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晋绥边区

晋绥边区

晋绥边区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专利文献65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党史博览、党史文汇等; 晋绥边区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牛崇辉、张晓玲、张雪琴等。

晋绥边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76.70%

专利文献>

论文:65 占比:23.30%

总计:279篇

晋绥边区—发文趋势图

晋绥边区

-研究学者

  • 牛崇辉
  • 张晓玲
  • 张雪琴
  • 刘炳星
  • 常志刚
  • 曹振武
  • 李建权
  • 乔傲龙
  • 储建中
  • 刘红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孛亚南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灾害频发,公粮短缺。战争时期的晋绥边区既要保证抗战所需的军粮,又要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粮食紧缺。晋绥边区民主政府刚建立时,很多地方产生了粮食的浪费,因此当时制定了严密的公粮制度,比如严格公粮的支出程序、加强公粮的预决算制度管理等,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公粮的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抗战时粮食保障的问题,因此,公粮制度在战时会有动态的调整,以适应战争的需要。本文尝试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公粮内控制度及其为保障抗战所需粮食发挥的积极作用。
    • 摘要: 老牛坡,一个红色传奇的小山村,坐落在逶迤绵延的明长城脚下。这里群山峥嵘,远山如黛,长城蜿蜒,烽燧相望。站在这里,蒙晋地区自然人文风光,尽览无余。老牛坡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一座灯塔。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老牛坡秘密成立了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晋绥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革命圣地延安通往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是塞北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更是清水河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红色前哨。
    • 张荣杰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亩产计量单位及其换算比例,估测边区粮食亩产发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亩产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有的甚至超过战前水平。当然,不同质量土地的亩产差别很大,山地亩产一般不过十几斤,梁地亩产仅30—50斤,水地亩产则可达到200—300斤。显然,仅仅用下降来描述抗战后粮食亩产的变化是较为笼统的。抗战时期边区亩产的回升,缓解了边区的粮食恐慌,不仅使农业支持抗战、支持边区经济成为现实,而且构成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 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素有“小延安”之美誉。近年来,兴县交通事业蓬勃发展,铁路公路旅游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2018年以来,吕梁市全面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
    • 王志峰; 李沛
    • 摘要: 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关系到作战士兵的士气,更直接影响到士兵战斗效能的发挥。晋绥边区在制定和修订公粮条例的过程中,将公平合理的精神赋予其中,力争在保障部队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各阶层负担的公平合理,达致各自然村负担的合理平衡。尽管随着战争消耗的日益增大,民众的公粮负担也日趋沉重,间或出现了降低通产标准以适应较低公粮任务之类的不当做法。在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的背景下,晋绥边区行署作为征税主体,可以说考虑并照顾到了征税对象的物质负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与国统区富户转嫁负担的不公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公粮条例所蕴含的“公平合理”转化为民众口中的“公道”时,中共也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改造与治理。
    • 杨路(文/图)
    • 摘要: 1942年,我们晋绥边区二专署大众剧社,驻扎在山西保德县东关后沟,5月上旬,副社长鲁博夫来到我住的宿舍,给了我两份油印件。
    • 穆兆勇
    • 摘要: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离开战斗了13年的陕北,进入山西临县,随后抵达晋绥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他说:我曾经两次过黄河,一次是1936年红军东征,一次就是这次。过黄河你们注意了吗?黄河上掌舵的老艄公,在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眼睛总是注视着对岸,遥望远方,端正航向,把舵掌稳当。如果老艄公只看脚下的浪花,就会手忙脚乱,把船弄翻。这一番话,生动地表达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定力对中国革命的决定性意义。
    • 袁欣(口述); 袁补全(整理)
    • 摘要: 1922年9月7日,我出生在山西保德县袁家庄。 1941年考入晋绥边区第二中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晋绥边区轮番扫荡,根据地重点集中在兴县、保德、河曲一带。共产党为了培养抗日革命干部,创办了晋绥第二中学,我们是第一批学员。学校先设在河曲县旧县镇海潮庵寺内。1941年8月学校随晋绥二分区党政机关迁到保德县马家滩二郎庙。日寇每年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学校提前组织学生连夜急行军60余公里,转移到黄河西岸原属陕甘宁边区,后由晋绥边区代管的神府县王家坡、张家峁村,分散住在农民家里。
    • 摘要: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分为晋西北和大青山区,它是华北、华中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联络的唯一通道,又是阻敌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前卫阵地。晋绥军区八分区,是处于日军四面包围、封锁、分割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 孙宝琴; 常志刚
    • 摘要: 《晋绥日报》是中国新闻实践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方党报.《晋绥日报》刊登的典型报道主要集中在1942—1948年之间,总量1100多篇.通过已有的一手资料,从晋绥边区典型报道产生的历史背景、典型报道的话语实践及其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报刊的力量以及地方党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作出初步的整理和挖掘.该报典型报道的大量实践,是革命战争年代晋绥革命根据地报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当前我国地方党报典型报道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