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
散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15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轻工业、手工业、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73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福州市科协2010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临床医药学术会议等;散光的相关文献由5851位作者贡献,包括魏永阳、匡波、施明光等。
散光
-研究学者
- 魏永阳
- 匡波
- 施明光
- 张宁
- 张红
- 王雁
- 俞阿勇
- 张斌
- 朱守平
- 刘峰
- 卢奕
- 李艳
- 潘建根
- 陶晗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丹岩
- 刘奕志
- 孙伟
- 左彤
- 廖荣丰
- 徐亮
- 李刚
- 杜颖华
- 王勤美
- 王艺涵
- 赵建科
- 邓勇
- 马骋
- 黄振平
- 于涛
- 叶向彧
- 周峰
- 张劲松
- 张舒
- 毕宏生
- 汪少林
- 王勇
- 王树林
- 谢立信
- J.汉森
- 于继庆
- 余浩墨
- 刘伟民
- 厉广辉
- 孙继峰
- 宋银行
- 张嵘
- 徐立功
- 李田
- 杨晓东
-
-
田琳璐;
陈路亚
-
-
摘要:
研究了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角膜散光与屈光散光的关系。通过分析术后无晶状体眼幼儿的检影验光与角膜曲率的测量结果,使用Thibos向量分析使之成为J_(0)和J_(45)分向量,再对角膜散光和整眼屈光散光的向量组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纳入研究的55只眼(30个幼儿)的整眼屈光散光和角膜散光的结果(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35±0.73) D和(-1.96±0.92) D,相应的轴位为(125.18°±63.97°)和(120.78°±62.75°),整眼屈光散光向量组(RJ_(0),RJ;)与角膜散光向量组(CJ_(0),CJ_(45))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因而,可以通过Thibos向量分析法,用角膜散光来预测整眼的屈光散光。
-
-
王志强
-
-
摘要:
目的探讨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低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低角膜散光患者100例(10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50眼)和对照组(50例,50眼),观察组应用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对照组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治疗,观察2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相关指标、手术源性散光(SIA)、散瞳前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UCV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J0、CJ45、角膜散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散瞳前和散瞳后眼压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2组患者散瞳前后眼压组间对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低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良好,且对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
-
刘金丽;
陈晓琴;
张姝贤;
张慧
-
-
摘要:
目的探讨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2个月后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膜曲率和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与初始(基线)检查时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曲率和角膜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天津市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3年且配戴3年以上后有停戴≥2个月的患者31例(62眼),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主觉屈光度(包括主觉验光散光即总散光)及角膜中央3 mm、中央8 mm曲率及角膜屈光力并进行分析。31例患者平均年龄(11.42±0.95)岁,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平均为(56.45±14.70)个月,停戴时间平均为(3.68±2.26)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相对检验进行戴镜前后角膜形态的比较。结果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左右眼主觉散光、3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及8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均比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2个月及以上后,角膜平坦曲率和屈光度未能恢复至初始状态,但角膜陡峭曲率恢复至初始状态,引起角膜散光及主觉散光略有增长,增长幅度大约0.25 D。
-
-
李文涛;
赵峰;
陈英;
陈彦霓;
高稳生;
杨子颖;
钟丽爱;
魏丽云;
张润妹;
廖锐
-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睫状肌麻痹前后散光度数及其矢量成分的变化,探讨睫状肌麻痹对散光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视光专科就诊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成人近视患者261例(18~48岁),对其进行眼轴、小瞳综合验光、睫状肌麻痹下(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检查。收集被检者年龄、性别、眼轴、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数,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睫状肌麻痹前后散光度数及各矢量变化进行分析。每例均取右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被检的261例均完成本研究。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减少了(0.37±0.47)D(P<0.05)。在本研究中睫状肌麻痹前后柱镜度数≥0.25 D的人数为243例,占93.1%。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其后依次为斜轴散光、逆规散光。睫状肌麻痹后高度散光比例稍有增加,从37.13%增加到40.33%,同时高度散光组中顺规散光比例从71.13%增加到了77.55%。但是睫状肌麻痹前后,散光度数及各矢量成分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成人近视患者而言,散光检出率高,且以顺规散光为主。睫状肌麻痹可降低等效球镜度数,但对散光度数及各矢量成分影响并不明显。
