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枝角类

枝角类

枝角类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湖泊科学、四川动物、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全国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讨会等;枝角类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受忠、堵南山、林秋奇等。

枝角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85.5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2.12%

专利文献>

论文:29 占比:12.29%

总计:236篇

枝角类—发文趋势图

枝角类

-研究学者

  • 陈受忠
  • 堵南山
  • 林秋奇
  • 邓道贵
  • 万成炎
  • 刘正文
  • 彭建华
  • 徐兆礼
  • 徐轶肖
  • 江天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涌权; 董旭辉; 廖粤军; 李燕; 羊向东; Jeppesen Erik
    • 摘要: 近百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经历了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扰动,造成了普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动力条件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状态转变,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退化.枝角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敏感地响应于湖泊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但目前对亚热带湖泊中的枝角类亚化石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其它古生态指标如硅藻、摇蚊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尚未明确.因此,本文以浅水湖泊太白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基于沉积岩芯中枝角类群落过去百年来的期演化序列,重建了近百年来太白湖的历史环境演变过程及机制.对比硅藻及摇蚊的群落演化特征,探讨了多门类古生态指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本文重点讨论了枝角类对湖泊鱼类产量指示意义及利用枝角类亚化石来重建历史环境的应用前景及不足.
    • 王小冬; 车轩; 陈晓龙; 刘兴国; 顾兆俊; 朱林
    • 摘要: 绿藻门的栅藻属浮游植物可作为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食物,而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又是鱼虾幼体优质的生物饵料,对水产养殖业的苗种培育起重要作用,因此绿藻门栅藻属浮游植物的高密度培养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高质量的食物。
    • 娄云剀
    • 摘要: 简述了刀鲚仔鱼天然饵料的选择以及饵料动物枝角类的选定与培育技术。指出,为破解刀鲚野生资源日渐紧缩的窘迫局面,进行规模化的刀鲚人工繁育,对刀鲚仔鱼苗种适口饲养饵料的选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提出,对枝角类种源采集、扩大培养、捕捞投喂、制备产品等进行研究,对于解决刀鲚仔鱼养殖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索旗; 陈光杰; 孔令阳; 徐会明; 李静; 张涛; 王露; 周起; 郑昕
    • 摘要: 从1950s开始,云南地区部分湖泊受到了水文调控(如筑坝)和鱼类引入等流域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湖泊水环境与生态系统结构已出现明显改变.开展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生态响应评价有助于认识气候波动和人为胁迫的影响模式.本文选取云龙天池进行了沉积物记录分析,在重建过去100年环境变化历史的基础上开展了枝角类群落的多指标分析(物种组成、个体大小、生物量等),进一步结合多变量分析识别了枝角类群落构建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云龙天池在过去100年间经历了明显的水位波动,约1962年以前水位较低,1950s起的水文调控(筑坝)导致湖泊水位波动上升,2006年以来略有下降.枝角类群落随水位波动呈现由底栖种向浮游种占优转变的模式,并在2006年以来底栖种略有增加.总体上,低水位时期底栖枝角类占优,高水位时期浮游枝角类占优.水体营养水平也对枝角类群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在沉积物总氮和有机质通量上升时,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相对丰度和枝角类浓度都明显上升.枝角类象鼻溞个体大小表明,1969年鱼类引入后象鼻溞的壳长、壳刺长度、触角长度显著减小,反映了鱼类捕食压力上升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水文调控和鱼类引入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影响.其中,1960s以前云龙天池处于自然波动的状态,湖泊环境和枝角类群落变化主要受气候(如降水、气温)的影响;1960s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已经掩盖了气候变化的信号,成为影响湖泊生态演化轨迹的主要因素.为了开展有效的湖泊保护与生态治理,有必要综合评估水文调控、鱼类引入等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健康的长期影响.
    • 骆小年
