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维生素K1

维生素K1

维生素K1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8423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3869篇;相关期刊39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2006全国内科急危重病学学术交流会等;维生素K1的相关文献由14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涛、徐希平、吕英东等。

维生素K1—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2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3869 占比:99.27%

总计:104629篇

维生素K1—发文趋势图

维生素K1

-研究学者

  • 张涛
  • 徐希平
  • 吕英东
  • 王景申
  • 田冬香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大伟
  • 王鹏
  • 陈光亮
  • 赵学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公丕学; 廉贞霞; 王艳玲; 薛霞; 戴琨; 刘桂亮; 王骏; 刘艳明; 赵发
    • 摘要: 建立一种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K1的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准确定性定量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碱液皂化,正己烷提取,浓缩后用甲醇复溶,以甲醇和甲酸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BEH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级杆质谱正离子MRM方式检测,以维生素K_(1)-D_(7)同位素内标稀释法准确定量。在5~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维生素K_(1)线性关系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该方法检出限为1 ng/g,定量限为2 ng/g,不同加标水平平均回收率在88.0%~102.5%之间,变异系数为1.75%~5.26%(n=6)。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测定。
    • 谢守祥; 徐亮; 孙青松; 高志伟; 严专; 赵红梅; 孙虹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K_(1)对急性溴敌隆中毒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选取急诊医学科收治的32口服溴敌隆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K_(1)用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维生素K_(1)20 mg/d,同时进行洗胃、保肝、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静脉滴注维生素K_(1)40 mg/d,常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记录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2组治疗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后至就诊时间0.05)。结论维生素K_(1)可有效改善溴敌隆中毒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较大剂量的维生素K_(1)可以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加速临床症状的改善。
    • 林清榕; 张海燕; 杨眉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1乳膏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所致痤疮样皮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天2次在面部和躯干涂抹维生素K1乳膏.评估2组患者干预6周后皮疹、心理痛苦、抗肿瘤疗效等。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痛苦得分、干预6周后抗肿瘤疗效、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6周后皮疹严重程度、心理痛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K1乳膏可降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所致痤疮样皮疹严重程度,减少患者心理痛苦,同时不影响西妥昔单抗的抗肿瘤疗效。
    • 李婷婷; 李慧荣; 马新凯; 陈芳芳; 豆峰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VKD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30例。A、B、C组分别静脉滴注维生素K_(1)1、2、5 mg。比较三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以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第1、5天,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因子(TT)]、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凝血因子Ⅹ活性(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5天,三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VKDB的治疗中,建议采用2 mg维生素K_(1),1次/d,共治疗5 d的方案,可显著改善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因子水平,提升机体营养水平。
    • 殷炽龙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_(1)(Vit K_(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效果。方法:收集出生后24 h内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新生儿400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33^(+6)孕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孕周)、足月儿组(胎龄37孕周~<42孕周),每组100例。有凝血功能有异常的4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内肌内注射(或缓慢推注)Vit K_(1),用Vit K_(1)24 h后复查凝血功能,分别分析比较4组新生儿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4组新生儿用Vit K_(1)前后的各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较用Vit K_(1)前比较,各组经用Vit K_(1)后组内比较各凝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经用Vit K_(1)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足月儿组新生儿的凝血指标改善最大(t=6.166、10.950、9.622、3.676、22.870,P<0.05),而对早、中期的早产儿改善效果较小。结论:Vit K_(1)对出生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足月儿改善效果最大,对于出生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早、中期早产儿改善效果较小。
    • 杨雪; 徐斌; 陈杰; 李文娟; 韩莹
    • 摘要: 目的 分析维生素K_(1)治疗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升高的不同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经维生素K_(1)治疗的PIVKA-Ⅱ升高的230例患者。其中肝癌组86例,亚急性肝衰竭组69例,胆汁淤积性肝病组75例,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的PIVKA-Ⅱ水平;3组患者应用维生素K_(1)治疗7天后PIVKA-Ⅱ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PIVKA-Ⅱ值明显高于亚急性肝衰竭组、胆汁淤积性肝病组。亚急性肝衰竭组患者PTA水平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组、胆汁淤积性肝病组(P0.05)。胆汁淤积性肝病组PIVKA-Ⅱ明显下降,PT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急性肝衰竭组,根据出院方式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死亡组患者PIVKA-Ⅱ下降不明显,PTA略有增加或无变化;存活组患者PIVKA-Ⅱ明显下降,PT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上对亚急性肝衰竭及胆汁淤积明显患者给予维生素K_(1)治疗,如果PIVKA-Ⅱ降低、PTA在短时间内增加,患者更有可能存活。
    • 宋延刚; 陈雪; 石亚琳
    • 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维生素K_(1)在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观察其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及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_(1)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57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42例,有效31例,无效27例,治疗有效率为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优化,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毛细支气管炎中应用维生素K_(1)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及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并适时予以推广。
    • 吴诗馨; 黄月琴
    • 摘要: 目的探讨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过量和毒鼠药中毒)相关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血液科诊治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香豆素类类型分为A组(华法林过量,34例)和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27例)。A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71岁);B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9~88岁(中位年龄53岁)。出血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K_(1)10~60 mg/d,辅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比较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及维生素K_(1)解毒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A组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_(1)治疗前PT[(111.58±46.50)s]、APTT[(100.02±20.58)s]与治疗后PT[(17.13±4.30)s]、APTT[(37.77±58.91)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无出血表现患者仅需暂停华法林。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_(1)治疗前PT[(102.13±75.34)s]、APTT[(84.02±48.24)s]与治疗后PT[(17.39±4.43)s]、APTT[(33.03±7.78)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1 d,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1个月至1年,两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不同(P<0.01)。结论华法林、香豆素类鼠药均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其用药过量或中毒,维生素K_(1)治疗均有效;因为2种药物使用目的及半衰期不同,故两者过量后的解毒方式不尽相同。
    • 李栩萍; 周倩珺; 蒋敏桥; 李子琳; 殷婉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维生素K1(VK1)营养状况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分娩的823例正常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VK1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440例)、缺乏组(15例)和过量组(368例);按照年龄将其分为适龄组(681例)和高龄组(142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孕妇的VK1水平及凝血指标(PT、APTT、FIB、INR).结果 在正常孕妇中,VK1缺乏的比例为1.82%,而VK1过量的比例高达44.71%.高龄组的VK1水平高于适龄组(P<0.05);过量组的PT、INR均大于正常组(P<0.05);适龄组中VK1过量孕妇的PT、INR均大于VK1正常孕妇(P<0.05).结论 正常妊娠孕妇不需要常规补充VK1,适龄孕妇VK1过量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建议在监测血浆VK1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补充.
    • 完颜泽伟; 郭红; 罗新辉
    •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维生素k缺乏是否是儿童骨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体检儿童92例,其中有骨代谢异常(骨密度降低)42例作为病例组,正常5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入院均接受血清检测,均采用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对维生素(k1,k2)、维生素D、两组25-(OH)D3、血Ca、血P及ALP进行检测.将两组维生素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对比,维生素K1的P值为0.498,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K2卡方值为10.995,双侧P值为0.001,维生素K2缺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生素K2水平在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的儿童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维生素K2缺乏是儿童儿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认为要进行有效预防,合理科学的补充,以此减少儿童由于缺乏维生素K2出现骨代谢异常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