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P-T轨迹

P-T轨迹

P-T轨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3501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07中亚型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等;P-T轨迹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飞、仝来喜、张泽明等。

P-T轨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501 占比:99.56%

总计:23606篇

P-T轨迹—发文趋势图

P-T轨迹

-研究学者

  • 张立飞
  • 仝来喜
  • 张泽明
  • 刘福来
  • 吴春明
  • 肖玲玲
  • 魏春景
  • 刘兆
  • 吴伟哲
  • 杜瑾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李敏; 翟文建; 李开文; 赵焕; 王晓瑜; 田晓敏; 裴玉华
    • 摘要: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不甚清楚,该文对其进行了矿物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演化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Grt)+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斜长石(Pl1)+石英(Qtz)+角闪石(Hb1)(高Ti)+钛铁矿(Ilm);退变角闪岩相阶段(M2)矿物组合为角闪石(Hb2)+斜长石(Pl2)+榍石(Sph2);晚期绿片岩相阶段(M3)以形成低温退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Chl3)+黑云母(Bi3)特征。峰期变质条件为T=807~890°C,P=7.8~8.1 kbar,其变质演化过程具有逆时针型P-T轨迹,为中低压麻粒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原岩具有拉斑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SiO_(2)、Al_(2)O_(3)、P_(2)O_(5)含量相对较低,TFeO、CaO、MgO含量相对较高。镁铁质麻粒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弱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δEu=0.78~0.94)。岩石富集K、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Hf、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并且Ti具弱的负异常,原岩兼具E-MORB(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和IAB(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 魏春景; 张媛媛; 董杰
    • 摘要: 近年来,有关麻粒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讨论了4个相关问题:(1)麻粒岩的大地构造环境与P-T轨迹.麻粒岩可以形成于4种大地构造环境中:(a)碰撞造山带以形成高压麻粒岩为特征,为中压相系,包括曾位于地壳浅部的岩石经历构造埋深达到变质峰期后再折返的过程,为顺时针型P-T轨迹;也包括曾经历洋壳或陆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折返叠加变质形成的麻粒岩,P-T轨迹以减压为主.(b)地壳伸展区以形成低压麻粒岩为特征,并可达到超高温条件,其P-T轨迹为减压加热至温度峰期,随后发生等压或降压冷却.(c)岛弧或陆缘岩浆增生区的下地壳多为高压麻粒岩相,其中侵入的辉长岩首先经历等压冷却,然后再经历升温升压进变质过程.(d)太古宙克拉通麻粒岩相表壳岩呈皮筏状分布于TTG片麻岩内部,多达到超高温条件,发育逆时针型P-T轨迹,受太古宙特殊的垂直构造体制控制.(2)麻粒岩的进变质过程与流体行为.按照流体行为,麻粒岩的进变质过程分为3种型式:(a)流体饱和进变质过程,指岩石在饱水固相线之前达到流体饱和,随后发生饱水固相线熔融与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以及阶段性熔体丢失,导致岩石中水含量降低,缺流体固相线温度升高;在峰期之后的降温过程中,发生熔融反应的逆反应,或结晶反应,形成含水矿物,结晶反应终止于缺流体固相线.(b)流体不饱和或缺流体进变质过程,指岩石在进变质过程中会处于流体缺失状态,不会发生变质反应,岩石中原来的矿物组合以亚稳定状态保留至缺流体固相线后,才开始变质演化,因此经常形成一些不平衡结构.(c)流体过饱和进变质过程,指有过量水参与的熔融反应过程,也称为水化熔融,与熔体注入或局部汇聚有关;水化熔融过程中会更多地消耗斜长石、石英及辉石等无水矿物,导致残余物中富集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含水矿物.(3)确定麻粒岩P-T条件的视剖面图方法.利用视剖面图方法分析麻粒岩的变质条件时,首先需要通过岩相学观察区分出峰期组合和最终组合;然后通过计算T-M(H20)图解确定最终组合的含水量;最后利用所确定的水含量计算P-T视剖面图.利用P-T视剖面图分析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时,首先找到峰期矿物组合在视剖面图上的稳定域,然后再结合有价值的矿物成分等值线确定P-T条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岩相学观察确定的峰期组合和最终组合都可能受局部结构域控制,与滞留熔体的不均匀分布或原地分凝有关,此时不能简单地用全岩成分模拟其相平衡关系.(4)相平衡模拟时需要选择有效的全岩成分.当选择实测全岩成分进行相平衡模拟时,首先需要检验其有效性,即检验实测全岩成分是否能够代表薄片中所观察到的相平衡关系.方法是计算有效全岩成分,并与实测全岩成分进行对比.对于成分不均匀的变质岩石,需要处理局部结构域的成分.分如下3种情况:(a)宏观尺度的结构域,可以分别取样;(b)微观尺度的结构域,需要在显微薄片中进行图像分析,针对不同结构域分别进行相平衡模拟;(c)由叠加或退变质形成的结构域,需要确定相应的变质反应,通过对反应配平,确定有效全岩成分.此外,文中还介绍了计算岩石中的水含量、0含量和各种矿物相含量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曲军峰; 张立飞; 张进; 张波
