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改良

戏曲改良

戏曲改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54615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高校版、文化遗产等; 戏曲改良的相关文献由7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新苗、汪杨、司群华等。

戏曲改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4615 占比:99.85%

总计:54697篇

戏曲改良—发文趋势图

戏曲改良

-研究学者

  • 吴新苗
  • 汪杨
  • 司群华
  • 周淑红
  • 孙玫
  • 殷伟
  • 王颖
  • 邵璐璐
  • 马跃敏
  • 黄文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金艳
    • 摘要: 杨韵谱主持的北京奎德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坤班,历时23年,被称为“女富连成”。剧团只招收女艺人,成员习河北梆子与皮簧,重视艺人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该社以“改良新戏”为突破口,以小说、戏曲、电影、话剧、社会时事为素材,排演了近200部改良戏曲,尤其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装戏,成为该社的演出亮点。奎德社卓有成效的管理,也为当下剧团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 高子倩
    • 摘要: 夏月珊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京剧演员,他热衷社会公益,在戏曲改良与上海光复等一系列革新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专门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只是将夏月珊的事迹作为不起眼一例,用以佐证某种社会新变。将夏月珊视为配角的学术传统,使得研究者仅满足于简其生平括成小传,且各家所作小传往往互有出入,这给考察清末民初戏曲、演艺界及社会的变革造成了诸多不便。在诸多缺漏中,夏月珊所用名号中存在的疑说应当首先得到廓清,从而使得更多材料能够进入研究视野当中。
    • 刘叙武
    • 摘要: 黄吉安是川剧发展历史上成就卓著的一位剧作家,虽然他年逾花甲才开始涉足戏剧创作,但在其逝世前的二十余年中编写了数量极为可观的川剧剧本,为四川的戏曲改良运动贡献了重要的艺术力量,并为川剧舞台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黄吉安的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开掘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主题,通过艺术转换,以"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赢得观众共鸣,收到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黄吉安的戏剧作品语言多"本色",诗味醇正,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美学气质,影响颇为深远.
    • 张熙
    • 摘要: 徐悲鸿在《历史画之困难》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历史人物画的服饰由来,但对《九方皋》中抱臂仆役所戴外形特殊的帽子并无记载.这种下圆上尖的帽子应是源自中国传统戏曲中武丑的行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剧之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界关于戏曲改良的讨论十分激烈,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思想可能受此环境影响.《九方皋》用最少的人物和道具获得了最大的艺术张力,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无布景,追求"虚空""写意"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
    • 澹台义彦
    • 摘要: 中国戏曲演绎外国题材的剧作,最早开始探索的是梁启超于1902年改编自《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的三部传奇《劫灰梦》《侠情记》《新罗马》。三部作品作为中国戏曲改良的先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给予近现代戏剧启示。
    • 焦丽君
    • 摘要: 百多年前,投身戏曲改革的梅兰芳清醒地意识到以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时装戏与戏曲的传统表现模式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沟壑,题材与技艺很难完美融合,戏曲的思想改造容易,但技术改造难。梅兰芳向我们提出了百年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移步不换形"的戏曲改良思路。寻求完整的、系统的表演语汇至今仍然是创作戏曲现代戏的核心问题。梅兰芳的访谈线索引导我们去理解梅兰芳创编时装戏的愿望和过程,以及梅兰芳自己对创编时装戏得失成败的判断。
    • 郭红军
    • 摘要: 陕西易俗社是1912年由同盟会会员发起成立的一个革命和社会教育机关,也是一个集戏曲创作、教育、表演于一体的新型秦腔班社。该社成立的初衷并不在演剧本身,而是试图发挥戏曲的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功能,进而达到启蒙底层民众之目的。建社初期,易俗社演剧以推行辛亥革命后的共和新法令为宗旨,通过编演新戏教化民众、塑造新民。中国古代戏曲重视道德教化,近代以来,社会剧变,通过戏曲角色传达社会思潮和政治观念的政治化戏曲不断被强化。陕西易俗社早期政治化戏曲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在艺术上的完善有赖于后来在演出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调适。
    • 杨春扬; 徐丽松
    • 摘要: 近代以来,戏曲改良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许多戏曲从业者积极响应,创编出了大量具有社会教育功效的新剧目.在这其中,尤以杨韵谱着力颇深.杨韵谱在主持奎德社期间,创作、演出了大量“针砭社会,激励末俗”的戏曲作品,获得了许多社会人士的好评.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奎德社演出的新创剧目脱离于传统戏曲及话剧的概念范畴之外,在新旧杂糅中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而在对奎德社新创剧目的肯定与质疑之间,映射出了近代以来戏曲改良问题的复杂性.
    • 傅谨
    • 摘要: 1934年春,徐慕云向北平市政府呈交了一份《改良中国戏剧意见书》,表达他对当时北京戏曲演出的看法和他在戏曲改良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他因此短暂担任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委员及社会局通俗股主任.《改良中国戏剧意见书》中的十条建议颇具时代色彩,值得深入细致地加以讨论;与之相关的,他因《梨园影事》而失业负债的经过,也有讨论价值.
    • 韩晓莉
    • 摘要: 清末社会变革风潮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以启蒙社会为目的的戏曲改良运动.维新派知识分子出身的京城报人对戏曲改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以提升社会地位相号召,争取艺人的支持响应,推动京城戏曲改良运动的开展.在围绕戏曲改良的合作中,报人和艺人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他们对改良的认识和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着改变,使京城戏曲改良呈现出由启蒙到生意的转向,并最终走向沉寂.清末京城戏曲改良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改造运动,也展现了变革风潮下不同人群的应对和调适,折射出基层社会"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时代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