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7947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等;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文龙、蔡乐、严卫丽等。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479篇
占比:99.85%
总计:79596篇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研究学者
- 崔文龙
- 蔡乐
- 严卫丽
- 刘志宏
- 刘赞
- 卞爱琳
- 和建全
- 孙承欢
- 孟凡鹏
- 张梅
- 徐丽萍
- 房红芸
- 曹丰
- 曾颖
- 李艳平
- 杜松明
- 杨眉舒
- 梁刚
- 温丽艳
- 胡小琪
- 蒋晖(摘译)
- 陆屹
- 陈润都
- 陶杰
- 马冠生
- 马赛厄斯·拉思
- Antman EM
- Bennett JS
- Betsy L. Cadwell
- D.
- Daugherty A
- Edward W. Gregg
- Giancarlo Logroscino
- Hans-Christoph Diener
- Hering
- J. Michael Gaziano
- Johnson J
- Julie E. Buring
- K.
- Kara
- Nancy R. Cook
- Narkiewicz
- Somers
- T.
- Tobias Kurth
- V.
- Yiling J. Cheng
- 丁国华
- 丁文清
- 万一飞
-
-
董舒齐;
郑娴;
李雪
-
-
摘要:
目的研制一张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中医健康状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方法根据问卷调查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中医健康状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概念,通过构建问卷结构、产生条目池及其答案、预调查、条目筛选以及信度效度检验等过程,形成大学生中医健康状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结果形成了以自评为主的封闭式问卷,问卷的结构内含中医健康状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大部分,其内容可归类为15个方面,共由67个条目组成。讨论制定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大学生中医健康状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
王小渠;
陈芳;
赵建勤;
邓飞;
何双红
-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前后的FM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为常规疾病治疗,观察组40例为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FMD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MD并无较大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FM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为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控制后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改善FMD功能,有临床应用价值.
-
-
胡如英;
何青芳;
潘劲;
王蒙;
周晓燕;
俞敏
-
-
摘要: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T2DM)BMI变化与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关联.方法 基于农村社区T2DM队列,基线和随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TG、LDL-C和HDL-C.分析中剔除随访期间死亡及失访或信息不全者,共纳入8 953例研究对象.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变化和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关联.结果 基线调查时,有40.97%的T2DM患者伴有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组的SBP、DBP、TG水平显著高于BMI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BMI正常组(P<0.01).随访期间,患者血糖控制率上升了 15%,不同BMI变化组的HbA1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BMI持续正常组相比,持续超重肥胖组的HbA1c水平下降幅度较小,SBP、DBP上升幅度较大;HbA1c、SBP、DBP、TG、HDL-C不达标比例分别比BMI持续正常组高 1.142(1.057~1.233)倍、1.123(1.055~1.196)倍、1.220(1.128~1.320)倍、1.400(1.282~1.528)倍、1.164(1.069~1.267)倍;BMI转为异常组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变化与持续超重肥胖组相似;BMI转为正常组血糖、血压等变化值以及不达标比例与BMI持续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变化值与SBP、DBP、TG和LDL-C的变化值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BMI异常变化将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不利变化,BMI的正常化将有利于CVD不良因素的转归.
-
-
陈润都;
孟凡鹏;
史超凡;
张梅
-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用计算机网上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3月,收集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51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SGLT-2抑制剂联合使用二甲双胍)较对照组(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能更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脂蛋白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能更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部分血脂指标,但对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欠佳.
-
-
-
马萍;
杨清梅;
李凯凯;
刘秀英;
丁文清
-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银川市1029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hs-CRP与腰围(r=0.452,P<0.001)和体质量指数(r=0.439,P<0.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5,P<0.001).不同hs-CRP水平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性别、年龄及除自身以外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hs-CRP高水平组腹型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分别是低水平组的9.98(95%CI:6.16~16.16)和3.09(95%CI:1.75~5.48)倍.结论 hs-CRP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其中与腰围的相关性最强,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警指标之一.
-
-
-
-
那开宪;
张桂云
-
-
摘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均为生活方式病。因此,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些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但对于如何干预不良生活方式存在一定误区。李大妈就是一个典型病案。
-
-
周丽;
阮春燕;
周晓丽;
翁淑青;
胡才宝;
赵静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调查老年人睡眠情况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在浙江医院健康管理科参加体检老年人1 061名,其中男性473名,女性588名,年龄≥60岁,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采用自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睡眠时长9 h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至少1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2%和63.4%,显著高于睡眠时长7~8 h组42.3%(P9 h组的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分别为2.493(95%CI:1.207~4.934,P0.05)和1.258(95%CI:1.074~2.706,P<0.05);与睡眠质量好者相比,睡眠差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为1.817(95%CI:1.024~3.272,P<0.05)。结论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种"U"形关系,睡眠时间减少和延长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睡眠质量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