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
山丘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8915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地下水、中国水土保持、湖南农业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次全国林业血防工作会议、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等;山丘区的相关文献由1057位作者贡献,包括蒋俊明、费世民、杜培文等。
山丘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915篇
占比:98.85%
总计:39367篇
山丘区
-研究学者
- 蒋俊明
- 费世民
- 杜培文
- 祝凤山
- 许志刚
- 周金星
- 张旭东
- 李熙
- 丰佳
- 何令祖
- 刘宗强
- 刘昌军
- 叶磊
- 吴剑
- 吴卫熊
- 姚帮松
- 孙启祥
- 张弛
- 张淼
- 曹守卫
- 李文斌
- 漆良华
- 潘明九
- 翟晓燕
- 耿灵生
- 蔡义东
- 高峰
- 于文蓬
- 仇锦先
- 何亚平
- 余智芳
- 刘予伟
- 刘善军
- 刘国华
- 刘艳飞
- 刘超
- 刘金涛
- 周士勇
- 夏继红
- 姚春梅
- 姚瑶
- 孙秀玲
- 孙蓉
- 孟长来
- 张力友
- 张开心
- 曹升乐
- 李国会
- 李孟
- 李昱
-
-
蔡国成;
李京兵;
史俊;
张锦堂;
朱卫平;
舒雷
-
-
摘要:
山洪灾害是当前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我国因洪水影响致亡人数中,山洪影响致亡比例占70%以上。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多变,暴雨频发。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地势陡峭,是安徽暴雨中心区域,历来受山洪影响频繁。山丘区因山高谷深,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水流,且汇集快、流速大,降雨后很短时间就会形成灾害,预警预报难度大。及时预警和提供通俗易懂的预警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
崔静芝
-
-
摘要: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排泄量法应用最为广泛。依据新疆布克谷山区、吉力湖西山区以及玛纳斯湖北山区的边界形态及实测径流资料,基于排泄量法研究了山丘区水资源的储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个四级地下水系统中和布克谷地地下水水流量最为充沛且水质最好,可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为煤炭资源开发规划及当地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
-
温笑寒
-
-
摘要:
文章针对传统双源蒸发模型不能考虑植物冠层蒸腾影响的问题,引入植物冠层蒸腾计算能力方程对传统双源蒸发模型进行改进,以本溪山丘蒸发站为例,对比改进前后蒸发计算精度。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双源蒸发模型,改进后模型潜在蒸发精度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成果对于山丘区植被覆盖较大区域的蒸发计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鲍文安;
郭攀攀;
郝青芳
-
-
摘要:
沿海地区的排涝水闸受潮汐影响,水闸规模与流域面积、地形地貌、河网槽蓄容量、消能防冲条件、潮型等因素密切相关,须综合分析确定闸室宽度、闸底高程和单宽流量,发挥最佳经济效益。通过洋屿港水闸工程的应用实例,分析闽江下游滨海山丘区挡潮排涝水闸的设计条件,采用滑动调蓄演算方法,比选了多种水闸规模,对过闸单宽流量、闸宽与河道宽度比例、闸宽与流域面积比例等指标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水闸宽度,并与类似工程进行对比,总结该类型水闸的设计特点。
-
-
张森
-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源的清洁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本文以水库型水源地的特点作为切入点,从工业、生活和其他方面介绍了常见的污染方式,又从划分区域、清理污染源、优化监管机制、提升保护意识,加强对水面的清洁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山丘区水库型水源地的措施,以供参考。
-
-
-
赵彦琳;
张宇峰
-
-
摘要:
近年来北方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干旱问题,很多供水稳定的山丘区也逐渐暴露出供水不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形势下,深入分析山丘区节水灌溉模式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配置山丘区水资源的重要课题。该文结合作者实际研究,对山丘区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模式展开探讨。
-
-
刘超
-
-
摘要: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实现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2011-2020年,全国因山洪灾害年平均死亡失踪356人,较项目实施前2000-2010年全国因山洪灾害年平均死亡失踪1179人减少约70%。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山丘区强降雨频次和强度增加,加之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重大山洪灾害事件仍然频发,如何推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从“有”到“好”的转变,是我国防洪减灾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
