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质历史

地质历史

地质历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6899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化石、风景名胜、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等;地质历史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正豪、刘洋、刘金荣等。

地质历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899 占比:99.34%

总计:27078篇

地质历史—发文趋势图

地质历史

-研究学者

  • 刘正豪
  • 刘洋
  • 刘金荣
  • 吴兴
  • 杨天林
  • 邹永廖
  • 陈智梁
  • 任东
  • 周金石
  • 巫寿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向博; 任东
    • 摘要: 二纺蛛总科包括5个现生科、5个化石科以及一些科级位置未定的化石物种,是蜘蛛目中较为古老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二纺蛛总科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为二叠纪。二纺蛛总科蜘蛛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化石物种相对较多,是蜘蛛化石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生二纺蛛总科蜘蛛十分稀少,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二纺蛛总科可能是复杂生殖器类的姐妹群,是蜘蛛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因此,本文对二纺蛛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二纺蛛总科化石类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组成和分布,统计了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的名录。目前,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分类研究基础薄弱,部分化石类群的系统位置存疑,二纺蛛总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化石材料的形态学信息,打好分类学基础;结合化石类群和现生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而联系古地理、古生态、生物学行为等研究,全方位分析二纺蛛总科的自然演化历史。
    • 刘洋; 吴兴; 刘正豪; 邹永廖
    • 摘要: 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因其表面丰富的古代水活动历史和可能保存的古生命迹象,从而成为太阳系深空探测的主要目标之一.火星和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相似,但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火星的地质特征和宜居环境演化历史等问题存在大量假说亟待检验和甄别.本文总结了火星各个地质年代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火星上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对气候条件的响应,梳理了火星上的水活动历史所记录的火星宜居环境的变迁,也总结了火星表面水成矿物的分布、含量和形成环境,以及水成地貌特征和环境演化历史,并讨论了早期火星气候存在的争议问题.最后,对火星未来的探测方向给出了展望.
    • 刘洋; 刘正豪; 吴兴; 覃朗; 武雨纯; 张朝琳; 赵振兴; 周翔; 邹永廖
    • 摘要: 火星是太阳系中早期演化历史与地球非常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了解火星的古气候环境以及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的水环境历史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火星历史上水对火星表面的改造痕迹介绍了水在火星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水流、冰川、古湖泊与古海洋等与火星表面地形地貌演化以及矿物岩石形成与迁移过程等密切相关,它们的发育与消失受到火星古气候变迁的影响.关于火星古气候是暖湿还是干冷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定至少有短暂且持续的暖湿时期提供了水的活动条件.现今的火星表面寒冷干旱,但是火星的地下储存了冰层甚至可能有地下湖泊.随着近年来火星探测任务越来越频繁,人们将会在火星水演化历史上有更多新的发现.
    • 刘洋; 吴兴; 刘正豪; 邹永廖
    • 摘要: 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因其表面丰富的古代水活动历史和可能保存的古生命迹象,从而成为太阳系深空探测的主要目标之一.火星和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相似,但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火星的地质特征和宜居环境演化历史等问题存在大量假说亟待检验和甄别.本文总结了火星各个地质年代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火星上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对气候条件的响应,梳理了火星上的水活动历史所记录的火星宜居环境的变迁,也总结了火星表面水成矿物的分布、含量和形成环境,以及水成地貌特征和环境演化历史,并讨论了早期火星气候存在的争议问题.最后,对火星未来的探测方向给出了展望.
    • 朱华
    • 摘要: 当前海南岛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的科和属占绝对优势,在属的地理成分上热带亚洲分布属的比例最高,显示出它是一个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并具有热带亚洲亲缘。在海南植物区系中,仅有7个特有属和约10%的特有种,极低的特有性显示了它具有明显的大陆起源特征。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海南植物区系与越南植物区系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广西植物区系。在哺乳动物上,也显示出与植物区系类似的生物地理格局,中国海南与越南的联系最密切。古植物学研究揭示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具有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亚热带气候,处在比现今更北的位置。古地磁学研究揭示在中生代时期海南岛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处于比现在高5~6个纬度的位置。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从生物地理的角度提出中国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后来发生了向东南移动和旋转,最终到达现在的位置。
    • 朱华
    • 摘要: 当前海南岛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的科和属占绝对优势,在属的地理成分上热带亚洲分布属的比例最高,显示出它是一个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并具有热带亚洲亲缘.在海南植物区系中,仅有7个特有属和约10%的特有种,极低的特有性显示了它具有明显的大陆起源特征.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海南植物区系与越南植物区系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广西植物区系.在哺乳动物上,也显示出与植物区系类似的生物地理格局,中国海南与越南的联系最密切.古植物学研究揭示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具有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亚热带气候,处在比现今更北的位置.古地磁学研究揭示在中生代时期海南岛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处于比现在高5~6个纬度的位置.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从生物地理的角度提出中国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后来发生了向东南移动和旋转,最终到达现在的位置.
    • 笑飞雪(摄影)1
    • 摘要: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这些条件致使中的国土上生存了丰富多样的植物——高等植物35784种,其中1.5万多种植物是中国特有的。
    • 摘要: 腐泥煤在自然界中产出不多,是古代湖泊、沼泽或泻湖中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形成的一种光泽暗淡、结构致密坚韧的块状煤,其燃点很低。由于地质历史中湖泊沼泽常常存在过渡,因此腐泥煤往往出现在某些煤层底部的石灰岩基底的低洼处或在残殖煤中呈透镜产.
    • 摘要: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1]李炳穆.理想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的素质与形象[J].图书情报工作,2000(2):5-8.[2]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J].自然,1984,7(7):527.[3]亚洲地质图编目组.亚洲地层与地质历史概述[J].地质学报,1978(3):194-208.[4]DES MARAIS D J,STRAUSS H,SUMMONS R E,et al.Carbon isotope evidence for the stepwise oxid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environment[J].Nature,1992(359):605-609.[5]HEWITT J A.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1984,28(3):205-218.
    • 摘要: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1] 李炳穆.理想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的素质与形象[J].图书情报工作,2000(2):5-8.[2] 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J].自然,1984,7(7):527.[3] 亚洲地质图编目组.亚洲地层与地质历史概述[J].地质学报,1978(3):194-20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