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合村并居

合村并居

合村并居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286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社科纵横、经济研究导刊、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合村并居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毕于建、从宇乾、姜继玉等。

合村并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2865 占比:99.84%

总计:72979篇

合村并居—发文趋势图

合村并居

-研究学者

  • 毕于建
  • 从宇乾
  • 姜继玉
  • 何金苗
  • 刘富刚
  • 岳忆菲
  • 张腾飞
  • 李振华
  • 梁香伟
  • 王昕钰

合村并居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增元; 杨健
    • 摘要: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历过不同形式的合村并居,每个时期的合村并居都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特征。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世纪的合村并居具有多元动力机制,包括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政策引导,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直接刺激,地方财政紧缺下的“土地财政蛋糕”诱惑,以及资本下乡的助力。同时,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世纪的合村并居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的动力机制及其不良后果的背后蕴含着“冲突-协调”的内在逻辑,它体现为多元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在推进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合村并居正是多元政策目标、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现实产物。地方政府作为利益的综合体,在推进合村并居的过程中会在公共利益和地方私利之间摇摆不定,形成“利益钟摆”。整体来看,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不是基层治理唯一的发展方向。在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发展逻辑,合村并居是把双刃剑,最大限度实现合村并居效率与公平的正向互动,回归人的现代化目的,是适合合村并居地区推进该项工程的内在价值追求。
    • 吴业苗
    • 摘要: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 杨晓东
    • 摘要: 合村并居在谋求乡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速城镇化一体建设及改革落后乡村管理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今,东北、华东地区正在进行此方面试点,部分生产力落后乡村已经通过合村并居摘掉了“贫困村”帽子。然而,在合村并居模式探索道路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合法、合理性的土地征收依据以及行政权力的滥用就是当下合村并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规范政府权力运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是今后合村并居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 吴红宇; 沙家辉
    • 摘要: 合村并居是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对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显著意义。当前,因为上位法供给的短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维持、传统乡土格局的破裂、村民权利保障的忽视等显性问题使得合村并居的实践难以为继。地方政府权力与村民权益的嵌合是合村并居有序推进的关键。但嵌合的实现不仅是上述问题的妥善处理,更重要的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革新。“三治合一、自治为先”的治理模式要求在公共权力的纵向分配中,要搭建政府—村民间的自治平台。通过体现村民意志的自治平台实现地方政府—村民间的良性互动,以期推动合村并居乃至乡村振兴的有效开展。
    • 聂常坤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将原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林地规划等多规合一的规划,在指导农村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合村并居工作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引发了较多争议。通过梳理山东省合村并居的工作历程,结合被叫停后反响不同的2个村庄实例,反思当前政策制定与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规划编制工作应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与农民意愿,减少“一刀切”等对策建议。
    • 苗鑫; 于欣波; 王舒阳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努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乡村土地流转不合理、新建民居无产权、村民生活负担加重等问题,如何构建新型乡村发展模式,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各级政府和专业人员面临的难题。以德州市和鞍山市为例,结合城乡规划学和农村社会学理论,分析“合村并居”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并从协同发展、整治土地、科学建设、产业耦合、尊重民意等五个方面提出“合村并居”良性发展策略。
    • 王学渊; 苏子凡
    • 摘要: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下,"合村并居"作为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亟待探究。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县级层面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系统考察"合村并居"对县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进一步从人口城镇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公共财政支出有效利用、工业集聚四个方面阐释"合村并居"影响县域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合村并居"在全国范围内显著降低了县域层面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区域看,"合村并居"的县域减碳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而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统计上均不显著;(2)"合村并居"主要通过提升县域的土地资源和公共财政支出集约有效利用程度实现减碳效应,人口城镇化和工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3)村庄数量较密集、经济集聚水平较低区县的"合村并居"县域减碳效应更为显著。本文研究表明"合村并居"的县域减碳效应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在"合村并居"进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规划村居绿色建设、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投放,才能促进其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隋媛慧
    • 摘要: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山东省农村建设一直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沿,以农村规划为工作抓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2001年,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规范小城镇建设的第47号文件中就对“合村并点”进行了解释说明。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民生活负担加重、农民与干部发生摩擦以及新村未来何去何从等问题。该文分析了山东省合村并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合村并居工作有序开展的对策建议。
    • 肖盼晴
    • 摘要: 基层建制单元调整是乡村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但实践中未重视农民意愿、行政化主导等原因,使其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日本的市町村合并相比,中国的合村并居存在缺乏法律规范、被动式参与、被代表式参与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日本市町村合并经历了由强制到自主的变化过程,居民的民主参与不断扩大,对中国走出合并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合村并居过程中居民的参与权以及参与的程序、规则等内容,为居民民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合村并居还应尊重居民意愿,合理、审慎地推行“自下而上”的自主合并,并要不断扩大居民参与,使其有机会且有途径在决策和监督中表达自己的意愿。
    • 闫德壮
    • 摘要: 要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进行村庄整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合村并居是村庄整治的一个可执行的思路,现有的对合村并居的研究大部分是用静态分析的思路来解释分析合村并居的得失,很少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合村并居的动因与未来的发展走向。使用合村并居的方法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与之前传统的村庄相比是一次农村居住模式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动态地解释合村并居的动因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