    • 摘要: 鱼苗适时下塘理论是在土池塘清塘后水质饵料生物发展变化规律、仔鱼器官发育内在规律和土池塘轮虫高峰期可控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生理适时下塘和生态适时下塘组成.其中,生理适时下塘是指仔鱼器官发育的阶段正好在结构功能上逐步适应开口摄食,而生态适时下塘是指外界提供适宜的开口饵料、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等.本文梳理了鱼苗适时下塘理论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鱼苗下塘的适宜生态因子和饵料,针对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开口饵料研究现状,将适宜开口饵料分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水丝蚓、饵料鱼鱼苗、浮游植物、母体体表黏液、复合型开口饵料和微粒子饵料9种类型,并提出今后在鱼苗适时下塘精准性、枝角类等高峰期土池塘培养技术及鱼苗阶段系列配合饵料等方面还需系统研究的建议,以期确保鱼苗成活率和生产出高质量的苗种.
    • 骆小年
    • 摘要: 鱼苗适时下塘理论是在土池塘清塘后水质饵料生物发展变化规律、仔鱼器官发育内在规律和土池塘轮虫高峰期可控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生理适时下塘和生态适时下塘组成。其中,生理适时下塘是指仔鱼器官发育的阶段正好在结构功能上逐步适应开口摄食,而生态适时下塘是指外界提供适宜的开口饵料、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等。本文梳理了鱼苗适时下塘理论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鱼苗下塘的适宜生态因子和饵料,针对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开口饵料研究现状,将适宜开口饵料分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水丝蚓、饵料鱼鱼苗、浮游植物、母体体表黏液、复合型开口饵料和微粒子饵料9种类型,并提出今后在鱼苗适时下塘精准性、枝角类等高峰期土池塘培养技术及鱼苗阶段系列配合饵料等方面还需系统研究的建议,以期确保鱼苗成活率和生产出高质量的苗种。
    • 孙枭琼; 崔铁峰; 方楠; 王印开; 王宏伟
    • 摘要: 为了研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8月对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及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白洋淀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进行鉴定,建立系统发育树,通过系统发育树鉴定物种种类并表明其遗传距离,共鉴定出枝角类3科5属8种,桡足类4科9属14种.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分析枝角类和桡足类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 表明:Zn含量是枝角类和桡足类区域性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枝角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组成与P含量呈负相关,每个物种的生长都受不同水环境因子影响,相同水环境因子对于不同物种的分布影响也存在差异.
    • 黄林; 席贻龙
    • 摘要: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互作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轮虫和大型枝角类难以共存,往往被竞争排斥,而和小型枝角类可以共存;实际上,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结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介绍了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方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影响轮虫和枝角类种间竞争结局的因素,包括温度、食物、相对起始密度、个体大小、食物临点、耐饥饿能力、捕食及竞争者和捕食者释放的化感物质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切入点.
    • 瑞青
    • 摘要: 一、蟹池水色变红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当蟹农发现蟹池水色变红后,非常担心,可谓“谈红色变”。实际上,只要认真管水,不出现重大失误,应该说不可能出现很大的水质事故。水色变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分别对待:(1)枝角类的红虫过多,集群成团块,使池水局部变红。可用“阿威溶液”按3~4亩·米/瓶的量,沿池四周泼洒进行防治。
    • 李宇; 王倩; 羊向东
    • 摘要: 通过对云南泸沽湖高分辨率沉积指标序列(硅藻、枝角类和孢粉)的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水生生物(硅藻、枝角类和水生孢粉)对末次冰盛期期间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硅藻群落组成首先响应末次冰盛期时期的开始变冷,枝角类滞后,水生孢粉则表现为渐进的响应过程.然而,泸沽湖沉积硅藻记录对末次冰期以来的短时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Heinrich和新仙女木事件并未有响应,揭示气候事件判别的准确性取决于指标直接响应气候的特征以及多指标的综合对比.综合西南季风区云南不同海拔湖泊沉积记录(硅藻、孢粉、摇蚊等)获得的2万年以来数据及序列表明,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Heinrich 1、 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YD冷事件)在整个西南季风系统中都有反映,且气候事件变化区间及幅度存在区域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受不同气候系统、复杂地形(青藏高原)的制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