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6120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中国病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当代护士(专科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研讨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田素红、陈雪梅、周士琦等。
下肢动脉闭塞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120篇
占比:99.64%
总计:46285篇
下肢动脉闭塞症
-研究学者
- 田素红
- 陈雪梅
- 周士琦
- 刘阁玲
- 张卫红
- 张培华
- 杨德久
- 蹇兆成
- 魏莉
- 侯丽婷
- 俞芳
- 关井浩义
- 吉本光男
- 周方平
- 孙顺吉
- 宋欣蕊
- 封岩
- 尚秀娟
- 崔艳方
- 徐剑刚
- 徐敦元
- 戴云峰
- 李丽娜
- 李伟娟
- 李可心
- 李天晓
- 李德梅
- 李敬会
- 李燕
- 李素新
- 李铁岭
- 杜玉茗
- 杨景霞
- 林秀朗
- 段文燕
- 涂国红
- 滕皋军
- 熊英
- 王靖
- 王鹏
- 石海燕
- 秦永林
- 肖燕
- 董丽宏
- 蒋立军
- 蒋米尔
- 蔡莉莉
- 解克非
- 谷涌泉
- 赵凯
-
-
张倩倩;
吴静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教育模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自护能力、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SO支架植入术后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护能力(ESCA)评分、用药依从率和生活质量(QLQ-C30)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ESCA、QLQ-C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ESCA、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改善ASO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护能力、用药依从率和生活质量。
-
-
周侠;
马健;
吴春艳;
周军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选用全面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 9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采取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全面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遵医嘱行为、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焦虑评分(21.26±1.52)分、抑郁评分(20.92±1.65)分低于对照组的(35.82±1.71)、(36.91±1.21)分,合理饮食评分(8.91±0.92)分、康复训练评分(8.21±0.42)分、戒烟评分(8.34±0.84)分、服药评分(8.61±0.71)分、复查评分(8.64±0.31)分、心理调节评分(8.34±0.34)分高于对照组的(5.61±1.25)、(5.91±0.94)、(5.98±0.34)、(5.14±0.91)、(6.42±1.04)、(5.34±0.82)分,健康知识评分(91.35±2.35)分、责任感评分(92.42±2.41)分、护理概念评分(92.35±2.05)分、护理技能评分(92.41±2.14)分高于对照组的(75.96±3.42)、(78.62±2.14)、(72.65±3.14)、(70.68±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全面康复护理应用在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中对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改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遵医嘱行为,效果理想.
-
-
朱丽平;
李进霞
-
-
摘要: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将其分为合并组、未合并组,各3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组的BMI低于未合并组,病程长于未合并组,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未合并组,HDL-C水平低于未合并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餐后2 h血糖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险因素,BMI、HDL-C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病程、餐后2 h血糖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险因素,BMI、HDL-C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保护因素,临床可针对具体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
赵凯;
孙业全;
蹇兆成;
孙顺吉;
王鹏
-
-
摘要:
目的 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髂动脉闭塞症患者58例,分为直接腔内治疗组(介入组)28例和CDT联合血管成形术组(溶栓组)30例.评估溶栓组CDT溶栓效果及安全性,观察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观察支架植入率、随访期间术后通畅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ABI均明显升高.介入组、溶栓组术后支架植入率分别为96.4%(27/28)、73.3%(22/30),支架平均长度分别为(11.7±1.2)cm、(7.6±2.9)cm,随访1年术后通畅率分别为78.6%、93.3%,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病变段长度明显缩短,溶栓总有效率93.33%,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减容作用、减少支架的植入,提高术后通畅率.
-
-
彭饶;
廖涛;
喻杉;
梁玉祥;
罗海林
-
-
摘要:
cqvip: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PAD的代表性疾病^([1])。主要发病原因是外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造成动脉血管管腔进行性狭窄、闭塞。以下肢缺血为临床表现,患侧肢体末端麻木、发冷、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2])。随着病程的发展,严重的血供不足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引发截肢。下肢动脉闭塞症引发截肢术后的伤口,因为血供不足,组织灌注减少,往往难以愈合,转化为慢性伤口,创面呈现干性坏疽或湿性坏疽并发感染。
-
-
高卓
-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我科检查760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从中节选208例,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彩超和DSA检查,对比分析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检出率.结果:下肢动脉彩超中髂外动脉检出率31.73%,股浅动脉检出率42.79%,股深动脉检出率40.38%,腘动脉检出率16.83%,胫前动脉检出率43.75%,胫后动脉检出率47.12%,与DSA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彩超的检出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可重复,无辐射,分辨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
-
-
张瑞广
-
-
摘要:
目的 分析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6月,以此期间该院收治的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为研究样本,共方便选择72例,将其随机编号,采取抽签法分对照组、试验组,各36例,前者给予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者应用动脉腔内治疗技术,比较治疗成功率、通畅率、踝肱指数(ABI)、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并发症率.结果 试验组成功率、术后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4.45%、80.00%,与对照组91.67%、8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0.084,P>0.05);两组治疗前ABI、MNCV、SNC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为2.78%,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结论 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中,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后者安全性更高,但二者均存在再狭窄风险,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
-
王欢;
潘亚娜;
谢洁;
冉冉
- 《第七届全国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护理分析,以提高对本病护理.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高龄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运用非手术治疗高龄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通过控制感染,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对该症患者治疗效果较明显.结论:重视临床护理,运动康复,健康教育对该症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
-
张敏;
应莲琴;
江莹莹;
赵文军;
陈光
- 《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rn 方法:患者支架形成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后,对患者行周密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rn 结果:本组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经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动脉血流状况明显改善,术后康复较快,卧床明显时间缩短,且均痊愈出院,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n 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经有效、完善的护理,对于患者临床效益十分重要.
-
-
-
-
-
-
白卫星;
李天晓;
翟水亭;
曹会存;
王子亮;
宗登伟;
孟艳丽
- 《全国血管性疾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胭下段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了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69%(9/13);1例于术后9月余截除第1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