-
潘明九;
丰佳;
王文龙;
顾晨临;
刘波;
单军;
余智芳
-
-
摘要:
输电线路作为路径长、跨度大的典型线型工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地貌、山地地貌等山丘区进行建设,会破坏该区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为顺应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沿线涉及黄土丘陵地貌、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的陕北-湖北±8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钎法监测水土流失,对其水土流失特征、强度及其治理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具有点状线型分布特征;其工程空间跨度大,侵蚀环境差异显著,侵蚀类型多且复杂。(2)输电线路工程在黄土丘陵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12000~25000 t/(km^(2)·a)〕明显高于山地地貌〔3600~9500 t/(km^(2)·a)〕和平原地貌〔950~2000 t/(km^(2)·a)〕,是该工程重点土壤侵蚀防治区。(3)站区和塔基区是输电线工程造成最大土壤侵蚀量的水土流失单元,其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7267 t和37478 t,应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单元。(4)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基础上,融入近自然治理思想,优先选择乡土草、灌、树种,以此集成针对山丘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
王秀庆;
李成花
-
-
摘要:
一、概况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河道全长300km,流域面积约6400km2。沭河干支流上游修建沙沟等4座大型水库和4座中型水库,集水面积1651km2,占沭河流域面积的26%;庄科橡胶坝等12座拦河闸坝设计蓄水量1.41亿m3。沭河洪水多发生在7—8月份,沭河上中游为山丘区,洪水陡涨陡落,峰高流急。
-
-
何亚平;
孙启祥;
费世民;
周金星;
蒋俊明
- 《第三次全国林业血防工作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山丘区钉螺壳体长宽鲜重体积,以及疫区壳体长宽与区域降水温度的关系.仁寿县钉螺鲜重0.0162g(浮动在0.0065-0.0219g之间),体积4.5894mm3 (3.12-5.6mm3),长度5.156mm(3.6-6mm),宽度为2.668mm(2.2-3mm).分析表明,长度5—6mm为主体,宽度2.5-3mm为主体,钉螺宽度随着长度作缓慢而显著的增加;鲜重与群体的长度、宽度、体积无关.潮湿稻田生境钉螺长度明显最大,而干燥与湿润生境中次之,但宽度、体积、鲜重差异不明.疫区不同区域钉螺长度、宽度与降水量显著相关,而与温度无关,温度降水量比值与钉螺长度、宽度关系密切,表明钉螺大小有水分依赖性.在疫区内,可能水温匹配性共同塑造了钉螺的大小.
-
-
殷志奎;
高雯静;
董岩岩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近年来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快速发展,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在建设升压站、集电线路、风机以及道路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类型的坡面,若不及时进行防护,在降雨天气,尤其是雨季极易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对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较为成功的水土保持经验,尤其是边坡防护经验进行总结.目前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常用的边坡防护措施有撒播种草、框格植草、浆砌石挡土墙等,各类防护措施在防护效果、生态效益等方面各有优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向植物防护以及生态防护倾斜。随着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将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更实用的边坡防护措施应该到水土流失防治中,今后应进一步总结这些成功经验,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
-
-
-
-
-
-
于京要;
李振平;
及晓光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
| 2010年
-
摘要:
山丘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呈密切转换关系,以潜水方式开发利用的水源工程单纯以地下水可采量的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地表径流补给、地下空间疏干、排泄和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关系.按照水量平衡的原理,通过将水源地划分为若干计算单元,按照每个单元的补给、开采、调蓄、取用、排泄的平衡关系,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算时历模型,可利用长径流系列准确分析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开采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可分析出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