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X射线计算机

X射线计算机

X射线计算机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专利文献406992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等; X射线计算机的相关文献由728位作者贡献,包括塚越伸介、津雪昌快、中西知等。

X射线计算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06992 占比:99.97%

总计:407111篇

X射线计算机—发文趋势图

X射线计算机

-研究学者

  • 塚越伸介
  • 津雪昌快
  • 中西知
  • 荒木田和正
  • 贯井正健
  • 藤泽恭子
  • 西出明彦
  • 秋野成臣
  • 乡野诚
  • 王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菊; 蒋锐; 杜飞舟; 李建浩; 关静; 杨娅; 陈娅; 李果
    •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颅CT血管成像(CTA)评估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1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取灌注参数,评估侧支循环情况,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灌注参数评估侧支循环的价值。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组病灶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高于健侧(P<0.05);不良组病灶侧脑血容量(CBV)、CBF低于健侧,MTT、TTP高于健侧(P<0.05)。患侧及健侧灌注参数比值方面,不良组rCBV、rCBF低于良好组,rTTP高于良好组(P<0.05)。rCBV、rCBF、rTTP评估侧支循环建立的曲线下面积为0.677、0.615、0.790。结论 CTA可观察颅内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侧支循环形成与脑血流灌注情况密切相关,两者可为评估脑血管疾病病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钟鉴; 王浩东; 张滔; 李兰
    • 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成像(DTS)-去金属伪影技术(T-smart)在脊柱病变内固定术后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0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分别完成了脊柱正侧位普通DR及DTS检查,其中40例同时完成了CT检查。使用5分法对三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DTS组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完成CT检查的40例图像质量评分低于D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病变内固定术后影像学检查中,DTS检查T-smart技术能更准确地显示金属内固定位置,具有更少的金属伪影,术区骨质结构显示更加清晰,能更好的满足术后随访评价的要求,可作为脊柱内固定术后复查的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杨一春; 陈美银; 江锋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45例(28个恶性结节和17个良性结节)SPN患者的临床及光谱CT资料。患者均进行了动脉期和静脉期的胸部增强扫描。测量并统计出SPN两期的碘密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有效原子序数(Z-effective,Z_(eff))和标准化IC(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光谱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与良性SPN光谱CT参数比较,恶性SPN静脉期CT值、IC值、Z_(eff)值、NIC值(分别为75.70±13.53、1.96±0.66、0.39±0.05、8.33±0.38)低于良性SPN(89.78±14.98、2.42±0.68、0.43±0.04、8.64±0.46),二者之间统计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能够提供IC值、Z_(eff)值等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良恶性SPN有重要临床价值。
    • 须民欣; 赵正凯; 杨丹丹; 陈昱璨; 梁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的HRCT定量数据与病理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84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磨玻璃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15枚)、非侵袭性组(38枚)及侵袭性组(31枚).记录各组最大横截面的最大径、面积、平扫CT值、增强CT值,计算强化程度(增强CT值-平扫CT值),绘制风险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求得临界值.结果 良性组、非侵袭组及侵袭组病灶逐渐增大,平扫CT值、强化程度逐渐增高.非侵袭性组与良性组比较仅最大横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组分别与良性组、非侵袭组比较,最大径、面积、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非侵袭性病变与侵袭性病变平扫CT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41.5 HU,诊断侵袭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7.1%、86.8%;鉴别非侵袭性病变与侵袭性病变强化程度的临界值为41.5 HU,诊断侵袭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为74.2%、81.1%.结论 HRCT定量分析对鉴别肺磨玻璃结节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赵英明; 李雨桐; 韦炜; 吴刚; 慕鹏; 何峰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典型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医院确诊的40例COVID-19并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图像,并对每例CT图像进行不同算法的重建,根据重建算法的不同,将采用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图像纳入滤波反投影组,将采用40%及80%ClearView+迭代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纳入40%迭代算法组和80%迭代算法组.测量3组图像胸廓入口层面的图像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客观评价指标;采用5分制对3组图像病灶细节进行主观评估.结果:3组图像的SD、SNR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50,F=44.938,F=65.604;P<0.001);滤波反投影组与40%迭代算法组相比,SD较高且SNR及CNR较低;滤波反投影组与80%迭代算法组相比,SD较高且SNR及CNR较低;40%迭代算法组与80%迭代算法组相比,SD较高且SNR及CNR较低.图像主观评分滤波反投影组磨玻璃、实性和混合型特征的评分均低于40%迭代算法组和80%迭代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迭代算法组=-4.138,F=-4.098,F=-3.976;F80%迭代算法组=-3.798;F=-3.496,F=-3.025;P<0.05).结论:ClearView+迭代重建算法能够显著提高COVID-19患者胸部CT图像质量,并对病灶细节保留良好.
