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7924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交际、少年儿童研究等;
心理热线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东子、冯志颖、肖峰等。
心理热线
-研究学者
- 东子
- 冯志颖
- 肖峰
- 刘荒田
- 刘连忠
- 刘陈陵
- 姚岚
- 李毅
- 李闻天
- 杨光远
- 童俊
- 仇剑崟
- 吴素英
- 孙晓花
- 宋海东
- 廖震华
- 张芳
- 张蕾
- 徐鸥
- 沈红梅
- 牛立明
- 祝绮莎
- 程文红
- 穆新华
- 罗西
- 赵圆
- 金翠梅
- 陈秋霞
- 骆名进
- 万勤
- 万承龙
- 于海涛
- 伍仲
- 刘华
- 刘发荣
- 刘国宁
- 刘天君
- 刘希凌
- 刘红驹
- 史倩
- 叶倾城
- 吕晓钟
- 吴宏新
- 吴文玮
- 吴晓东
- 吴赤蓬
- 唐宋
- 孙彦
- 孙麟
- 宋东峰
-
-
朱丽娜;
张伟波;
金金;
曾庆枝;
蔡军
-
-
摘要:
从上海市心理热线30多年的发展历程、接听运行现状、主要做法、实践成效等方面对热线的总体情况进行系统介绍,并结合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为热线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策略建议,即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专项培训、强化部门联动,旨在总结心理卫生服务的“上海经验”,探索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超大城市心理热线管理模式,推动心理热线平台增效提能。
-
-
祝绮莎;
陈秋霞;
孙晓花;
徐鸥;
赵圆;
金翠梅;
骆名进;
宋海东
-
-
摘要: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心理热线来电特征。方法:提取杭州市心理援助热线记录中2020年1月22日-3月2日,共41天557人次有效来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来电量的变化趋势与浙江省和杭州市每日确诊病例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结果: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来电量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因疫情导致情绪问题来电咨询的比例高于男性(59.7%vs.42.5%,P<0.001)。来电咨询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9岁(35.0%)、30~39岁(34.8%)。新冠来电数量高峰(2月6日)滞后于浙江省(1月29日)和杭州市(1月28日)每日确诊人数的高峰。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相关来电中,18~29岁、30~39岁两个人群比例最高,女性更容易出现疫情导致的情绪问题,且公众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具有延迟性。
-
-
肖吉芳
-
-
摘要:
心理援助热线作为公众缓解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以其专业、快捷、方便的特点被公众熟识并应用,并因其主要针对抑郁及自杀危险的来电者进行评估及干预而被公众称为"生命线".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技术策略,帮助热线来电者舒缓危机情绪,有效处理来电者消极的自我认同,并寻找到有效资源及自我能量,发展并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疗法在热线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基本分为以下步骤:情绪舒缓阶段、自杀风险评估、解决问题阶段、结束.
-
-
祝绮莎;
陈秋霞;
孙晓花;
徐鸥;
赵圆;
金翠梅;
骆名进;
宋海东
-
-
摘要: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心理热线来电特征.方法:提取杭州市心理援助热线记录中2020年1月22日-3月2日,共41天557人次有效来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来电量的变化趋势与浙江省和杭州市每日确诊病例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结果: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来电量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因疫情导致情绪问题来电咨询的比例高于男性(59.7%vs.42.5%,P<0.001).来电咨询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9岁(35.0%)、30~39岁(34.8%).新冠来电数量高峰(2月6日)滞后于浙江省(1月29日)和杭州市(1月28日)每日确诊人数的高峰.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相关来电中,18~29岁、30~39岁两个人群比例最高,女性更容易出现疫情导致的情绪问题,且公众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具有延迟性.
-
-
刘希凌;
高颖
-
-
摘要:
(目的)本文将从本次热线的构建、实施和效果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整体样本量为5个月以来所有的有效接听电话例数,分别从每个月随机抽取10例热线记录抽选样本,共50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结果)来电者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损伤程度在干预后明显降低.Z情感=-6.140,Z思维=-5.596,Z行为=-5.649(P<0.01).(结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可有效降低来电者的情感、思维、行为损伤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引发的心理危机有积极影响,该模式下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值得进一步推广.
-
-
李闻天;
杨光远;
童俊;
李毅;
刘连忠;
刘陈陵
-
-
摘要:
目的:对“心心语”心理热线来电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新冠肺炎流行期求助者特点及有关因素.方法:热线志愿者依据求助者的来电状况完成咨询登记问卷,采用x2检验和回归分析对6680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来电者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不易出现躯体化症状(OR=1.10、0.95);年龄较大者不易出现抑郁症状,更易出现睡眠问题(OR =0.74、1.51);女性更易出现焦虑症状表现、抑郁症状表现、睡眠问题及危机状况(OR=1.24、1.71、1.29、1.97);所在地为武汉市者(OR =1.40、0.68)更易出现躯体化症状,不易出现危机状况;已婚者不易出现睡眠问题及危机状况(OR =0.60、0.29).随着时间推移,咨询新冠肺炎预防知识、心理困扰、现实问题减少(OR =0.74、0.89、0.84).结论:求助者的情绪、来电目的、危机状况特点受时间、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所在地等因素影响.
-
-
张芳;
穆新华;
张蕾;
程文红;
仇剑崟
-
-
摘要:
目的:了解大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特点和状况,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对上海援鄂热线志愿者团队的热线接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团队电话咨询内容文本记录进行质性分析探索来电诉求、常见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等.结果:2020年2月4日至3月8日期间,总计热线有效接通1 082次.来电求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疫情引发的各种应激反应和困境,占文本记录来电中的49.6%,其中焦虑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情绪反应中的56.1%,周边疫情较重、家人感染或有家人因感染逝世者或高暴露风险者具有更高和更复杂的应激反应.在疫情早期,民众需求以担心感染为主,随着居家隔离的持续和疫情的逐渐控制,担心感染的情况有所改善,常期居家隔离的副作用如情绪烦闷、经济压力等问题开始增多.结论:疫情对民众的生活和心理均有重要影响,在疫情期间或结束后,可能都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
李闻天;
杨光远;
童俊;
李毅;
刘连忠;
刘陈陵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20年2月4日到2月24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心语”心理热线来电咨询的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群众的心理变化特点.方法:通过咨询信息登记表收集数据,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 653份资料进行分析.来电者中焦虑症状占33.5%,抑郁症状占10.9%;担心被感染的54.3%;咨询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的心理危机占24.3%,咨询精神科药物购买途径的占32.5%.随着时间变化,具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人数下降,担心被感染的人数也有下降趋势,咨询肺炎预防知识及由疫情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数也逐渐减少,而询问精神药物取药途径的人数逐渐增加,疫情期间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逐渐增加.心理危机状况随时间推移的变化不明显.结论: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状况及关注的焦点有其特点,并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值得重视.心理干预措施亦应相应调整重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