-
-
李峰;
赵志慧;
陈爽;
吴小磊
-
-
摘要:
目的: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散光与圆锥角膜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早期圆锥角膜患者88例93眼,依据相关标准,将其分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43例4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45例47眼),另选择同期有近视、散光史(散光≥2.0D)的患者(40例41眼)记为对照组,经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定三组圆锥角膜指数(KI)、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等,分析各指标对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各参数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Rmin最高,其他参数最低,临床期圆锥角膜组Rmin较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低,而其他参数均高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P<0.05);KI、ISV、IVA及高度离心指数(IHD)、不规则指数(ABR)、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Kmax)、角膜后表面高度(PE)、最小曲率半径(Rmin)、角膜前表面高度(AE)诊断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1、1、1、0.950、0.919、0.951、1、0.992,有较好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时IVA、Rmin、AE、PE有较好敏感度、特异度,其AUC分别为0.927、0.923、0.954、0.947。结论: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
王树林;
庞辰久;
王浩;
张波;
顾宇伟;
李金
-
-
摘要:
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微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月—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FS-LASIK或SMILE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20例214眼,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FS-LASIK组58例105眼和SMILE组62例10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散光矢量分析结果,包括目标散光矢量(TIA)、术后3个月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幅度(ME)、误差角度绝对值(|AE|)、差异矢量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和成功指数(IOS)。结果术后3个月,FS-LASIK组术眼无散光11眼,占10.5%,顺规性散光23眼,占21.9%,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71眼,占67.6%;SMILE组无散光35眼,占32.1%,顺规性散光58眼,占53.2%,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16眼,占14.7%;2个组间术后不同散光轴向眼数占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8.20,P0.05),SMILE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其余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S-LASIK和SMILE对散光均有良好的矫治效果。FS-LASIK术后散光呈轻度过矫状态,而SMILE术后散光呈轻度欠矫状态。SMILE术后轴向误差更小,术后3个月内SE稳定性更好。
-
-
戴琰琰;
王勇;
姜波
-
-
摘要:
目的评估环曲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50例(100只眼)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根据佩戴角膜塑形镜类型不同,分为观察组(佩戴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与对照组(佩戴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每组25例(50只眼)。记录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周、1、6及12个月的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偏心量以及眼轴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戴镜前与戴镜后视力矫正和眼轴控制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矫正角膜散光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偏心量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曲面设计和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均能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且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治疗区角膜散光及偏心量。
-
-
汤娟
-
-
摘要:
1基本情况患者3年前双眼远视伴有大散光,因对戴镜视觉效果不满,且觉戴镜不便,行双眼远视透镜植入术。现因残余散光较大,想做二次手术,医生结合术后预估效果,不建议患者行二次手术,故推荐试戴RGP。OCT检查见双眼角膜瓣正常,未发现移位和褶皱,角膜瓣层间无炎症反应。
-
-
冯珂;
陈瑞合;
李玉军
-
-
摘要:
