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内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6517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后内侧入路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纪川、梁维、车滨业等。
后内侧入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176篇
占比:99.84%
总计:65280篇
后内侧入路
-研究学者
- 冯纪川
- 梁维
- 车滨业
- 刘欣伟
- 刘超群
- 刘进炼
- 周青
- 夏睿
- 孔荣
- 朱成刚
- 李守民
- 禹德万
- 陈豪
- 黄波
- 丁一
- 丁国成
- 丁晶
- 丁海生
- 丁跃华
- 丛波
- 严力生
- 严峻
- 乔楠
- 于利
- 付德生
- 任亚军
- 何晓清
- 何贤鹏
- 余斌
- 侯建雷
- 倪学伟
- 傅大成
- 关宏刚
- 关继超
- 冯朝毅
- 凤晓翔
- 刘世峰
- 刘仁德
- 刘大洲
- 刘天盛
- 刘宗良
- 刘建全
- 刘张冰
- 刘志钢
- 刘旭
- 刘松波
- 刘柏铭
- 刘波
- 刘洪涛
- 刘铭
-
-
曾昭峰;
许少刚;
张威
-
-
摘要:
目的:观察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膝关节脱位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采用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膝关节脱位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3~65岁,中位数48岁。左侧6例,右侧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后内侧劈裂骨折20例,前内侧及后内侧劈裂骨折10例;合并前髁间棘撕脱骨折16例;均合并后外侧压缩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0d,中位数8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180.0±40.2)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术后第2天,胫骨平台内翻角7.2°±1.3°、后倾角86.5°±2.6°。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96.6±1.2)分,优16例、良11例、可3例。1例发生术后外侧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清创处理后切口愈合;1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给予多次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切口愈合。结论:采用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膝关节脱位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恢复膝关节正常结构,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且安全性较高。
-
-
高先亭;
朱爱祥;
许兴柏;
孔祥如;
刘旭
-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内侧入路Ⅲ型中T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内侧入路Ⅲ型中T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19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术后10个月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来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5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关节面塌陷、力线丢失、切口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术后1例由于肥胖原因关节屈伸锻炼不配合,活动度受限,加用CPM机锻炼后明显好转.术后10个月,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5例,良4例;膝关节屈曲为110°~135°.末次随访时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18/19.结论 后内侧入路Ⅲ型中T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显露充分,有利于骨折解剖复位,疗效良好.
-
-
孙龙;
林秀
-
-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案对于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某一时间范围内,收治的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客体,采取分组的方式,划分为参考组、实验组两个组别,其中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接受关节镜治疗方案.结果:手术结束的6个月,对患者进行全面随访,参考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例,产生疼痛感的患者2例,出现感染的患者1例,肌腱锻炼的患者1例.实验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并未发生不良反应,生疼痛感的患者2例,出现感染的患者1例,肌腱锻炼的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差异影响,具有统计学的价值与意义(X2=20.14,P<0.05);从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出血量、痊愈时间等角度来看,实验组患者要要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价值P<0.05;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参考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关节镜的治疗方案,可以提升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具备在实践中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
-
房磊;
刘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入路关节镜下规避板股韧带(meniscofemoral ligaments,MFLs)损伤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一2020年5月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应用自体胭绳肌腱在关节镜下规避MFLs重建PCL.其中20例为保留MFLs组,单纯PCL断裂,MFLs完整;20例为非保留MFLs组,患者无MFLs、MFLs断裂或为显露手术视野切除MFLs.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后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胫骨隧道定位在PCL胫骨止点外侧关节面下方1.5 cm,PCL后内侧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足印区.股骨隧道经前外侧入路定位于股骨内侧髁(右1点或左11点)关节软骨后方0.5 cm,PCL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足印区.取自体胭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股骨侧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侧用界面螺钉固定.术后进行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0例患者随访(28.10±5.70)月.患者无屈伸膝关节受限,40例患者后抽屉试验阴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功能评分,组内术前与术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内侧入路关节镜下规避MFLs损伤重建PCL,镜下视野清楚、无盲区,操作安全,韧带的胫骨止点定位准确,同时符合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短期疗效肯定.
-
-
汪瑞东;
赵鑫;
谢学然
-
-
摘要:
目的:探究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应用于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81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形态学指标及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骨愈合时间、内翻角均低于对照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rey,HSS)功能评分、膝关节伸直度、屈曲度、股胫角、后倾角、屈膝度、伸膝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后内侧入路相比,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对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引流量,调节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
-
-
-
谢荏棠
-
-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行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踝关节酸痛等)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11±1.04)d、(9.63±1.75)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47±2.47)d、(10.62±2.1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孙富
-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效果,以指导后续改进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侯马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前内外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X线结果,术后3个月统计并比较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通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效果较好,可加快骨折愈合,缩短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改善TPA与ROM,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
费成刚
-
-
摘要: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使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2组分别行膝关节后内侧入路与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较术前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接受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能减小手术操作难度,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能改善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