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物组合

矿物组合

矿物组合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687878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矿物组合的相关文献由1015位作者贡献,包括B·达里东、F·F·库里、J·R·坎贝尔等。

矿物组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7878 占比:99.96%

总计:688182篇

矿物组合—发文趋势图

矿物组合

-研究学者

  • B·达里东
  • F·F·库里
  • J·R·坎贝尔
  • T·R·佐当
  • T·竹越
  • T·韦里耶
  • 乔·凯特·诺切穆斯
  • 刘晓春
  • 姜泽春
  • 布莱恩·乔·诺切穆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 赵越; 魏春景; 刘晓春; 陈龙耀; 保红; 刘昕淑; 曹译文
    • 摘要: 超高温变质作用对认识大地构造-热演化以及地壳成分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大陆发育典型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域。主要的超高温地质单元包括内皮尔杂岩、茹尔(赖于尔)群岛、拉斯曼丘陵、吕措-霍尔姆杂岩以及席尔马赫丘陵等。不同地质单元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规模不同,恩德比地内皮尔杂岩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广泛(~15000 km^(2)),而席尔马赫丘陵等地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有限,超高温变质作用规模与出露特征的不同可能暗示了不同的成因机制与热源。各超高温地质单元中发育丰富多样的超高温矿物组合,如假蓝宝石+石英组合、斜方辉石+矽线石组合、尖晶石+石英组合以及含大隅石、刚玉、三元长石或富Al斜方辉石的矿物组合,在变质基性岩中还发育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高钛角闪石等矿物组合。丰富多样的矿物组合为研究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超高温地质单元,乃至同一超高温地质单元内不同区域的P-T-t轨迹类型不同,如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具有显著的近等温减压轨迹,而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主要记录近等压降温轨迹,反映了不同的演化历史或构造背景。南极大陆超高温变质作用可分5个期次,包括中太古代晚期(2850 Ma),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2585~2450 Ma),新元古代早期(格林维尔期,约1000~900 Ma),新元古代晚期(泛非期早期,650~605 Ma)和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泛非期晚期,570~500 Ma),与超大陆(或超级克拉通)演化存在密切联系。不同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板块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有关,如弧后盆地或造山带垮塌阶段等;但超高温变质作用并不局限于现今板块构造体制。南极大陆多数超高温地质单元的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对其矿物反应机制、变质演化轨迹、形成时代及持续时间、熔融反应及熔体成分演化等还缺乏深入认识,制约了对这些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热源、动力学机制和构造背景等的准确解释,将来需要加强研究。
    • 王翩; 李凡超
    • 摘要: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矿场与选矿厂之间因原矿性质是否变化颇有争议,每当回收率波动时,选厂第一时间是认为原矿的品位已变化.诚然,原矿品位发生了变化,的确会影响选矿回收率.但更多的时候不仅是品位变化了,原矿的矿物组合有大变化,主要有用矿物的颗粒大小与嵌布关系有变化,而我们的选矿流程没有变,各矿物的选矿回收率肯定会波动.采矿场为选厂供矿配矿仅靠化学分析,提供矿石地质品位的变化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原矿性质.本文主要通过从矿物工艺性研究矿物的可选性,实验室验证原矿性质变化对选矿回收率的影响,预测选矿回收率,为选矿厂根据矿物可选性调节选矿流程,保证选矿厂生产指标的稳定.
    • 李厚民; 李立兴; 余金杰; 马收先; 李小赛; 沈宏飞
    • 摘要: 采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湘南地区多个钨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化蚀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 表明,湘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化蚀变矿物组成复杂,但各矿区普遍存在锡石、黄铜矿、黑钨矿(或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萤石和黄玉常见,云母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尖晶石化等热液蚀变普遍,表明成矿流体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来源及组分;各矿田(或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富含B和F等挥发分及Fe和Mn,钨、锡和铜矿化密切共生,钨锡多金属矿石中可见Nb和Be矿化,表明Li、Be、Nb、Ta、W、Sn、Bi、Cu、Pb、Zn等矿化为类似成矿流体的产物;初步研究认为湘南地区的钨锡多金属矿化是同一岩浆房分异演化的成矿流体的产物,提出了成矿的概念模型.
    • 邓晴晴; 于海燕; 施光海; 洪路兵; 杨春丽; 黄金婷