    • 王传彬; 韦超; 李乃玉; 林婷婷; 吴瑶媛; 高飞; 董江宁
    • 摘要: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DFSP患者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其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灶起源、病灶大小及数量、病灶生长方式及形态、密度与信号、强化模式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DFSP患者的发病部位中发生于躯干7例(占58.3%),四肢3例(占25%),头颈部2例(占16.7%),共33个病灶.病灶起源于皮下纤维组织1例,起源于皮肤11例;病灶的平均直径(2.76±0.82)cm.病灶生长方式和形态中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的病灶27个,表现为类圆形或浅分叶状;以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病灶6个,表现为扁平状或深分叶状.CT平扫均呈等-稍低密度;MRI的T1WI均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T2WI-FS及DWI序列均呈明显高信号.2例DFSP患者行CT增强后均呈中等度以上渐进性强化,3例行MRI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均可见索条状差强化区.3例累及浅筋膜深层及周围脂肪,可见"筋膜尾征";2例悬吊于皮肤外,表现为"悬吊征",4例为多结节融合改变,表现为"多结节征"及"子结节外突征".结论:DFSP好发于躯干及四肢,CT平扫密度与MRI信号均与肌肉相仿,T2WI-FS及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病灶内常见低信号纤维成分,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 李翔; 张树桐; 王翔; 王曦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与肺部低剂量CT(LDCT)联合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的80~150 mAs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的21~50 mAs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的20 mAs组,每组72例.3组患者扫描图像由AI阅片,并由3位高级职称的放射专家双盲评判图像质量和检出符合率;对比分析3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21~50 mAs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80~150 mAs组,且明显优于20 mAs组.21~50 mAs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80~150 mAs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4.05,F=589.02,F=246.96;P<0.05).结论:AI联合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不影响诊断检出率.
    • 周硕; 林美福; 陈文新; 陈彩龙; 陈国宝
    •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和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PBL、2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8 F-FDG PET/CT图像资料.观察18 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病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指标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组的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确定诊断效能.结果 双侧及多发病灶更多见于PBL,两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10.66,P=0.001、0.010).PBL组SUVmax、SUVmax/最大径比值分别为(13.02±7.70)和(5.69±3.48),高于乳腺癌组[(7.22±4.63)和(2.43±1.3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4.25,P=0.004、<0.001).PBL和乳腺癌鉴别诊断的SUVmax、SUVmax/最大径比值阈值分别为4.85和2.85,敏感度分别为93.8% 和76.0%,特异度分别为52.0% 和75.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和0.82.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结合形态学检查及临床资料有助于PBL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病灶的SUVmax及SUVmax/最大径比值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梁旭; 刘圆圆; 杨学刚; 任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小肝细胞癌的效能和阅片者间一致性.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15例患者(115个病灶)的C T和M RI影像资料,其中手术病理证实HCC 89例、非HCC恶性肿瘤9例,良性病灶17例.两名放射科医生盲法独立回顾性阅片,依据LI-RADS v2018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两名医生的LI-RADS分类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名医生应用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行McNemar检验.结果 两名医生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84(95%CI:0.692~0.876);以LR-5类为阳性值,两名医生应用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8%、96.2%、69.6% 及58.4%、88.5%、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4类为阳性值,两名医生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8.8%、80.8%、79.1% 及78.8%、65.4%、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8版肝脏影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诊断小肝细胞癌有中度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并具有较好的阅片者一致性.
    • 陈琼珠; 蓝日辉; 蒙秋华; 李娴; 叶丽芳; 沈一濂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结直肠癌同期及术后肾上腺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有术后记录和随访的14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访螺旋CT发现肾上腺结节或肿块的情况.结果 144例结直肠癌患者同期发生1个肾上腺转移瘤.术后1~3年腹部CT随访中,共发现肾上腺结节或增大27个,其中1例做了二次手术证实1个病灶为转移瘤,另1例术后病理诊断肾上腺瘤1个;4例发生其他部位转移;同期或术后追踪复查发现的肾上腺结节或增粗病例25例,经1~3年随访无变化,临床排除转移瘤.结论 结直肠癌发生同期肾上腺转移是较为少见的,术后3年追踪发现转移的病例约为1.4%(2/144),临床工作中注意不能将肾上腺增粗或腺瘤误诊为转移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