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挖掘铲

挖掘铲

挖掘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0945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河北农机、南方农机、农机化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第三届全国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挖掘铲的相关文献由83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云海、王慧鑫、庄健等。

挖掘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945 占比:99.72%

总计:41062篇

挖掘铲—发文趋势图

挖掘铲

-研究学者

  • 马云海
  • 王慧鑫
  • 庄健
  • 李俊伟
  • 禹江涛
  • 廖宇兰
  • 吕金庆
  • 王涛
  • 毛春昱
  • 王春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萧; 田斌; 孙伟; 张华; 刘小龙; 李辉
    • 摘要: 针对田间试验容易受到时间、天气、土壤条件和地面平整度条件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小型试验土槽,为马铃薯等根茎类收获机械的挖掘装置试验研究提供工具。小型试验土槽的核心部件为挖掘测试机构,试验的主要对象为多铲类根茎收获机的挖掘铲,主要测试挖掘铲的材料、磨损程度、安装角度以及受力情况等。使用ANSYS Workbench对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挖掘过程中,挖掘铲变形最大的位置为铲尖,在应力形变和弹性形变分析中,最大形变均发生在挖掘铲中部两个安装孔位置。因此挖掘铲材料选用65Mn,强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对挖掘铲刃口需要热处理,提高其强度及耐磨性。
    • 罗志豪; 刘玉; 张庆俊; 徐志鹏; 吴利明; 李月琪; 尚可欣
    • 摘要: 本研究针对低山丘陵地区甘薯种植模式,设计了一种满足机械化收获要求的小型甘薯收获机,并对关键部件挖掘铲进行单独建模、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为了获得工作中挖掘铲的最小工作阻力,利用LS-DYNA对铲片切削土壤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挖掘铲铲片的工作阻力曲线及其各种条件的极值;通过极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影响挖掘铲工作阻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其影响强弱依次为入土角度>入土深度>牵引速度。
    • 李三平; 包纹全; 吴立国
    • 摘要: 平贝母采收作业是林区贝母种植的关键一环,对平贝母的成色与药用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的采收设备存在作业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挖掘铲作为平贝母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尚存在结构设计单一化,研究思路半经验化等问题直接影响采收作业的质量。为研发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的平贝母采收设备,结合现有种植条件及技术发展,对国内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进行整体分析,提出研发可兼收其他作物的小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这一思路;对平贝母收获机及挖掘铲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平贝母收获机的发展方向为高效化、采收过程专业化、采收作物兼容化,平贝母挖掘铲的发展方向为研究思路科学化、研发手段专业化、运行性能稳定化,以期推动贝母产业全程机械化进程。
    • 许星; 陈仕国; 胡立华
    • 摘要: 为减小福建地区山地环境下太子参收获机的挖掘阻力,设计一种具有振动功能的太子参挖掘机构。通过太子参的种植环境以及挖掘铲的受力分析,设计挖掘深度h、入土角β、挖掘铲刃口倾角θ、铲体长度L及其宽度b等主要技术参数。根据偏心机构与四杆机构运动学原理分析挖掘铲的运动特征,利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根据挖掘铲理论负载计算所得的法向力,进一步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挖掘机构的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实地测试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挖掘阻力,验证振动挖掘机构的功能性与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挖掘机构可以实现以正弦波为周期的往复振动。对挖掘铲面施加563.85 N的法向力,挖掘铲最大应力为141.87 MPa,小于45号钢的355 MPa,满足受力要求。实地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振动挖掘阻力在1320 N和1583 N之间变化,小于无振动时的挖掘阻力1604 N,说明太子参振动挖掘具有减小挖掘阻力的作用。平均挖掘阻力为1458 N,与理论计算数据1505.181 N接近,进一步验证理论计算的合理性。
    • 王冬梅
    • 摘要: 分析了影响甜菜收获机械设计的主要因素,介绍了4TXW-2型甜菜收获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挖掘装置性能参数的设计。
    • 任铄奇; 孙步功; 孟养荣; 郑小宝
    • 摘要: 我国作为马铃薯生产大国,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使得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地的地形多变,使得对于马铃薯收获机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基于生产的需要,国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针对我国不同作区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开始进行研究。以马铃薯收获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同时对其中的主要部件挖掘铲展开深入研究,同时对现有问题以及对未来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班春华
    • 摘要: 玉米根茬采样机的挖掘铲结构,直接关系到机具的入土深度及入土阻力大小,影响采样结果。基于掘起物受力分析,设计优化三角形刃挖掘铲的主要参数,使其具有更好的入土、破土和自我清洁效果,以期提高玉米根茬采样机的环境适应性。
    • 郑媛媛; 郭栋; 王政增; 杨然兵
    • 摘要: 针对目前马铃薯收获机田间收获试验中挖掘铲入土困难及大块土壤破碎效果不理想导致壅土现象等问题,对挖掘铲进行了改进优化,对比分析了振动式挖掘铲和静挖掘铲的区别,并对振动式挖掘铲的铲宽、铲面倾角、铲仞倾角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明薯率、伤薯率、含杂率为性能指标,对设计挖掘铲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以经过杀秧处理的马铃薯植株为试验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的挖薯率为96.98%,伤薯率为1.12%,含杂率为2.46%,优于马铃薯收获的国家行业标准作业要求.研究数据对马铃薯收获的挖掘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 陈威; 曹成茂; 张远; 秦宽
    • 摘要: [目的]对太子参联合收获机挖掘铲进行理论计算,解决根茎类收获机挖掘铲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阻力大、易壅土的问题.[方法]采用EDEM软件结合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选取最优参数组合,对仿真结果最大阻力值与土槽试验得到的最大阻力值进行对比.[结果]EDEM仿真得出的结果,经正交试验得到挖掘铲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工作速度0.8 m/s,入土深度200 mm,入土角度20°时,工作性能较优异.在该参数组合下,土槽试验表明挖掘铲工作阻力与仿真结果相差16.8%.[结论]采用EDEM对挖掘铲的仿真分析得出最佳的工作参数组合,通过土槽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根茎类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提供参考.
    • 李生红; 易子钧; 卢建新; 张天全; 黄植功
    • 摘要: 针对木薯植株在被收获过程当中,挖掘铲容易出现自身质量过大、碎土性能不佳、减轻土壤黏性差等问题,基于仿生学理论,设计了一种土拨鼠仿生挖掘铲。首先用MATLAB对土拨鼠爪趾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其多项式函数,再在SolidWorks里面设计出土拨鼠仿生挖掘铲的三维模型。最后导入到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静力学仿真分析。通过对比普通挖掘铲、实心仿生挖掘铲、空心仿生挖掘铲的应力应变情况,选择出一种满足设计要求的实心挖掘铲。对比分析结果得到:实心仿生挖掘铲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使用寿命及较好的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