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28939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临床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2004哈尔滨白内障国际论坛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相关文献由272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奕志、姚克、汤欣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0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8939 占比:99.60%

总计:330261篇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发文趋势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研究学者

  • 刘奕志
  • 姚克
  • 汤欣
  • 程冰
  • 叶剑
  • 赵云娥
  • 宋慧
  • 张劲松
  • 谢立信
  • 郑丹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厉志; 宋雪玲; 唐恺; 于雷雷
    • 摘要: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前房渗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45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前房渗出(裂隙灯检查炎症细胞> 30个,有凝块状、膜状、聚合体渗出症状)分为发生组(28例,34眼)、未发生组(422例,443眼),统计前房渗出的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前房渗出的危险因素。结果 45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前房渗出28例(34眼),发生率为6.22%(7.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合并葡萄膜炎、术前眼内压≥21 mm Hg、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中瞳孔直径<3 mm、青光眼、高度近视、晶状体核分级≥Ⅳ级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葡萄膜炎、术前眼内压≥21 mm Hg、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青光眼、高度近视、晶状体核分级≥Ⅳ级均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前房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7、3.300、10.751、9.583、5.518、3.607,均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前房渗出的风险较高,临床可依据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防治,以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前房渗出的风险。
    • 宋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小梁切除术完成疾病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完成疾病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房角粘连闭合角度、眼压、视力水平以及并发症(虹膜萎缩、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视网膜脱落)总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6,P<0.05);研究组房角粘连闭合角度(58.56±12.25)°小于常规组房角粘连闭合角度(206.21±3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8,P<0.05);研究组眼压(11.35±2.59)mmHg小于常规组眼压(16.52±2.63)mmHg,视力(0.78±0.13)高于常规组视力(0.5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1、7.048,P<0.05);研究组并发症(虹膜萎缩、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视网膜脱落)总发生率(3.33%)低于常规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22,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应用,可显著增强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房角粘连闭合角度、眼压、视力水平,并减少虹膜萎缩、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视网膜脱落系列并发症发生,促进闭角型青光眼有效治疗以及预后水平提升。
    • 李冰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应用于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河南省南召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6例)。对2组均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联合小梁网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的眼压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视力、前房角度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眼压均更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中央前房角深度深于术前(P<0.05);视力及前房角度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央前房角深度更深(P<0.05),视力及前房角度更高(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田美花; 孟祥达; 孙智勇; 于金国; 赫天耕; 韩琪; 陈松; 颜华
    • 摘要: 目的评价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疗效和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并伴有系统性疾病且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01例(499眼)为研究对象,加强术前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并分析眼部并发症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者481眼(96.39%),不变者12眼(2.40%),下降者6眼(1.20%)。术前眼压为(16.64±4.76)mmHg(1 kPa=7.5 mmHg),术后3个月为(15.79±5.9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0,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为(2523.80±469.52)个·mm^(-2),术后3个月为(2245.56±469.9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07,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角膜水肿168眼(33.67%)、一过性高眼压63眼(12.63%)、一过性低眼压7眼(1.40%)、前房渗出14眼(2.81%)。通过分类变量分析,2型糖尿病、尿毒症与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均相关(均为P<0.05);冠心病与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相关(P<0.05);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均相关(均为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前房渗出相关(P<0.05)。术后随访期内患者系统性疾病均稳定。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完善全身相关检查并控制系统性疾病是安全完成手术的基础。
    • 冀玲; 何印斌; 刘凡凡; 杨舟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术(PHACO)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HACO的白内障患者1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局部麻醉,观察组加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反应、血流动力学、眼内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水平为(32.71±7.14)nmol/L、(13.05±2.74)μom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8±7.85)nmol/L、(15.74±3.22)μoml/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为(27.32±3.25)μU/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81±4.13)μU/L(均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PHACO手术时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对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眼内压波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马晓蕾; 赵春会
    • 摘要: 目的:研究1.8mm微切口预劈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硬核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3.0 mm小切口Phaco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治疗,实验组接受1.8mm微切口预劈核Phaco联合折叠式IOL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7 d、30 d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角膜地形图散光及角膜内皮计数变化、泪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0 d视力(LogMAR值)和角膜内皮计数、两组术后7 d和30 d眼压及ACD、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7 d视力(LogMAR值)和术后7 d、30 d角膜地形图散光、术后7 d、30 d泪液TNF-α、IL-6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术后7 d角膜内皮计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小切口Phaco联合折叠式IOL或微切口预劈核Phaco联合折叠式IOL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均能有效改善眼压及ACD,安全性高,但前者于短期内提高视力、稳定角膜内皮计数、改变角膜地形图散光、减轻炎性反应方面更具优势。
    • 陆晶晶; 程飏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8月至2021年08月赤壁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6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确切,能够显著减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其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玲琳; 郑慧芬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8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超声乳化组41例(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梁切除组41例(施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视力、房角粘连闭合、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乳化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小梁切除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超声乳化组视力和前房深度高于小梁切除组(P<0.05),超声乳化组的眼压和房角粘连闭合低于小梁切除组(P<0.05)。超声乳化组的并发症如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虹膜萎缩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小梁切除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够有效地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闭合指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葛磊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直径变化。结果:术后1周、1个月、2个月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手术前,细胞直径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上、中部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大于下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级、1级、2级、3级、4级水肿患者的平均细胞丢失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后期逐渐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
    • 王慧琴; 余晓峰; 应充慧
    • 摘要: 青光眼是不可逆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CACG发病多发生于年长者,且常同时合并白内障[2]。目前,手术是治疗CACG合并白内障的最佳方式。已有研究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PEI)联合房角分离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ith 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效果,并且手术时间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