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
摄影专业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51篇,主要集中在摄影艺术、一般工业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2622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人像摄影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ummit Forum in 2011 & the Second Design Academic Conference of Chinese Worldwide (IDM 2011)(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媒体艺术高层论坛等;摄影专业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辉、丁云、严昊等。
摄影专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622篇
占比:98.07%
总计:23068篇
摄影专业
-研究学者
- 张辉
- 丁云
- 严昊
- 唐东平
- 张莹莹
- 朱炯
- 李树峰
- 王福春
- 赵亚红
- 黄志挺
- 倪峰
- 刘张铂泷
- 天蓝
- 孙巍巍
- 孙茂新
- 岳圆
- 张忆婉
- 张红
- 李悠然
- 杨书源
- 杨素娟
- 杨道宇
- 段大勇
- 王发财
- 王娟
- 王宇帆
- 窦乃琪
- 聂竹明
- 蒋谊
- 谢爱军
- 贺飞
- 赵昊
- 赵申申
- 邵冬波
- 郜菲
- 郭芹
- 闫凤娟
- 陈永康
- 陈皛唯
- 马夫
- 马棣麟
- Demi
- HM敏小喵
- Steve Fairclough
- Xiaoyi ZHANG
- tasi1
- 丁凤琴1
- 严立东
- 严迪
- 于洋
-
-
戴菲
-
-
摘要:
当前,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正处在新一轮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中。本文以中等层次一般普通高校摄影专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此类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教师、课堂和学生方面的挑战,并尝试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微调课程设置体系、强调通识教育学习、抓住摄影专业主干课四个方面提出转变建议。可以相信,在全国高校摄影专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的高校摄影专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满足新时代下对摄影人才的新要求。
-
-
胡茜萍
-
-
摘要:
本文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要求,分析现阶段高职摄影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高职摄影专业活页式教材开发建设的思路与内在逻辑,提出明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开展典型任务导向型活页设计、设计课程反思与评价体系活页等优化策略,并提出在编撰活页式教材时要保证教材主体的适应性、开发主体的双元性、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等。
-
-
严昊
-
-
摘要:
融媒体时代,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引导摄影专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挖掘美的事物和凸显美的风格。在坚持引导学生深挖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突出摄影作品的典型形象、凸显作品画面的新颖性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四个原则的前提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生活,挖掘学生摄影创作潜能,以命题创作促探索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摄影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
-
-
-
摘要:
曾银华,男,汉族,贵州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摄影专业),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61年10月生于贵阳,现居贵阳,现任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秘书长。曾银华在贵州省文化馆工作期间积极肯干,不断学习,深入调研,结合贵州摄影队伍的实际情况,他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多次群众性文化摄影活动,辅导和培养出了很多艺术摄影人才。
-
-
-
-
-
摘要:
《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摄影专业月刊。主要栏目有年度中国摄影家、瞬间·十年、策展人读照片、史·论·评、静观、世界窗、青年十问等,一方面致力于对摄影史进行挖掘,一方面对摄影的当代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摄影未来的新方向进行探索,同时,力图将国内外最优秀的作品最优秀的摄影师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呈现给大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
-
-
-
-
摘要:
王福春先生是《中国摄影家》杂志的老朋友。杂志2012年第7期“封面摄影家”栏目以《“纪实摄影也是‘人学’”——对话摄影家王福春》为题发表了王福春先生的访谈和摄影作品,在摄影界获得广泛好评。他的又一力作《生活中的中国人》推出后,希望在本刊发表:2021年3月13日晨6点08分,王福春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9岁。哲人其萎,本期特刊出王福春先生《生活中的中国人》里的作品,附以摄影界好友的纪念文字,以致敬意。王福春先生1963年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摄影师、编辑。2002年迁居北京,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摄影展览金奖、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出版《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30年》等十几部摄影专题作品。他是中国摄影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为事,惠远泽长,我们永远怀念他!
-
-
唐东平
-
-
摘要:
本文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的实际出发,参照考据学的立场与角度,并力求平衡语义的考据还原与本土化约定俗成之间的冲突,由习惯上从英文“staged photography”翻译过来的“摆拍”,与由“candid”“snapshot”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过来的“抓拍”,在中文语境中造成的误读,引出“导演摄影”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解读与定位,由此找出一些可供学界进行重新审视的线索与思路。为了能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之间进行顺畅而合乎情理的切换对接,本着祖训“信、达、雅”的原则,本文尝试对既有概念的诠释予以新的通用性定位,以期这些概念在摄影专业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中,可以具备更好的通过性与普适性。
-
-
-
易翔
-
-
摘要:
伴随着现代传播体系的逐渐完善,我们开始逐渐迎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大幅度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媒体内容的丰富,为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平台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平台的影响力逐年提升,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也可以对他人所发布的信息予以评论,而这些优势却都是传统电视台不具备的.本文立足于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电视台摄影记者站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旨在为促进电视台的稳定、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
-
史民峰
-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媒体艺术高层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在网络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摄影技术蓬勃发展,在摄影的大众地位日益得到公众认的今天,在摄影专业教育出路方面却看似越来越狭窄,问题出在那里哪?高等摄影教育或者说摄影专业教育,该如何选择?其生存空间又在那里呢?本文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首先,高等教育既然名为“高等”,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就应该从过去的技术教育更多地转向思想、审美和编辑,并利用互联网手段广泛了解摄影大师作品,了解摄影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关爱环境和人类自身,走向摄影身后的内涵教育.其次,“专业摄影教育”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应用教育上,而应该走入摄影应用的深层领域,否则其必将逐步被普及的摄影教育所取代,而再没有生存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