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社会关系

国家-社会关系

国家-社会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44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行政与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等;国家-社会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朔严、吴麟、姜宁宁等。

国家-社会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443 占比:99.43%

总计:21566篇

国家-社会关系—发文趋势图

国家-社会关系

-研究学者

  • 李朔严
  • 吴麟
  • 姜宁宁
  • 孟天广
  • 尚燕
  • 徐选国
  • 曹胜
  • 王欧
  • 王翔
  • 程风

国家-社会关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文倩
    • 摘要: 中国城市业主维权行动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绵阳A小区就住房补偿金而展开的一起集体维权活动,是该行动中的典型事件。A小区在从维权行动的酝酿、维权组织的产生,以及律师介入、法庭较量直到业主获得最终胜利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理性,从“要个说法”到“寻求公道”,再到寻求可动员的资源,将内部民主作为连接纽带,将利益驱动、组织能力、政治机会等关键因素组合运用得恰到好处。“业主”作为都市中产阶层,其权利意识与动员模式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建设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的“国家—社会关系”。
    • 夏伟; 李琼英
    • 摘要: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和现实要求。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础场域,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本文拟在“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探讨基层治理场域内政党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耦合机理,并从政治统领、思想引领、组织夯基、作风和纪律护航、制度贯穿五个方面来阐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对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党建+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有所裨益。
    • 薛文龙
    • 摘要: 市场化之前的中国长期呈现出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其原因在于国家与社会微观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效应”,使得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不明显。这种“同构效应”在传统社会中表现为“家国同构”,在单位社会中表现为“单位—国家同构”,而在后单位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已然出现分化的情况下,这种“同构效应”也开始走向消解。在新时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针对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层结构”的研究,则可能为建立良性的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途径。
    • 李艳营; 叶继红
    • 摘要: 转型社会中,化解乡村治理风险、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韧性治理因其内在包容性价值与风险抵御能力等特征契合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时代新要求,成为乡村治理变革的新走向。历史与现实表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多因权力、制度、技术引起,故而应从权力、制度、技术三个维度来诠释乡村韧性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权力韧性发展、制度韧性互动、技术韧性融合,亦即通过加强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来提升权力韧性,通过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来提升制度韧性,通过采取刚柔并济的治理术来提升技术韧性,推动乡村的韧性治理。
    • 邸晓星; 黎爽
    • 摘要: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过程.实践中主要以深化基层机构改革、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向基层赋权赋能等为创新方式,具有增强治理综合性、协同性和夯实党执政根基的双重作用.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入,要深化对引领作用的认识,以法治化的明权确责提升基层党建引领能力,将党建引领创新机制融入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推动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入,以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 张剑波
    • 摘要: 关于土耳其军人为何发生周期性政变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拟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土耳其共和国军人为何发生周期性政变。在凯末尔时代,军人代表国家、军人保护“凯末尔主义”的观念和制度逐渐确立,军人国家体制渐渐成型,但这一体制没能实现广泛的政治整合。在民主化阶段,代表国家的军人与社会基础更好的政治精英发生激烈对抗。西方军政关系理论的前提预设一致认为,军人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从而保证军人国家化,但土耳其的军人却通过政治化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化。土耳其在有限政治整合的情况下进行民主化,以及军人政治化与国家化,是理解土耳其军人周期性发动政变的关键。
    • 赵玉林
    •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集体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创造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构建"国家-社会-互联网"三维分析框架,界定在"秩序-情理"型政治情境下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变迁态势:互联网社会资本聚合规模受到压缩,国家免于受到社会的过度约束;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利益导向更为凸显,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面临考验;互联网集体行动以"闹"为重要形式,对基层政治发展与治理改善贡献不足.为促进国家社会间良性互动,建议政府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在中等规模实现聚合,培育地方性互联网公共领域;通过提升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推动网民尊法守法;通过提供制度化的网络参与渠道,积极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
    • 杜力
    • 摘要: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命题之一。在经历了“二元对立论”向“国家-社会互动论”的理论演变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面临理论再造的困境。通过引入新的分析视角——政党嵌入,尝试突破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传统的二元理论结构。通过比较中西方政党政治差异,发现西方国家的政党是利益分化逻辑和权力竞争逻辑下产生的“作为部分的政党”,在国家-社会之间是单向度的水平性嵌入;中国共产党则是民族解放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作为整体的政党”,在国家-社会之间是双向度的结构性嵌入。
    • 薛松
    • 摘要: 近些年,中、美、日等大国陆续推出各自的海外基建支持计划.对此,在大国战略、地区竞争和全球秩序三个层面上的研究已较深入,但对东道国国家层次和次国家层次的影响还研究不足.本文在参考曼恩的国家基础权力概念和索伊佛的三条实证路径(国家能力、国家权重和次国家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基建对东道国国家基础权力之影响的分析框架.据此,本文初步分析了中国海外基建对东南亚国家基础权力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基建对合法性的影响、融资模式的嫁接、东道国两难处境下的社会动员、佐米亚与国家建构,以及东道国内部的不平等问题,展现了该分析框架在理论拓展和实证研究中的潜力.
    • 刘世阳; 邓燕华
    • 摘要: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城市社会组织下乡为农村社区提供服务.当前,下乡的社会组织多为社会工作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化方式,为乡村民政对象提供"雪中送炭"的公共服务.近期与社会组织下乡有关的文献在总体上类似于以往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探讨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既有的范式,对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群体之关系给予了初步的关注.这方面的努力有助于改善学界此前过于局限于政社关系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拓展"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总之,社会组织下乡在理论与实践上仍处探索阶段,从研究的主题、视角和内容方面看均具有较大的研讨空间.学者将来可以强化社会组织下乡研究的系统性,增加城乡对比的视角,从而更丰富地呈现社会组织、社会其他群体和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