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际法渊源

国际法渊源

国际法渊源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95550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国际法渊源的相关文献由6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冬、葛涛、刘峰涛等。

国际法渊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5550 占比:99.93%

总计:95621篇

国际法渊源—发文趋势图

国际法渊源

-研究学者

  • 刘文冬
  • 葛涛
  • 刘峰涛
  • 吴卡
  • 堵一楠
  • 梁飞
  • 王虎华
  • 许健
  • 丁明方
  • 万芳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管彤彤
    • 摘要: 一般法律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在国际法院裁决国家争端时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国际法院规约》并没有对一般法律原则的概念予以明晰,加之国际法院以一般法律原则作为裁判依据的实践较少,一般法律原则成了最为复杂的一类国际法渊源,在实践中的识别与适用遇到严重阻碍.只有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的相关条款对一般法律原则的客观要件"一般法律原则"、主观要件"承认"和主体要件"文明国家"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国际法院的现有裁判实践,才能正确识别一般法律原则.
    • 赵骏; 谷向阳
    • 摘要: "权威学说"是明文规定于《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法律概念,其在国际法中的功能由早期的直接国际法渊源逐步演化为辅助渊源.这一流变具有"权威学说"本身的缺陷和国际法整体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以《塔林手册》为代表的新型"权威学说"在国际法实践中呈现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权威学说"是当前国际法学者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我国应当重视"权威学说"在加强国际法律事务话语权中的作用,推动构建国际法的中国理论.
    • 凌冰尧
    • 摘要: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的执行机关,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责任,因此安理会作出的决议对国际社会将产生约束力。但是安理会决议的国际法性质和地位始终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于安理会决议是否具有造法性质,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为厘清安理会决议的性质,应当从国际法渊源的角度确定决议的效力来源和安理会决议与国际法渊源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安理会决议的性质和地位。安理会决议的权力来源于《联合国宪章》与主权国家的授权,作为执行机构,安理会决议应被认定为执行的办法而非法律,其对于国际法体系而言只是确定习惯国际法规则存在的证据而非创设规则的文件。
    • 黄凯
    • 摘要: 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于国家间的同意,存在并表现于各国际法的渊源中,国际法各渊源之间不存在顺序适用关系和替代关系。国际法因此具有了一种不同于国内法的内源性“成长”方式,即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在各渊源间转化形成的良性互动促进国际法自身的“成长”,其中需以强行法作为判断良性的标准,“成长”的结果表现为法律体系性的完备和拘束力的增强。
    • 何志鹏; 魏晓旭
    • 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一批新型国际规则、规范应运而生,并被称为“国际软法”。如何确定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成了国际法亟须考虑的问题。此情之下,速成习惯国际法被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不过,因速成习惯国际法在构成要素和理论根基中的矛盾,该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但单纯对该理论进行批判无法解决问题,且该理论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从国际法方法论的层面审视速成习惯国际法及其所欲解决的问题,去粗取精,着眼于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参照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一般法律原则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路径与解释的路径。这两条路径可作为速成习惯国际法的替代,这不仅回避了速成习惯国际法的缺陷,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国际规则、规范向国际法规则、规范发展。
    • 王萍
    • 摘要: Numerous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 IMF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recovery of the local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ditional requirements attached to IMF loans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lack of respect for economic autonomy. IMF's act of setting loan condition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gning of contracts in the sense of civil law and is not a legal act in international law because it just conforms to the first two of three elements (expression of will, attribution subject and legal consequence) but does not meet comply with the last one (legal consequence). Although IMF and its member states do not aim at creating right-obliga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sense of contract law, the act of setting loan conditions under the IMF legal system is the non-consensual expression of will of parties and a quasi-legal act creating legal effect. IMF loan condition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because it is not only a "decision" of IMF to ensure the repurchase of loan funds by member countri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law.%众多的实践表明, IMF在金融危机初期所提供的金融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成员国经济的复苏, 同时, IMF贷款所附加的条件性要求由于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尊重而备受诟病.IMF设置贷款条件的行为不同于民法意义上的合同签订, 其符合意思表示、归因主体和法律后果三个要件中的前两项, 但不符合法律后果这一要件.IMF与成员国在贷款条件问题上虽不旨在创设合同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IMF法律体系下设置贷款条件的行为是当事方非协议性意思表示且产生法定效果的准法律行为.IMF贷款条件理应上升为国际法渊源, 它不只是IMF为确保成员国回购贷款资金的一项"决定", 更体现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