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蜡螟

大蜡螟

大蜡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2398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菌物学报、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北京微生物学会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报告会等;大蜡螟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九胜、孙晨、槐国龙等。

大蜡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398 占比:99.90%

总计:102505篇

大蜡螟—发文趋势图

大蜡螟

-研究学者

  • 孙九胜
  • 孙晨
  • 槐国龙
  • 王斌
  • 乔小燕
  • 崔磊
  • 罗辑
  • 蒋学建
  • 黄华艳
  • 常明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婧; 李爱红; 冯金荣
    • 摘要: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SMT3基因在致病性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瞬时CRISPR/Cas9系统构建SMT3纯合子缺失菌株,并检测其侵入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大蜡螟感染模型检测SMT3缺失株致病能力,通过糖原染色观察组织内白念珠菌菌体形态,并进一步检测SMT3缺失株对大蜡螟幼虫血细胞的破坏作用。结果SMT3缺失促进了侵入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其感染的大蜡螟幼虫平均存活期为3.5 d,致病性较野生型菌株(平均存活期为8.5 d)显著增强;SMT3缺失株感染的大蜡螟幼虫血细胞数为1.4×10^(7)/mL,较野生型组(2.9×10^(7)/mL)显著降低,仅为野生型组的48%。结论白念珠菌SMT3基因在致病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 乔小燕; 王斌; 孙九胜; 孙晨; 崔磊; 槐国龙; 陈波浪
    • 摘要: 聚乙烯塑料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农用地膜及包装材料等,然而由于聚乙烯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废弃的聚乙烯塑料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废弃聚乙烯塑料污染治理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常用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措施又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处理成本较高,生物降解措施是“白色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近些年一些研究发现,大蜡螟体内有能够降解聚乙烯的微生物菌株,这为废弃聚乙烯塑料生物降解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综述了大蜡螟生物降解聚乙烯塑料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实现大蜡螟生物降解废弃聚乙烯塑料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依据。
    • 廖春丽; 袁源; 李绍冲; 王泓云; 梁家琪; 赵静; 杨云; 李冰冰
    • 摘要: 为探讨大蜡螟幼虫喂食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后,其中肠细菌群落的变化与杀虫蛋白的关系。对未使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和使用共生菌NK杀虫蛋白的大蜡螟幼虫中肠进行解剖,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对3个实验组(BG1,BG2和BG3)和1个对照组(BG0)中肠细菌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其次为蜜蜂球菌属Melissococcus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以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次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实验组的大蜡螟幼虫与对照组相比,优势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比重均有所降低,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且新增了不动杆菌属和克吕沃尔氏菌属。经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NK杀虫蛋白处理后大蜡螟幼虫中肠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出现变化,推测可能与大蜡螟幼虫取食杀虫蛋白有关。
    • 刘玉玲; 李志勇; 孙智禹; 王志; 陈东海; 牛庆生(编译)
    • 摘要: 随着夏天的临近,温度越高,部分地区就会出现蜂巢小甲虫。养蜂人需要注意蜂巢小甲虫,特别是这种害虫在当地流行时,其比大蜡螟更为麻烦。通常情况下,在弱小的蜂群中,蜂巢小甲虫会与蜡螟争夺没有保护的巢脾。成年蜂巢小甲虫的颜色是黑色,在蜂巢上部的巢脾上被发现。工蜂会将成年蜂巢小甲虫围堵在蜂巢外,或者将其限制在空巢的蜂箱边缘,除非出现问题,否则要使其远离巢穴。成年甲虫可以被关在其他地方,比如箱底板的拐角处。通常,成虫的繁殖率很低,一旦养蜂人扰乱蜂群,限制蜂巢小甲虫活动的蜜蜂会离开,甲虫就逃跑了。蜂巢小甲虫躲避光线,躲在开放的巢室和凹槽中。在检查完蜂箱后,一个强大的蜂群可以再次围捕甲虫。
    • 韩博; 张丽; 代平礼
