 研究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入渗、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旨在掌握梭梭林地管理和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关键技术.结果 表明:1)土壤结皮发育对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0~0.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随土壤结皮发育逐渐增大,而其余土层逐渐减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结皮沙地(NSC)和物理结皮沙地(PSC)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物结皮沙地(BSC)逐渐减小.2)土壤结皮发育对林下土壤水分动态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土壤结皮的发育,0~0.5 c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幅度逐渐增强,而其余土层则逐渐减弱,表现为NSC>PSC>BSC.NSC和PSC样地水分波动频度较大,BSC样地没有明显的波动.3)高强度降水下(区间降水39 mm),三者降水的入渗强度和入渗深度较大,而中(区间降水19 mm)、轻(区间降水8 mm)强度降水下,NSC和PSC样地产生轻微的浅层入渗,BSC样地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表现为NSC>PSC>BSC,可知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的截留作用逐渐增强,限制了降水的入渗,但在稳定深层土壤水分和限制深层土壤蒸发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 李得禄; 李昌龙; 姜生秀
    • 摘要: 为揭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不同结皮类型对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下游退化梭梭林下不同类型土壤结皮中的黄花补血草种群为研究对象,揭示无结皮(no crust stage,NCS)、物理结皮(physical crust stage,PCS)和生物结皮(biological crust stage,BCS)类型中黄花补血草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的形成对黄花补血草种子捕捉、萌发及定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NCS类型由于地面流动性大,种子不易获得适宜萌发条件,造成NCS黄花补血草种群密度显著低于PCS和BCS类型(P0.05),种群平均冠幅在PCS和BCS类型显著低于NCS(PPCS类型>NCS类型.因此,结皮类型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基本特征、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结皮的形成促进了黄花补血草种群的定居和分布,种群密度大,且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为退化梭梭林人工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 白鸿岩; 常国彬; 胡晨阳; 张静; 彭磊; 刘超
    • 摘要: 应用人工洞口投放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对阿拉善左旗地区梭梭林大沙鼠进行适口性和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投药后6 d,大沙鼠对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的消耗率为98.40%;投药后10 d,投药量为每洞口6,8,10 g的处理区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分别为75.70%,86.94%,82.19%,捕获率减退率分别为50.00%,50.00%,69.23%;每洞口8 g处理区的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显著高于6g处理区;未发现非靶标动物中毒死亡.大沙鼠对该药剂的适口性良好;在阿拉善左旗地区人工投放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以每洞口8~10 g为宜.
    • 如风
    • 摘要: 1向西。2一切,都是原始的,古老的。一切,都是初生的,新鲜的。3向西,有一种荒凉,是天堂最初的模样。4梭梭,挨着梭梭。胡杨,望着胡杨。沙海,连着沙海。天空,举着天空。在西域准噶尔盆地西南,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家湖,于旷野中,遗世独立。荒漠之上,一望无边的——是初始,是混沌未开。不是世界遗忘了荒漠,而是荒漠,远离了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