    • 摘要: 水磷铝铅矿与磷氯铅矿的矿物组合拥有独特外观,具有观赏性,在全球范围内罕见,有较高的经济潜力.目前关于二者矿物组合的研究较少,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形成过程,为对其进一步研究与其在矿标市场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对3件产自桂林海洋山的水磷铝铅矿与磷氯铅矿组合样品应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以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桂林海洋山水磷铝铅矿与磷氯铅矿是从浅表氧化的流体中沉积形成的高Pb同期矿物,来源具有相关性;流体析出磷氯铅矿前经历过Fe-Mn氧化物的结晶;磷氯铅矿的Ca和Sr主要来源于砂岩;水磷铝铅矿的致色成因与Cu2+有关.
    • 刘家军; 王大钊; 翟德高; 夏清; 郑波; 高燊; 钟日晨; 赵胜金
    • 摘要: 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 As、Sb、Bi、Hg、Pb、Se、Te、T1、Sn等,均具有亲铜性、低熔点、半金属的特性,在成矿过程中可以形成LMCE熔体,并对Au、Ag、PGE等贵金属的高效富集沉淀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作者对前人研究资料与LMCE热力学相图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浅成低温热液型、造山型、卡林-类卡林型、碱性-偏碱性侵入岩型金矿床的研究成果,探讨了LMCE熔体形成、类型及其对Au、Ag、PGE等贵金属富集成矿的机理,并提出了LMCE熔体参与成矿的矿物组合与结构特征标志.LMCE熔体可以在岩浆过程、(岩浆)热液过程及变质过程中形成,是贵金属矿床重要的成矿机制之一.LMCE熔体中存在大量原子团簇,团簇间的聚集生长会使熔体难以达到相平衡,形成许多非平衡矿物组合,如包含LMCE的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及含LMCE的多相矿物.Au在LMCE熔体中也可以团簇存在,金团簇聚集形成球状或片状,并形成巨富的金矿体.LMCE熔体形成的矿物常以浑圆状、近浑圆状、不规则状的单个或群体组合的乳滴、珠滴、气泡的微粒包体产在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内或沿矿物裂隙线形排列,这些LMCE微粒包体是熔体扰动导致熔-熔或熔-液间发生乳化所致,流体沸腾是引起熔体扰动的主要机制.LMCE熔体不能快速淬火结晶,通常在低温下缓慢冷却达到相平衡,形成复杂的矿物组合,该特点即使在微米到纳米级的矿物微粒中也显著存在.熔体-流体包裹体是LMCE熔体参与成矿作用最为直接的证据.固溶体分解结构、熔体退火结构、矿物-熔体二面角结构、溶解-再沉淀结构等也是LMCE熔体参与成矿的标志性结构.
    • 孙文礼; 马叶情; 宋庆伟
    • 摘要: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中国锂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基于全国87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研究资料,通过与全球典型伟晶岩型锂矿的对比分析,梳理总结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石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成岩温压条件、演化历史和锂同位素分馏特征,以期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个锂成矿带,主成矿期为三叠纪;含锂矿物相与花岗岩-伟晶岩体系中的H 2O、P、F和Li等挥发性元素密切相关;与国外典型花岗伟晶岩锂矿相比,中国大型-超大型伟晶岩锂矿具有成矿温度相似和成矿压力较大的特征;不同于以Harding伟晶岩为代表的侵位后P-T两阶段演化轨迹,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存在以川西扎乌龙为代表的单阶段快速降温降压型演化轨迹;结晶分异是花岗伟晶岩最可能的岩石成因,该地质过程中锂元素和重锂同位素富集于花岗伟晶岩;未矿化伟晶岩全岩比锂辉石矿化伟晶岩全岩更富轻锂同位素的特征表明锂成矿过程发生在流体出溶之后。
    • 摘要: 陨石是我们直接认识太阳系各个星体的实物标本,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陨石多半带有地球上没有或不常见的矿物组合,以及经过大气层高速燃烧的痕迹。至于太空人登上外星球,如月球,所带回来的则不叫陨石,那会称为月球矿石。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十多年的观测总结,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二十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
    • 丰耀东; 周炳龙; 杨志强
    • 摘要: 嵩县雷门沟钼矿分布于重要的东秦岭钼成矿带上,控矿斑岩体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与成矿有关的热液蚀变作用极为强烈,蚀变矿物种类复杂,充分反映了斑岩型矿床的热液蚀变特征.本文重点研究了雷门沟斑岩型钼矿床的主要蚀变类型,同时揭示了不同的蚀变矿物或蚀变矿物组合的生成先后顺序及与金属矿物矿化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雷门沟钼矿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胡加昆; 吴文飞; 郄晓鑫; 陈子聪; 李敬; 陆俊吉
    • 摘要: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3 t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粉砂岩型矿化(Ⅰ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发育减弱;远离矿化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② 砂砾岩型矿化(Ⅱ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减弱;远离矿化段,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③ 石英脉型矿化(Ⅲ型矿化):内带主要发育矿化、硅化,最显著的特征为发育大量矿化脉及石英脉;外带发育泥质脉及石英脉.④Cu—Ag元素组合为矿区重要的矿化元素组合内带,Ca—Mn元素组合为矿区近矿围岩褪色蚀变元素组合中带,U—V元素组合为矿区含矿"红层"元素组合外带.通过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在靶区探获铜矿量770.08万吨、平均品位1.77%、金属量136304 t.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