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子宫次全切除术

子宫次全切除术

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6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34620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2006年全国微创外科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五周年纪念大会、2006全国急危重病护理(珠海)学术研讨会等;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998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昕、农文政、常青等。

子宫次全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4620 占比:99.94%

总计:935136篇

子宫次全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子宫次全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夏昕
  • 农文政
  • 常青
  • 张巧玉
  • 张禾田
  • 彭青莲
  • 李足娥
  • 梁志清
  • 王天元
  • 裴幼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葛青; 张琳
    • 摘要: 目的观察自制取物袋在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普通妇科手术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对照组子宫体标本通过延长脐部切口旋切取出,观察组子宫体标本应用自制取物袋辅助粉碎器取出。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标本取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31.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自制取物袋可明显缩短常规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标本取出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预后,患者获益显著。
    • 任伟; 赵素芬; 史慧星; 张永存; 李平华
    • 摘要: 宫颈残端癌临床上较少见,但近年来,女性对健康及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保留宫颈的患者增多,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以致宫颈残端癌发生的潜在风险增加。且其治疗较一般宫颈癌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因此,宫颈残端癌的预防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宫颈残端癌的发病率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数量有关,在子宫次全切除术前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后规范随访。了解其致病因素,如宫颈HPV感染、不良性生活史、流产次数与孕产史、宫颈慢性炎症、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源性雌激素、吸烟和被动吸烟、子宫全切术后性防护等,预防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 李琳; 王苹
    • 摘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入院采用子宫次全切术进行治疗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4例、13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如病情监测、药物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系统、全面的临床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各项数据指标.结果: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几项指标来看,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比观察组的23.08%更低,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采用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一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 李静; 赵福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宫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LS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行LSH的患者24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常规组73例(A组):离断宫旁组织并打开膀胱和直肠返折腹膜后,贴宫颈旁电凝闭合子宫动静脉;宫颈套扎组83例(B组):离断宫旁组织并打开膀胱和直肠返折腹膜后,用1号可吸收线自制Roeder's线圈套扎裸化宫颈的中段,阻断子宫动静脉;垂体后叶素+宫颈套扎组93例(C组):6 u垂体后叶素加2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行宫体注射,待宫体血管收缩表面变白后再按B组的方法进行操作.比较分析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等.结果 B组和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均优于A组,C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均优于B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3组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垂体后叶素联合宫颈套扎法的LSH,能缩短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使复杂手术简单化、高风险手术安全化,可有效降低副损伤发生率.
    • 明宁
    • 摘要: 目的 分析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风险,评价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80例.手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组护理,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恢复情况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初次排气、初次排尿、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更短(P<0.05);DVT形成率、护理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DVT形成率0.00%更低、护理满意度97.50%更高(P<0.05).结论 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积极预防子宫次全切除术后DVT形成,加速患者康复,患者满意度高.
    • 戴泽果; 陈瑾; 林小丹
    • 摘要: 目的 对比子宫血管电凝宫颈缝合与宫颈线圈套扎在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需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子宫血管电凝宫颈缝合,B组采用宫颈线圈套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102.46±29.83)min短于A组的(125.68±30.24)min,术中出血量(52.41±10.13)ml少于A组的(58.33±10.2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与B组患者的6.67%(2/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P=0.389>0.05).结论 子宫血管电凝宫颈缝合和宫颈线圈套扎在腹腔镜下子宫次切除术中应用均有效,但宫颈线圈套扎所需时间较短,操作过程也更为方便,有利于术者操作.
    • 刘立峰; 董雨林; 金仙玉
    • 摘要: 目的 分析46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宫颈残端癌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对近10年来46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HPV16型阳性16例,HPV18型阳性10例,HPV53型阳性4例,HPV阴性16例.对46例患者进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鳞癌40例(86.96%),腺癌6例(13.04%).手术患者40例,手术平均时间(195.00±3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40.62±88.24)mL,术中膀胱损伤8例(20.00%),术中输尿管损伤2例,肠管损伤0例,术后尿潴留6例,尿路感染2例,淋巴囊肿8例,肠梗阻0例.放疗患者6例,行盆腔外照射加腔内后装,外照射剂量40~50 Gy,腔内后装剂量25 Gy,放疗后肿瘤均完全消退,均未发生肠瘘和膀胱瘘.46例患者5年生存率90.90%.结论 宫颈残端癌治疗原则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手术困难、术中泌尿系统损伤风险高.拟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等,以排除宫颈病变,术后也要严密随诊宫颈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