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专利文献84546篇;相关期刊338种,包括前线、领导决策信息、学习与探索等; 不平衡发展的相关文献由5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怀玉、胡晓鹏、魏后凯等。

不平衡发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8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84546 占比:99.50%

总计:84974篇

不平衡发展—发文趋势图

不平衡发展

-研究学者

  • 刘怀玉
  • 胡晓鹏
  • 魏后凯
  • 万光
  • 付清松
  • 周志贤
  • 唐进
  • 夏锦文
  • 张剑英
  • 张文合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健
    • 摘要: 本文在构建评价东北三省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东北三省农村电商空间平衡发展指数,并检验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东北三省农村电商发展并不平衡,且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空间不平衡问题有加剧倾向。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口净流出、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以及城乡差距是加剧东北地区农村电商不平衡发展的主要诱因,而普惠金融则有利于优化农村电商的空间布局。因此,需要进一步延伸东北地区农村产业链条,通过就近城镇化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张卉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不平衡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不利因素。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随后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进行了阐述。
    • 黄祖辉; 张淑萍
    • 摘要: 共同富裕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全体人民共富的渐进实现过程,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包容性共富。当前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之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之列,促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在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低”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促就业增收、乡村存量资源激活增收、“赋能”“赋权”根源化解低收入群体。
    • 张太宇; 王燕红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断,为农作物种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堵点分析及其突破的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发展、结构协调型发展和包容型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稳定在180万hm^(2)以上,年均新产种子75亿kg以上,年均种子市值1200亿元左右,稳定保持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地位,同时,我国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基本做到了“中国人饭碗里主装中国粮”“中国粮主用中国种”。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国种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取得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供种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种子企业核心地位逐步稳固、种子行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但是,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非均衡、特色作物种业发展不突出、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种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充分、品种管理水平尚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仍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有效加以应对,同时,这些问题多集中于作物种业供给侧,有些在结构性、协调性方面存在堵点,有些则体现在发展水平、质量效益不高或发展潜力挖掘不充分上。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追求农作物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农作物种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有力推进农作物种业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种业强国”质量逻辑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农作物种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建议着力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加强种业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优化种业产业生态环境,加快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化;探索作物种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强化种业高端人才支撑,探索具有适应性的人才激励机制。
    • 刘凡璠; 邹克
    • 摘要: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区域不平衡作为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仍需深入探讨。在目前对区域间与区域内不平衡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省级层面的基础上,将研究数据层级下沉到城市级层面,将全国划分为8大区域,从发展结果与发展能力两个维度选取5个指标,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不平衡发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正不断朝着均衡状态发展,发展结果与发展能力的区域间与区域内平衡性都大幅度提高,但区域内不平衡改善幅度小于区域间不平衡,使之逐渐成为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的主要方面;发展结果的区域间不平衡呈现分化背离现象,GDP的区域间平衡性上升,但工业SO2排放的区域间平衡性并未明显改善;发展能力存在“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差别,对区域平衡发展的作用差异明显。
    • 云乔
    • 摘要: 教育格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做一名幸福的教育者。教学主张张运桥老师践行“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产出导向法”,将该方法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英语“学展”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研训员,他立足学生、教师、教研、地域四个方面,提出“大教研”理念,构建起区域“五环式”英语教研运作模式,让教书育人观念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英语教研生态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专业成长从无术无道转为有术有道,推动区域英语教育由不平衡发展到趋于均衡。
    • 李浩明
    • 摘要: 由于各种类型社区之间的情况存在着差异,使得社区之间的智慧化发展进程不平衡.尤其是在城市中心的新旧社区之间的差异,更是突显了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老旧社区的智慧化陷入困局,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数字鸿沟"、公共整合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困境.新旧社区的智慧化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区发展的不平衡,加速了老旧社区的老龄化和贫民化,同时也增加了老旧社区的安全隐患.要促进老旧社区的智慧化,就要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社区智慧化设施,消除"数字鸿沟",先行促进社区形成自治"半共同体".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化"能缓解"老旧化"所带来的影响,各社区之间的智慧化不平衡状态也会逐渐向相对平衡的状态过渡.
    • 张其仔
    • 摘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而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存在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战略选择.一个经济体越过起飞阶段转向成熟阶段,意味着结构性红利的消失,结构性红利的消失意味着推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不复存在,经济发展战略相应地要做出从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向平衡发展战略的调整.然而这只适用于生产力一直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生产力水平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必然会带来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性红利,创造出推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前提.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创造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在新技术革命这个大背景下,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就是要发挥新经济的引领作用.新经济的影响是横向的,带有全局性,发挥新经济的作用有利于利用我国的结构性双面优势,创造新的结构性红利和提升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 冯志轩
    • 摘要: 中国区域间的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呈现了复杂的动态。在21世纪初以前,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中国的区域收主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而在那个时间段以后,这种趋势则出现了减缓乃至逆转的势头。不同的学者可能对于拐点的具体位置判断不一,但是对于这种先升后降趋势大体是认同的。
    • 张建平; 葛扬
    • 摘要: 从土地市场配置扭曲的视角,探究中国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土地市场扭曲的制度保障征地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增,大批失地农民未能获得公平的失地补偿;土地市场扭曲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并未使农村失地劳动力有效转移入市,导致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土地入市后的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最终拉开了城乡收入差距。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土地市场扭曲的指标,实证检验发现土地市场扭曲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验证了土地市场扭曲主要通过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一影响机制拉开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摒弃“以地谋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证农民获得市场机制下公平合理的失地补偿,完善入市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