目的:比较采用Verion导航系统和传统标记器法行Toric IOL轴向标记的精确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06/2019-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7例56眼随机分为两组:导航组术前Verion导航系统采集眼前节图像,设定Toric目标轴向27眼,标记器组术前使用Toric标记器标记水平0°、180°,术中根据标记环标记Toric目标轴向29眼。术后1h,1wk,1、3mo患者散瞳后眼前节照相,Photoshop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实际轴向和目标轴向的偏差值,并记录患者裸眼视力(UCDVA)、最佳矫正视力(BCDVA)以及残余散光度。结果:术后1h,3mo导航组患者IOL实际轴向和目标轴向的偏差值小于标记器组(1.5°±1.8°vs 3.1°±2.1°;1.9°±1.6°vs 3.3°±2.4°,均P<0.05)。术后3mo,导航组和标记器组平均UCDVA(LogMAR)比较无差异(0.04±0.08 vs 0.06±0.07,P=0.338);残余散光度比较无差异(-0.39±0.32 vs-0.45±0.31D,P=0.491)。结论:Verion导航和手动标记方法标记Toric IOL轴向都有较高的准确性,尽管导航组并未显示出UCDVA和残余散光度方面的优势,但是IOL轴向偏差导航组显著小于标记器组,导航标记下植入Toric IOL轴向更精准。
-
-
曾论;
吴雁冰;
陈星;
孙庆祝;
周丹英;
沈健
-
-
摘要:
目的:了解无锡市滨湖区0~6岁儿童视力发育状况,为制定无锡市滨湖区儿童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滨湖区3695名0~6岁学龄前儿童运用SureSight手持验光仪视力快速检测眼屈光状态,参照由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段屈光筛查转诊标准来确定筛查结果。并且在筛查视力的同时完成全面的眼部检查。结果:视力筛查儿童总异常率为9.76%,可疑率为5.40%,我们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异常和可疑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并且各年龄段视力筛查结果有差异(χ^(2)=15.913,P=0.014),但男孩和女孩之间无差异(χ^(2)=7.200,P=0.066)。在各个年龄组中视力异常比例最高的是散光(13.89%、17.96%、17.62%、11.50%),其次是远视(0.35%、1.91%、3.60%、8.86%)和屈光参差(0.69%、0.67%、1.64%、2.07%)。五种类型在各年龄段中分布的比例如下:远视(4.38%)、近视(0.82%)、散光(15.65%)、屈光参差(1.42%)和其他屈光问题(0.466%)。0~3岁学龄前儿童散光患病率为6.94%(95%CI:4.90%~9.00%),3~4岁为8.98%(95%CI:7.80%~10.20%),4~5岁为8.81%(95%CI:7.70%~9.90%),5~6岁为5.75%(95%CI:4.80%~6.70%)。在不同年龄组中散光患病率无差异(χ^(2)=0.872,P=0.929)。结论:从我们的筛查结果中发现散光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类型,其次是远视和屈光参差,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近视,从而证实了先前的研究,即近视并没有在早期发展。最后我们强调应定期实施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倡导社会重视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及眼睛的健康管理。
-
-
-
白鹏飞
- 《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屈光术前的验光方法。rn 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准分子专科接受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6.00D),1643例3149眼,其中准分子激光手术者1564例2999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9例150眼。通过患者散瞳前后的客观、主观验光给予患者的术前验光处方。rn 结果:达到预测矫正视力的达到99.5%舒适度达到99.7%。在选取的150例眼内晶体手术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全部超出术前全矫的最佳矫正视力,视物舒适度和双眼视功能均达到满意。rn 讨论: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参考其基本资料、用眼习惯、以及其他屈光检查和眼部数据等因素通过术前主观、客观验光给予最合适患者的手术验光处方,改善患者术后的视力及用眼舒适度。在拟定术前验光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使用最完善,误差性最小的验光方式给予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验光处方,不单要使术后的矫正视力达到理想状态,也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术后视物舒适度。
-
-
陈军;
林可劼;
赵清华;
林小东;
周跃明;
郑两定
- 《福州市科协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刀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联合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的疗效.rn 方法:取同期进行Lasik的患者,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飞秒组)79例129只眼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机械组)72例123眼.在同一台激光机VISX-S4进行激光切削.术后1日至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验光、波前像差结果对比分析。rn 结果:飞秒组与机械组术后第一日UCVA达到术前BCVA者分别为100只眼和98只眼(X2 =0.04 p:0.94>0.05);术后3个月UCVA超过术前BCVA一行以上者分别58只眼和42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 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残留散光(-0.39±0.353)D,机械组残留散光(-0.54±0.478)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彗差均增加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7 p:0.02<0.05).rn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较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ik,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球差增加较机械组少,残留散光少,显示出更好更稳定的治疗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