    • 摘要: 西昆仑的深变质岩类主要发育于布伦阔勒岩群之中,其中的高压麻粒岩是西昆仑造山带中目前已知的变质程度最高的岩石.本文以其中的泥质高压麻粒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相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年代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蓝晶石+石榴石+钾长石,是典型的泥质高压麻粒岩岩石组合.根据相平衡模拟估算,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高于850°C及1.4GPa,退变质的温压条件约为650°C和0.6GPa.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显示泥质高压麻粒岩记录了两期变质,第一期暗色变质锆石年龄为ca.185Ma,代表岩石从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退变至近固相线阶段的年龄;第二期亮色变质增生边年龄为ca.166Ma,代表后期退变质年龄;而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应在200~185Ma之间.高压麻粒岩的变质条件、顺时针的P-T轨迹及锆石年代学的结果指示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碰撞造山事件(ca.200~166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断在西昆仑山内存在一条中生代的中-高压变质带,这条变质带代表了古特提斯洋关闭塔里木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的位置.
    • 仲正; 仝来喜; 刘兆; 李超
    • 摘要: 通过对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富蕴县乌恰沟地区出露的含石榴子石副片麻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岩相学分析,确定了至少三期构造变形-变质事件:①第一期变形变质作用(D1)可划分为早期的埋深变质作用与后期的伸展作用,埋深作用初期发育M1期变质矿物组合(黑云母+斜长石+石英),该阶段P-T条件为4.6×102 MPa/~590°C,后达到P-T条件为5.5×102 MPa/~650°C的变质峰期,发育M2期变质矿物组合(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随后由于泥盆纪(400~380 Ma)地壳的水平伸展运动,发生广泛的减压熔融且伴随石榴子石的生长,并形成以混合岩化条带为基础的区域上的主性面理S1;②第二期变形变质(D2)为发生于晚泥盆世(~380 Ma)的褶皱构造,区域上形成以S1面理为基础的NE-SW向近直立褶皱(F1),该期变形导致后期位于同一地壳深度的岩石,变质程度在垂直于F1方向上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特点,该阶段P-T条件为4.5×102 MPa/~630°C;③第三期变形变质(D3)为发生于早二叠世(~280 Ma)的NE-SW向压扭性变形,表现为在被D2变形改造过的S1面理为基础上,形成由一系列NW-SE向小型褶皱F2组成的大背形,此时伴有左旋剪切,并发育以尖晶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矿物组合为特征的M4期变质矿物组合,其P-T条件为~2.1×102 MPa/~615°C.以上不同阶段温压条件定义了一个顺时针P-T轨迹,反映了岩石在埋藏后经历伸展减压,并伴随热量的加入.
    • 李敏; 翟文建; 李开文; 赵焕; 王晓瑜; 田晓敏; 裴玉华
    • 摘要: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不甚清楚,该文对其进行了矿物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表明,研究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演化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Gn)+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斜长石(Pl1)+石英(Qtz)+角闪石(Hb1)(高Ti)+钛铁矿(Ilm);退变角闪岩相阶段(M2)矿物组合为角闪石(Hb2)+斜长石(Pl2)+榍石(Sph2);晚期绿片岩相阶段(M3)以形成低温退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Chl3)+黑云母(Bi3)特征.峰期变质条件为T=807~ 890°C,P=7.8~8.1 kbar,其变质演化过程具有逆时针型P-T轨迹,为中低压麻粒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原岩具有拉斑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Al2O3、P2O5含量相对较低,TFeO、CaO、MgO含量相对较高.镁铁质麻粒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弱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δEu=0.78~0.94).岩石富集K、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Hf、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并且Ti具弱的负异常,原岩兼具E-MORB(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和IAB(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 张泽明; 丁慧霞; 董昕; 田作林; 杜瑾雪
