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
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226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天主教、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四川统一战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等;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帝、张秀雅、张胜军等。
城市流动儿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260篇
占比:99.95%
总计:132329篇
城市流动儿童
-研究学者
- 张帝
- 张秀雅
- 张胜军
- 李珊
- 杜婷
- 杨婷
- 王特
- 谭千保
- 赵胤
- 闫紫菱
- 阳植翠
- Coco
- Xiulan Yu
- 丁璐
- 于慧
- 任婷
- 余秀兰
- 倪士光3
- 刘建芹
- 刘惠娟
- 刘晓亮
- 刘鸿渊
- 单娟娟
- 卢继宏
- 古丽尼沙
- 叶昊
- 吴云梅
- 吴南(文/图)1
- 吴蓉
- 周君
- 周德钧
- 周群
- 唐可平
- 唐辉一
- 大雁儿
- 宋精慧
- 尹书强
- 崔丽华
- 庞丽娟
- 张凤娟
- 张岩
- 张海鑫
- 彭俭
- 彭锳
- 徐志刚
- 易群
- 曾玉娇
- 李倩楠
- 李昌周
- 李炜光
-
-
石谢新
-
-
摘要:
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成长,是社会中极易被忽视但最应该被呵护的群体之一,他们被称为"小青苗",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1月14日上午,由安徽省芜湖市共青团开展的助力人民城市建设·打造"共读书单"圆梦未来活动顺利开启。作为爱心捐赠企业,三只松鼠和"帮一把"公益团队前往现场,为这群重点青少年群体送上一份暖心十足的"新年礼物"。
-
-
陈泽婧;
王世忠;
邓琴;
唐辉一
-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具有其特殊性,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随机和分层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取10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及21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而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被试进行逐一测评。研究结果表明:非流动组和流动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总分(M非流动组=40.95±6.88,M流动组=31.17±8.96),即非流动组入学准备水平总分高于流动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5个方面测试上,流动组在动作技能维度总分略高于非流动组,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认知、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等4个维度,流动组均低于非流动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边缘显著。针对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坚持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程,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准备评估体系。
-
-
张岩;
蒋波;
胡庆
-
-
摘要:
为了探讨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坚毅量表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5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1)城市流动儿童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不仅在坚毅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间具有单独中介效应,而且具有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坚毅对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为理解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
李颖;
陈薪旭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影响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暴力、孤僻等偏差行为的因素,主要为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融入的拒斥、代际传递的局限这三方面。矫治流动儿童的偏差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学校完善办学理念、引进人才、积极开展活动。同时,家长自身也需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
-
-
曾玉娇
-
-
摘要:
通过资料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居住在厦门市岛内城中村的城市流动儿童(以下简称"流动儿童")的阅读环境进行调查,以厦门市图书馆"同在一片蓝天下"公益项目为例,总结案例具体的做法和成效,提出提升该项目的建议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城市流动儿童阅读推广工作。
-
-
路锦非
-
-
摘要:
抽取上海市2530个4-9年级的流动儿童作为样本,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和Ordinal 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及运作机制.结果 显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呈现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逆转融入”趋势,即城市融入遭遇困境,其关键影响因素是“非沪户籍”和“年级”.导致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是城乡/内外双重歧视的户籍制度形成公共服务壁垒,其对城市外来流动儿童造成了教育阻隔.如此,户籍制度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城市外来流动儿童的教育进程不得不面临中断,导致的融入困境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认为应保障其在城市的平等教育机会,避免负向融入.
-
-
马文超
-
-
摘要: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
-
-
宋精慧
-
-
摘要:
本文以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政府购买"乡伴"计划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流动儿童进行需求及服务实践分析.因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多是城市流动儿童,故选取项目中的城市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
-
-
卢继宏
- 《第三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
| 2007年
-
摘要:
随着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流动人口中14岁以下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儿童问题也逐步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根据当前四川省流动儿童的现状、社会排斥、边缘化、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对当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加以回顾和反思,以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能更好融入城市提供参考。
-
-
Xiulan Yu;
余秀兰
-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从政策文本看,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一直很重视:但从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远不能让人满意.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的政策为例,国家政策明确提出了解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据此,各省市也都制订了相应政策.实证调查则发现,仍有大量城市流动儿童不能进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其它相关的教育支持政策也未能落实.政策表达的笼统,责权分配的含糊,地方政府设置的隐性障碍,城市学校设置的门槛等一系列障碍,使得国家政策落空,使得城市流动儿童成了体制外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在弱势群体教育上的责任,并制订各级政府具体而清晰经费分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