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3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7129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地方政府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第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献由672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克新、甄志勇、蒋清海等。

地方政府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6 占比:1.9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129 占比:98.07%

总计:27662篇

地方政府行为—发文趋势图

地方政府行为

-研究学者

  • 毕克新
  • 甄志勇
  • 蒋清海
  • 贾春梅
  • 吴江
  • 杨燕
  • 王文剑
  • 胡宗洪
  • 郭晓辉
  • 颜世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冰洋; 张兆强
    • 摘要: 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体现着地方政府的施政意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目标,但对其他目标的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首先阐明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的事实,进而通过2000—2018年中国省级和市级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投资、工业增加值、失业率、物价六大目标数据,较为全面地刻画中国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的规律。研究发现: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向下扩张性,而民生发展指标体现不明显;2013年后,向下扩张性减弱。二是地方目标实现度历年平均在50%以上,市级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度普遍低于省级;2013年后,经济发展目标普遍未得以实现。三是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异性高于民生发展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市级经济发展指标的差异性普遍高于省级。四是地方目标存在显著的延续性。五是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自2000年后处于上升期,2013年后持续下降;民生发展目标无明显阶段性特征。本文不仅拓展了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事实和规律的理论研究,而且也为中国完善地方政府的多目标治理提供了政策建议。
    • 何钰子; 汤子隆; 常曦; 曹铭
    • 摘要: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8—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与宏观区域经济的面板数据,检验地方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确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然而不同属性产业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有显著差异。在区分企业属性差异的条件下,产业政策也有着明显的异质性效果。进一步地,地方性法规形式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利用补贴和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地方政府规章形式的产业政策则无此效果。特别地,恰当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能够引导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这对于地方性法规而言更是如此。
    • 张虹; 崔耕瑞
    • 摘要: 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文章以财政分权改革为切入点,选择2011—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审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基准分析中,总体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异质性分析中,财政分权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为:区域异质性中,沿海地区财政支出分权较收入分权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内陆地区财政支出分权则存在反向抑制作用;市场化水平异质性中,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财政支出分权较收入分权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财政支出分权则存在反向抑制作用。(3)中介效应分析中,财政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行为、环保投入行为、市场分割行为以及投资偏好行为进而影响经济韧性。最后,依据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 马万里; 张敏
    • 摘要: 从央地关系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需要与财政激励变迁的主线相衔接,在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演进上探寻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财政包干制时期,放权让利与财政收支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直接动力;分税制改革后,在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分成收入的激励下,“经营开发区”成为地方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后,对营业税和土地财政的倚重成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主要动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债务扩张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激励地方政府行为向“经营债务”的嬗变。展望未来,应依据新发展理念确定改革路径,加快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不断释放央地关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骨架的制度效能。
    • 高翔
    • 摘要: 地方政府是理解中国政府的关键主体。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通过逐级有条件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下管一级”和财政包干制、分税制等制度变革,实现了面向地方政府的放权改革,凸显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角色。40多年来,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形成了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模式(郁建兴、高翔,2012)。同时,地方政府也是市场制度的创新构建者,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地方经验(高翔,2020)。
    • 严金海; 刘红凯
    •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中央主导的“设计试验”中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关键动力与治理机制,为完善土地政策试点运作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过程追踪法。研究结果:(1)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的试点模式下,地方自主探索的创新空间边界受到试点启动和实施等阶段央地多重互动的影响;(2)地方党政“一把手”的个人专长和信息优势有助于其清晰认识创新边界与作用,使其高度重视自身熟悉且利于实现政绩生产的试点领域,为地方推进试点提供关键动力;(3)在党政领导高位推动下,资源拓展、组织协调、政策调适与过程控制等机制构成地方政府解决试点实施困境、实现政策创新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为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土地政策试点需处理好央—地、政府—民众两对关系,健全对地方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方领导对试点的正向激励感知,并从资源、组织、政策和权力运作等维度完善高位推动下四位一体的治理机制。
    • 韦东明; 顾乃华; 刘育杰
    • 摘要: 推进雾霾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水平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县域数据实证分析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重点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对雾霾治理效应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效应,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作用。雾霾治理的促进效应集中于中低发展地区、非资源型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间策略模仿行为总体上强化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独立促进”、中部“模仿促进”、西部“模仿无效”的区域特征;县域间产业结构相似性并未强化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地区“独立促进”、中西部地区“模仿无效”的特征。县域资源错配恶化和锦标赛体制抑制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
    • 邓小章
    • 摘要: 中国的工业化是被迫启动的,这种“被迫性”使政府在面对工业化时处于一种选择困境:迎接还是压制?广东是中国最早面临工业化冲击的地方,也最早面临工业化的选择困境。压制型政府是工业化大浪潮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落后国家在被卷入工业化初期极可能走上的一条道路,也是制约落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 姚鑫
    • 摘要: 本文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BM—ML指数测算得到各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通过随机效应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对GTFP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GTFP的提升起促进作用;研发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水平促进中国GTFP的提升,但金融支持水平对中国GTFP的影响为负。因此,应当引导地方政府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 解垩; 陈昕
    • 摘要: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但在地方政府存在纵向财政失衡的情况下,有必要探究纵向财政失衡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应用中国地级市统计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析纵向财政失衡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财政失衡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但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边际分析的结果显示,纵向财政失衡程度过低或过高均无法有效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对生态福利绩效产生微弱的抑制效果。此外,纵向财政失衡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而言,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城市级别层面,省会和直辖市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程度高于一般地级市;从失衡程度分析,失衡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其纵向财政失衡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纵向财政失衡能够通过地方政府的国土开发行为和产业发展行为间接影响生态福利绩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