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013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祝您健康、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全国医学影像(杭州)学术研讨会等;新生儿出血症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正、陈恒、高传化等。
新生儿出血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013篇
占比:99.49%
总计:15090篇
新生儿出血症
-研究学者
- 王文正
- 陈恒
- 高传化
- 于晓萍
- 亢晓红
- 付海根
- 付海洋
- 任素景
- 何新荣
- 何映谊
- 何海英
- 侯素梅
- 冯晶
- 刘利军
- 刘卉
- 刘惠敏
- 刘斌
- 刘春艳
- 刘欣1
- 华仙丽
- 史成华
- 叶宝妮
- 叶铁真
- 司钊
- 吴广琴
- 吴育萍
- 吴邦玺
- 周正秀
- 商燕
- 塔西甫拉提
- 姜延兰
- 孙志群1
- 孙怀珍
- 孙秀丽
- 孙继军
- 孙艳
- 孟桂萍
- 寇月
- 尤菊月
- 尹崇兰
- 尹延娥1
- 崔玉顺
- 廖租元
- 张东升
- 张丽萍
- 张亚明
- 张兰豫
- 张华荣
- 张庆民
- 张惠民
-
-
陈炎;
梁金勇;
苏金宏
-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及50例健康正常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检查结果将患者设为不同组别,前者为出血组,后者为健康组。均获取患儿的个人信息、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统计、分析患儿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症状表现、基本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统计出血组及健康组的APTT、PT、TT、FIB、PLT五项血样指标,并进行两组比较。比较两组脐带血样,出血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3 d血样,出血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1个月血样,出血组APTT、PT、T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3个月血样,出血组APTT、P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出生1个月后、出生3个月后的血液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其他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儿的出血症类型以迟发型为主,喂养方法以母乳喂养为主,发病前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以迟发型为主,多为母乳喂养,发病前有较高的疾病发生率,血液系统症状是主要症状表现,积极实施维生素K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水平,促进疾病转归。
-
-
孙继军
-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与研究,在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维生素K,评估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无死亡病例.结论:维生素K缺乏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一个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必须做到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查找维生素K缺乏原因并去除病因,以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发病率与死亡率.
-
-
-
赵伟1;
孙志群1;
张立明1;
尹延娥1;
刘欣1
-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发现的1例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因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发现皮肤出血点,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送检凝血因子VII:C 0.5%,提示凝血因子VII缺乏症,送检其父母、姐姐的凝血因子VII C分别为:28.5%、31.0%、和25.2%,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经反复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及时完善凝血因子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延误病情。
-
-
明静
-
-
摘要:
目的:评价维生素K治疗新生儿出血症( HDN)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在维生素K治疗前后分别检测37例HDN患儿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凝血酶时间( TT)及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维生素K治疗后凝血指标PIVKA-Ⅱ、PT明显降低(P<0.05),PTA、APTT明显升高(P<0.05),维生素K治疗后凝血指标PIVKA-Ⅱ、PTA、PT、APTT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而TT、FIB异常率未出现明显变化( P>0.05)。结论 HDN患儿在使用维生素K治疗后,PIVKA-Ⅱ、PTA、PT、APTT变化明显,反应敏感,能较好地反映HDN的凝血水平,可作为HDN的诊断依据及转归指标。%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Vitamin K on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in infants with h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Methods Thirty-seven cases of HDN were meausred for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prothrombin time(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thrombin time(TT),human fibrinogen(FIB)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Vitamin K.Results PIVKA-Ⅱ, P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of Vitamin K (P0.05).Conclusion PIVKA-Ⅱ, PT,APTT,and PTA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treatment of Vitamin K in infants with HDN ,which can reflect the blood coagulation level .They can be applied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HDN .
-
-
-
-
-
-
何海英;
李艳辉;
刘利军;
蒋海燕;
杜风华;
孙秀丽;
张萍;
于晓萍;
贺枫;
李晶晶
-
-
摘要:
目的 分析维生素K1治疗新生儿出血症( HDN)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 选取我科2011年住院的HDN患儿30例,确诊时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 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静脉滴注维生素K1每天3 mg,3天后复查以上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20例(66.6%)、颅内出血9例(30.0%)、穿刺部位出血不止7例(23.3%)、脐端渗血6例(20.0%)、消化道出血且合并贫血1例(3.3%).本组HDN患儿治疗前后PIVKA-Ⅱ、PT、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比较分别为(93.3比10.0)、(73.3比13.3)、(70.0比33.3)、(83.3比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IVKA-Ⅱ(ng/ ml)、PT(s)、APTT(S)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9.8±2.9)比(45.6±25.0)、(15.2±1.9)比(21.6±4.4)、(46.9±12.5)比(61.3±12.9)、(91.8±14.6)比(52.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和FIB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N患儿补充维生素K1后,PIVKA-Ⅱ、PT、APT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及数值均有明显改善,是HDN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而TT和FIB对HDN的诊断和治疗无指导意义.
-
-
-
-
-
- 王杰华
- 公开公告日期:2006-11-15
-
摘要:
本发明涉及维生素K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