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0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江海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第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献由441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克新、甄志勇、吴江等。
地方政府行为
-研究学者
- 毕克新
- 甄志勇
- 吴江
- 胡宗洪
- 伍艳
- 刘承礼
- 刘晓
- 卞彬
- 唐葵
- 夏杰长
- 居来提·色依提
- 曹红辉
- 曾红萍
- 朱红琼
- 李娜
- 李珊
- 杨静
- 洪名勇
- 王文剑
- 王生发
- 王留鑫
- 王立国
- 肖育才
- 苗英振
- 贾春梅
- 赵理想
- 邢长露
- 邹璇
- 郭强
- 门献敏
- 丁爱波
- 丁秀清
- 丁雪君
- 万冬
- 万柯
- 丛灿日
- 严学文
- 严珊
- 严苏桐
- 于之倩
- 付晓红
- 付薇
- 仝志辉
- 任伟林
- 任宛竹
- 任思雨
- 任维德
- 何威风
- 何雄浪
- 余吉祥
-
-
甘行琼;
李玉姣;
蒋炳蔚
- 《改革》
| 2020年
-
摘要:
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内含劳动和资本双要素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及其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 发现: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视角来看,财政分权会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而抑制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从传导机制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市场保护、科技投入、环境保护等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从PSTR门槛效应来看,地方政府的多种行为会制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级效果,呈现非线性关系.优化财政体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
-
郭晓辉
-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财政压力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传导变量,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效果有深刻影响。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的促污和治污效应对财政压力冲击的响应。结果表明:激励生产型地方政府行为促进污染增加,在财政压力下促进污染增加效应的激化,即压力越大越污染。环境治理型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对污染治理有效,财政压力对其治污效应有提升作用;排污费征收不治污、反促污,财政高压使其促污效应强化。在财政增支减收、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可从治理体制性财政压力诱因、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和约束以及优化治理工具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等方面来平抑财政压力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
-
-
-
-
-
-
-
王春婷
- 《江海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体制呈现出垂直不平衡的特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放开部分举债融资权限来填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但地方政府利用转移支付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举债融资许可期过度举债,政策收紧后又极力扩张隐性债务规模.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和近十年来举债融资政策变迁来看,除了政治晋升和财政激励以外,“生存”也是支配政府行为的主导逻辑之一.未来要突破地方“生存型”政府导向,必须厘清政府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间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行“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并重的晋升考核激励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建立全过程问责机制和官员终身问责制度,尝试引入“地方政府破产”制度.
-
-
林春;
孙英杰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可依赖路径.基于此背景,本文选择中国2000-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和递归模型检验纵向财政失衡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 发现:(1)纵向财政失衡阻碍产业间和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但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2)纵向财政失衡对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升级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和时序异质性;(3)纵向财政失衡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市场保护行为、环境保护行为、投资偏好行为以及科技投入行为这四个途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根据所得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
-
-
周跃辉
- 《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从2014年6月初到2014年8月底,国家行政学院等四家机构分别就简政放权等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行为,需要第三方评估机构加以纠正的理论.本文针对在中国第三方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积极推动专业化、独立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培育"等相关政策建议.
-
-
Zhang Fei;
张飞;
Kong Wei;
孔伟
- 《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健康发展.方法:文献资料法、制度分析法.结果:(1)目前,为了追究财政收入与政绩最大化,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异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动机;(2)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较大、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及农民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使得地方政府很容易异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论:要遏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异化现象,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削弱地方政府异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动机,并消除异化的可能.
-
-
祁毓
- 《第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 2010年
-
摘要:
劳动保护的弱化是造成当前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财政分权的激励和约束之下,地方政府的劳动保护行为会发生扭曲,即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晋升的目标,将放松劳动保护作为其"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建立2000 ~ 2008年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的省级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财政分权对劳动保护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区域差异,改进目前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扶持工会的发展,公正的处理各类劳资纠纷,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利于从制度上强化劳动保护、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