    • 摘要: 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是一种危害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蜂群和蜂场储存巢脾的重要鳞翅目害虫,近年来,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扩大。目前养蜂生产中常采用一些高风险的有机化学农药或化学熏蒸剂来防治大蜡螟,但效果不佳。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简便、绿色的防控技术。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用于鳞翅目害虫治理最常见的生物杀虫剂,而且已有许多研究报道Bt防治大蜡螟的效果和可行性。由此,本综述首先对大蜡螟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讨论大蜡螟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最后重点概述Bt防治大蜡螟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 乔小燕; 王斌; 孙九胜; 孙晨; 崔磊; 槐国龙; 陈波浪
    • 摘要: 为研究温度及密度对大蜡螟生长繁殖的影响,在相对湿度60%±10%RH条件下,设置25、30、35°C3个温度梯度,40、60、80、100、120粒(64 cm3体积内)5个卵密度梯度饲养大蜡螟.(1)25、30、35°C条件下,大蜡螟世代周期及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大蜡螟幼虫体重和体长、蛹重和蛹长、雌雄蛾体重及体长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雌蛾产卵量30°C最高,其次为35°C、25°C(P>0.05).3个温度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大蜡螟卵孵化率.10头大蜡螟幼虫7 d内取食人工饲料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5).(2)25和30°C时,大蜡螟卵孵化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80粒时最高),35°C时密度40粒孵化率大于密度60(P>0.05),80粒时最高,随后依次递减.小于0.1000 g幼虫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0.1000~0.2000 g幼虫在25°C密度60、80粒时最多,40、100、120粒时减少,30、35°C时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30°C80粒时最多,35°C60粒最多);大于0.2000 g幼虫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温度对大蜡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取食量、体重、体长、产卵量、孵化率及历期:25~35°C条件下,温度越高,大蜡螟取食量、体重、体长、孵化率越大,历期反之;温度适中时产卵量最高.密度对大蜡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幼虫体重及孵化率:卵密度在40~120粒(64 cm^(3)孵化瓶、饲料充足)条件下,60与80粒卵得到0.1000~0.2000 g重量段的幼虫数较多,而卵粒数为80时孵化率最高.
    • 吴正伟; 刘始迎; 郑碧瑜; 李亚; 何红; 胡汉桥; 林巧玲
    • 摘要: [目的]为开发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细菌杀虫剂,对分离自红树林的一株沙雷氏菌进行鉴定并初步测试其杀虫活性.[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细菌理化特性测定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从湛江红树林根际分离的菌株ZJ9进行综合鉴定,采用喂毒法和注射法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该菌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7 d校正死亡率为80.21%,且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隐地杆菌无显著差异,菌体及菌液对大蜡螟老熟幼虫血腔注射24 h死亡率均达100%.[结论]菌株ZJ9为黏质沙雷氏菌,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好杀虫活性,可用作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
    • 张力; 李敬龙
    • 摘要: 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与野生型菌株72 h的大蜡螟4龄幼虫进行转录组分析,共检测到12770个共表达的基因.用|FC|≥4,Q≤0.001作为筛选标准,得到了的224个上调基因和227个下调基因.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侵染3 d后,大蜡螟体内脂肪酸合成,AMP K信号通路,糖原异生等代谢过程以及催化活性,RNA聚合等活性受到了高度抑制.除此之外,大蜡螟幼虫中的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进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免疫反应被高度激活.本研究通过对侵染高毒力菌株的大蜡螟幼虫转录组进行分析,从转录组层面对宿主和高毒力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筛选高毒力病原体提供了潜在靶点.
    • 刘琪; 毛敏敏; 阮永明
    • 摘要: 筛选稳定性好的纳米乳液配方,研究精油纳米乳液对大蜡螟的触杀活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精油与吐温80配比为1:3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更均匀,平均粒径为40.8 nm;纳米乳液对大蜡螟的触杀活性强于粗乳液,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8.991、514.056μg·larva-1;纳米乳液可显著抑制AchE、CarE活性,在最大处理剂量206.16μg·larva-1下,对AchE、CarE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48.81%和41.92%,而GST活力变化不显著.
    • 张倩楠; 吴思; 孙长龙; 马信; 齐笑萱; 张阳
    • 摘要: 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对塑料的使用极多,直接导致各种白色垃圾的产生,进而影响环境。废弃塑料的降解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希望可以找到科学实用的方法处理废弃塑料。随着观察研究的深入,多种迹象表明黄粉虫和大蜡螟有取食并降解塑料的能力。本文对两种昆虫幼虫取食塑料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生物降解塑料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