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核聚变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7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天文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053篇;相关期刊424种,包括现代物理知识、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核技术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声学学会青年学术会议、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等;核聚变的相关文献由156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云涛、程勇、赵文龙等。
核聚变
-研究学者
- 宋云涛
- 程勇
- 赵文龙
- 潘洪涛
- 张宇
- 郝志伟
- 李阳
- 魏江华
- 杨松竹
- 裴坤
- 魏小洋
- 李鹏远
- 王允
- 程羊
- 赵维谦
- 邱丽荣
- 高理富
- 吴宝元
- 张强
- 汪增福
- 曹曾
- 王堃
- 刘承志
- 史善爽
- 吴杰峰
- 姚达毛
- 孙建
- 孙玉香
- 曹会彬
- 郭伟斌
- 陈思
- 冉红
- 延三成
- 罗广南
- 陆坤
- 双丰
- 宋全军
- 川嶋利幸
- 常礼
- 张令
- 张轶泼
- 李波
- 汪步云
- 董必成
- 薛天军
- 马成学
- 万东海
- 张俊
- 徐国盛
- 李昱昉
-
-
姜少宁;
张守帅;
宋莹;
刘国强;
孙中恒;
陈永阳;
任桂祥;
张彦
-
-
摘要:
包层是聚变反应堆中靠近等离子体的重要部件,包层结构材料受到高能粒子轰击,其组织和性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包层的辐射屏蔽作用,模拟研究了包层铸件候选结构材料CLAM钢和钒合金中的离位损伤。通过SRIM软件模拟聚变堆中的氢(H)、氘(D)、氦(He)三种离子分别注入CLAM钢和钒合金来观察材料的抗辐照能力,纯铁、纯钒作为基体参考。结果表明:相同剂量下三种离子注入靶材,在钒合金中产生的离位损伤(dpa)最小,这说明相较于CLAM钢、纯铁、纯钒三种材料,钒合金具有较高的抗辐照能力。同时,两种基体的离位损伤模拟分析发现,钒基体的抗中子辐照能力优于铁基体。此外,研究还发现,当同种离子在相同剂量下分别注入这四种材料中,H离子注入靶材料产生的离位损伤最低,He离子最高。这说明He离子在材料中产生的缺陷较多。
-
-
刘春佳;
陈泽邦;
刘翔;
宋久鹏;
赵伟
-
-
摘要:
为了准确测量钨材料和氧化铝材料在高温下的热导率,对样品的密度、比热和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并评估了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分析了样品的理论比热、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比热和激光导热仪(LFA)比热对热导率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DSC法还是LFA法,钨材料的比热数据均会导致其热导率产生较大的偏差,故在计算其热导率时可代入理论比热进行计算;通过DSC法测量得到的氧化铝陶瓷的比热较为准确,且可以提高热导率数据计算的准确性.
-
-
徐国建;
井志成;
张国瑜;
刘祥宇;
廖洪彬
-
-
摘要:
为了提高CLF-1钢的焊接质量,采用激光焊接技术获得了成形良好且无冶金缺陷的对接焊缝,研究了焊态与PWHT态下的焊缝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缝组织均由大量马氏体及少量δ-铁素体组成;焊态下有微量针状碳化物析出,PWHT态下析出的点状碳化物分布在δ-铁素体边界与板条马氏体内部;与焊态相比,PWHT态焊缝抗拉强度降低,而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均提高,维氏硬度均值降低;拉伸试样均断裂于远离焊接接头的母材处;由于δ-铁素体的存在,焊态和PWHT态焊缝冲击功均低于母材.
-
-
杜骏豪
-
-
摘要:
自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E=mc^(2)后,人类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发现了核聚变、核裂变现象,并意识到核能蕴含的巨大威力将对未来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一系列以驾驭核能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今天的大洋中,依然航行着一艘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与核动力潜艇。那么,核动力飞行器又在何方呢?核动力飞行器的设想最早来自美苏冷战时期。
-
-
李昱昉;
李筱珍;
潘建均;
刘立坡;
于浩洋
-
-
摘要: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简称CRAFT)对于加快我国聚变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开展CRAFT标准体系构建将为我国核聚变领域标准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概述了CRAFT项目的整体技术水平,调研了相关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根据CRAFT的技术水平、系统特点等,设置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CRAFT标准体系框架。
-
-
徐明毅
-
-
摘要:
本文总结了当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各种途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具有驱动器和反应器分离,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的优势,可望用于火箭推进。本文设想了激光聚变推进器的主要构造,聚变靶丸的形状及构成,概括了其中的工程技术难点,并展望了人类利用月球聚变材料探索深空的远大前景。
-
-
王大洲;
李俊峰
-
-
摘要:
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则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迄今已经先后建造了神光Ⅰ、神光Ⅱ、神光Ⅲ等在国际上配置先进的激光聚变综合实验平台。本文立足相关研究文献、回忆文章和人物访谈等,从工程史角度对我国神光系列装置的建造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尝试对其中包含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
-
于浩洋;
潘建均;
李昱昉;
李筱珍;
刘立坡;
陈子佳
-
-
摘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梳理了核聚变领域最新情况以及标准化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核聚变标准化工作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核聚变领域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4点建议。
-
-
徐娟
-
-
摘要:
引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核聚变作为典型的前沿性、基础性、颠覆性科研领域的能源战略技术,是大国科技、国力的战略高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科技变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焦主责主业,确立科技人才引领核聚变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系统观念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
李会超
-
-
摘要: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予地球光和热。植物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和有机物。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中蕴含的能量,归根结底也来自远古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可以说太阳就是地球的能量之源。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来自“核聚变”。那么,核聚变到底是什么?它的威力有多大呢?一起来探秘吧!
-
-
-
XU HAO;
郝旭;
YIYUN HUANG;
黄懿赟;
PENG FU;
傅鹏;
MENG MAO;
毛萌
- 《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其参与的7方(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韩国、日本)以实物贡献的方式提供ITER装置所需的子系统或部件.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二百多个子系统或部件能够顺利有效的集成ITER总控系统(CODAC),其包含的每个子系统必须遵循ITER的控制系统设计规范(PCDH).本文首先介绍ITER脉冲功率电站(PPEN)的一次主接线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ITER控制系统需遵循的规范介绍PPEN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式.最后介绍了中方PPEN采购包监控系统目前的项目进展和未来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
-
LIU Jian-xun;
刘建勋;
MA Yan-yun;
马燕云;
Zhao jun;
赵军;
YANG Xiao-hu;
杨晓虎;
ZHANG Guo-bo;
张国博;
YAN Jian-feng;
严剑锋
- 《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可以辐射出大量γ光子,γ光子再与激光场作用形成雪崩效应产生大量正电子,这个多光子过程称为BW过程(BreitWheeler).当激光足够强时,BW过程是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正电子的主要过程.获得高密度、高能量的正电子束有助于研究核聚变快点火、宇宙γ射线爆发、黑洞理论和正负电子对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为了提高正电子束的密度和能量,本文使用FPOCH2D程序模拟了超强激光(1024W/cm2)与一种靶背为凹形的稀薄金等离子体靶作用产生正电子的过程,得到能量为20-180MeV,最大密度1.9×1022cm3的正电子束,最大密度比平板靶产生的正电子最大密度高1.5×1021cm-3.结果表明,超强激光将凹形靶背中电子排出,形成电荷分离场,电荷分离场对正电子汇聚,有利于提高正电子束密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