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日报》
《晋绥日报》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共产党、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专利文献3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文史月刊、新闻爱好者、新闻前哨等;
《晋绥日报》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常志刚、王全红、余心言等。
《晋绥日报》
-研究学者
- 常志刚
- 王全红
- 余心言
- 孙宝琴
- 徐开扬
- 景岩
- 李慧英
- 林枫
- 王永祥
- 童兵
- 纪希晨
- 褚金勇
- 郑保卫
- 马明
- 丹书
- 为民
- 乔云霞
- 于东河
- 任中南
- 余音
- 侯月芳
- 侯泽涵
- 倪良端
- 冯健
- 刑初
- 刘兴策
- 刘守旗
- 刘建明
- 刘琦玮
- 卢志超
- 卫元理
- 同仁
- 吴志春
- 周一平
- 唐跃培
- 姜文姬
- 孙积汉
- 孙继国
- 安成祥
- 宋萍
- 宋赞斌
- 尚永红
- 尹维祖
- 岳谦厚
- 崔凤琦
- 常志刚1
- 常志刚12
- 幻影
- 康艳艳
- 张媛
-
-
薛金莲
-
-
摘要:
晋绥根据地是党探索、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实践地。《晋绥日报》作为中共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秉承“我晋绥人民办报”思想,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晋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晋绥日报》档案资料为支撑,呈现晋绥根据地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及历史经验,对增强新时代党员干部使命担当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王娟
-
-
摘要:
《晋绥日报》副刊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优秀的红色副刊之一。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长文化时期(1940.9-1941.6)、专刊化时期(1941.7-1945.8)、栏目化时期(1945.9-1947.12)、综合化时期(1948.1-1949.5)。四个阶段承接递进,表现出五种特征,在中国副刊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可为新中国成立后副刊的探索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
-
-
-
-
摘要:
2021年4月1日,由复旦—清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中国新闻史学会、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吕梁学院主办,吕梁学院中文系、吕梁学院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暨《晋绥日报研究文存》首发式"在吕梁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以及学校相关系部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
-
孙宝琴;
常志刚
-
-
摘要:
《晋绥日报》是中国新闻实践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方党报.《晋绥日报》刊登的典型报道主要集中在1942—1948年之间,总量1100多篇.通过已有的一手资料,从晋绥边区典型报道产生的历史背景、典型报道的话语实践及其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报刊的力量以及地方党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作出初步的整理和挖掘.该报典型报道的大量实践,是革命战争年代晋绥革命根据地报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当前我国地方党报典型报道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
-
常志刚;
王晶杰
-
-
摘要:
常芝青是唯一一位伴随《晋绥日报》从创刊到终刊全过程的报社主要负责人.他在《晋绥日报》的九年中,经历了整风运动、抢救运动、反"客里空"运动等多次政治运动,在他领导下的晋绥边区新闻文化工作,有成就也有失误.他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与其自身的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他的早期新闻思想,即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群众路线,重视队伍建设;践行实事求是,注重自我批评.在文化建设方面,常芝青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文艺观,即在新闻的视角下建构文艺,使其与新闻、宣传及地方文化生态形成有机融合,从而使新闻与文艺都成为文化战线上强有力的武器.
-
-
乔云霞
-
-
摘要:
纪希晨(1922—2016)是从《晋绥日报》走出的著名记者,他曾聆听、记录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整理发表在《新闻战线》创刊号上,并印发到各解放区,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因提供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新闻学理论建设的功臣。他是一位写作多面手,5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发表了两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
-
-
-
侯月芳
-
-
摘要:
党报具有引领社会舆论主流的作用,《晋绥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肩负着国内外政策宣传的重任,同时也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晋绥日报》社论在语言风格上的通俗性、时政性、生动性,使其具有语言的内在价值及其社会实践价值、文化价值,且对现今纸媒行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