    • 摘要: 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带由俯冲岩石圈板块和上部岩石圈板块组成,具有不对称的热结构.俯冲岩石圈板块具有冷的地温梯度,而上部岩石圈板块具有热的地温梯度.俯冲板块的变质作用发生在5~15°C/km地温梯度下,可进一步划分为冷俯冲板块型(5~10°C/km)和热俯冲板块型(10~15°C/km),即西阿尔卑斯型和古巴型.俯冲带上板块的变质作用发生15~50°C/km地温梯度下,可进一步划为冷地壳型(15~25°C/km)和热地壳型(25~ 50°C/km),统称为科迪勒拉型.冷俯冲板块的变质作用是以大洋和大陆地壳岩石深俯冲到地幔,发生低温/高压及超高压变质作用为特征.所形成的低温/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顺时针型P-T轨迹,其折返过程是以近等温或升温降压和部分熔融为特征.热俯冲板块型变质作用发生在年轻板块的正常俯冲和古老板块的平缓俯冲过程中.从大洋岩石圈初始俯冲到成熟俯冲,俯冲板块的地温梯度由热到冷,从热俯冲型转变成冷俯冲型.热俯冲板块的变质岩可具有顺时针型,也可具有逆时针型P-T轨迹,可以发生高温和高压下的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岩.俯冲带上板块的冷地壳型变质作用发生在构造挤压导致的加厚地壳环境,加厚的下地壳发生高温、高压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可具有顺时针和逆时针型P-T轨迹.加厚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和高密度的基性残留体(孤榴辉岩).热地壳型变质作用发生在构造伸展导致的减薄地壳环境.由于强烈的幔源岩浆增生和软流圈上涌,下地壳发生高温或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变质岩可具有顺时针型或逆时针型P-T轨迹.在岩浆孤加厚地壳的伸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高温和高压变质岩可以叠加超高温变质作用.俯冲带上板块的岩浆弧可能是超高温变质岩形成的最主要构造环境.上板块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大体积的花岗岩,由此导致新生地壳组成和成分的分异,是大陆地壳生长和成熟的重要机制.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加厚下地壳具有冷的地温梯度,可以发生高压麻粒岩和榴辉岩相变质作用.这些高级变质岩具有顺时针型P-T轨迹,在其折返过程中叠加中压、高温,甚至超高温变质作用.碰撞造山带下地壳的长期部分熔融可以形成不同成分的壳源花岗岩.
    • 佘一民; 王伟; 程素华; 赵越; 刘晓春
    • 摘要: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发育不同类型的片麻岩.本文结合岩相学、相平衡模拟以及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石榴石斜方辉石片麻岩(样品LSM178-2)和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样品LSM302-10)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片麻岩经历了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样品LSM178-2峰期温压条件为T=830 ~ 870°C,P=6.1~8.9kbar,后期退变至T<705°C,P=3.6~5.4kbar.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LSM302-10)保存的峰期温压范围为T=860 ~ 1050°C,P=4.8~ 10.2kbar,之后退变至T=820 ~ 840°C,P=4.7 ~ 5kbar.样品LSM178-2主要矿物组合对应的变质年龄为~543±5.7Ma.样品LSM302-10中锆石暗灰色边年龄为531±5.7Ma,浅灰色边年龄为509±5.9Ma,这些变质年龄可能反映了持续较长时间的泛非期构造热事件(ca.540 ~510Ma).结合相关区域已有资料分析,拉斯曼丘陵西部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片麻岩记录的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反映了造山作用后期的抬升与伸展.
    • 李卓凡; 于胜尧; 侯可军; 纪文涛; 彭银彪; 姚勇
    • 摘要: 榴辉岩研究对深入认识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过程具重要意义.绿梁山地区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出露于花岗片麻岩中,岩相学和温压计算结果显示,绿梁山榴辉岩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①峰期榴辉岩相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为特征,温压条件为P> 25.5 kPa、T> 840°C;②高压麻粒岩相阶段.以绿辉石退变为透辉石和斜长石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P=-17.1~18.7 kPa、T=814°C~896°C;③角闪岩相阶段.以透辉石退变为角闪石和斜长石、金红石退变为钛铁矿为特征,形成的P-T条件为P=4.5~6.5 kPa、T=581°C~665°C.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多阶段构造演化模型:绿梁山榴辉岩的原岩在新元古代时期位于大陆地壳中,由于大洋地壳俯冲牵引作用,伴随大陆地壳一起被拖拽至俯冲通道内,于深度至少75 km处发生变质作用;随后进行了一个相对较慢的折返过程之后出露于地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