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
同轴连接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3442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222186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平原大学学报、机电元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第九届连接器与开关学术会议、2006年电子机械和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等;同轴连接器的相关文献由2642位作者贡献,包括武向文、吴刚、赵鹏森等。
同轴连接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22186篇
占比:100.00%
总计:3222288篇
同轴连接器
-研究学者
- 武向文
- 吴刚
- 赵鹏森
- 尹网泉
- 戴礼
- 胡波
- 邓祥
- 张玉俊
- 胡家贵
- 朱斌
- 党作红
- 蔡周武
- 李龙
- 蔡素帼
- 安红娟
- 张飞
- 沈剑
- 许伟
- 陈宝红
- 倪双林
- 刘进
- 朱俊祥
- 李金林
- 江惠兴
- 肖顺群
- 郑继恩
- 吴建平
- 张宿
- 陈焕毅
- 刘建龙
- 潘洪平
- 潘益峰
- 丸山祐市
- 胡祥
- 邰军
- K·范斯韦林根
- 浦谷力
- 王健
- 解群
- 谈振新
- 赖思铭
- 陈侃
- 唐波
- 李国强
- 杨华杰
- 若松弘己
- 蒋震勇
- 赵孟娇
- 陈丽华
- 刘飞
-
-
杨会平;
黄为;
曾碧卿;
温和
-
-
摘要:
抑制无源互调干扰是确保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保证,对无源互调干扰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是抑制其干扰产生的最根本性手段.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金属松散电接触对无源互调干扰的影响机理,包括金属电接触表面的微观特征分析、松散电接触等效电路模型建立、松散电接触面电流密度和阻抗等电特征量对互调干扰作用机制等内容.理论建模、软件仿真以及实验测试表明:松散电接触导致增大的面电流密度与接触阻抗是产生无源互调干扰的直接原因.
-
-
乔志杰;
谢义
-
-
摘要:
对2.92 mm射频同轴连接器的重要结构参数和绝缘支撑的共面补偿设计作了详细研究,给出了共面补偿槽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测试检验,设计的连接器切实可用,可以满足40 GHz传输需要,达到了设计初衷,为其他同类毫米波连接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
乔志杰;
谢义
-
-
摘要:
对2.92 mm射频同轴连接器的重要结构参数和绝缘支撑的共面补偿设计作了详细研究,给出了共面补偿槽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测试检验,设计的连接器切实可用,可以满足40 GHz传输需要,达到了设计初衷,为其他同类毫米波连接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
-
丁晟;
宋德柱
-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不同结构的转接器的相位一致性控制方法.先试制了样品,对电性能进行测试,得到相位差,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得到介质体长度的修改方案,再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
-
陈家辉1
-
-
摘要:
2015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仅为每月0.5EB;2018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总量达到每月8.6 EB;2023年,2G和3G将退出历史舞台;2024年,预计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总量将达到每月29 EB,复合年增长率为22%;2025年,将有超过750亿台物联网(IoT)设备接入网络,其中大多数会采用无线技术.
-
-
蔡晓涛;
于德江;
王慧峰;
石岩
-
-
摘要:
为了提高SMA同轴微带连接器的电性能指标,提出一种新设计的SMA同轴微带连接器。该连接器采用2个绝缘支撑限位固定内导体和外导体的相对位置。连接器的尾部采用外导体零件进行压接装配,保证了连接器的机械可靠性;外导体和绝缘支撑没有开孔灌注环氧树脂胶,从根本上规避了连接器的电磁泄漏隐患;并通过仿真优化,整个连接器具有较小的电压驻波比以及较低的插入损耗。采用共面补偿测试方法,所设计的连接器在工作频率范围内,测试电压驻波比VSWR<1.13,插入损耗<0.15 dB,电磁泄漏<-90 dB,较现有的SMA型同轴微带连接器的性能指标都有明显改善。%Presents a new design of SMA coaxial micro-strip connect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MA coaxial micro-strip connector electric performance index. Two insulated mediums are adopted to fix the relative location of the inner conductor and outer conductor of the proposed connector. A part is pressed into the end of the proposed connector as a part of the out conductor so as to ensure the dependability of the designed connector. The structure of no holes in the outer conductor and the insulated mediums is adopted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The proposed connector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low VSWR and low inserting loss by optimization design. By adopting the improved measurement method of coplanar-offset, the proposed SMA-type coaxial micro-strip connector has good performance, VSWR<1.13, inserting loss<0.15 dB, electromagnetic leakage<-90 dB, which are all better than the performance of current conne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