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首届国际食用菌文化大会
首届国际食用菌文化大会

首届国际食用菌文化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庆元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浙江食用菌协会

会议文集:首届国际食用菌文化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十九世纪末以降,西方医学与科学对中国、印度、西藏等东方传统医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迫使传统药物必须以科学作为标准.在台湾,标准化浓缩制剂的「科学中药」成为多数中药材新生的依归,灵芝却在产官学界的交缠引绕下转型成「保健食品」的明星商品,同时间,灵芝的科学研究也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累积了丰厚的实力.台湾从1975年作为日本灵芝原料供应者开始,走过四十年的岁月,不仅建立了一条完整涵盖菌种研发、原料栽培、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更累积了种源鉴定、药理研究、成分分析、开发应用、基因转殖等科技实力。这一路以来产业与学术界相互影响、教学相长,造就了台湾的「灵芝实力」。当台湾希冀以保健食品产业为跳板,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进军国际市场,却又面临大多数保健食品原料都是进口的现实下,条件齐备的灵芝是最能开启成功之路的生技题材。
  • 摘要:在日本,灵芝被誉为'食用真菌中的横纲',自古以来倍受重用.作为机能性食用真菌,要稳定地保证灵芝其特定成分,对于野生灵芝来说因为受不同基质、环境、和采收期不一样等的影响儿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灵芝的人工栽培的技术开发被重视。现在鹿角灵芝的人工栽培在口本也取得成功并在生产中应用,在日本,人工栽培食用菌最重要的是提供不含农药残留的产品,这不仅仅是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就是种植菌类的培养基(菌床)也不使用任何农药。因此,可以说是要求“完全无农药栽培”,消费者追求的也就是这样的灵芝产品。
  • 摘要:牛樟芝(Niu-Chang-Chih)是台湾特有种药用真菌,仅生长于台湾特有种之牛樟树,至今仍未见其他国家有关野生牛樟芝生长之记载.台湾野生牛樟芝主要生长于海拔600-2000公尺的常绿阔叶树林,此地区也正是原住民部落之主要居住所在地,因此野生牛樟芝之食用历史与原住民生活历史有密切关系.依据历史记载,最早食用野生牛樟芝的汉人是吴沙先生,吴沙于1773年从中国大陆渡海来台湾,与原住民进行贸易活动,交流频繁,因此推测当时吴沙所取得的野生牛樟芝可能来自原住民.之后历史记载中断,一直到1985年间,野生牛樟芝才渐渐流传到平地人,经试吃后,发现其食用疗效良好,于是各大学及政府研究机构均积极投入牛樟芝的基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人工培养等之研究.有关牛樟芝之研究,至2015年发表于国际SCI期刊之论文数量已超过310篇,此说明牛樟芝的应用潜力深受学术界肯定.近年来为应付市场之需求,民间生技公司已积极发展各种牛樟芝之栽培法及制成制品.
  • 摘要:桑黄是已知高等真菌中抗癌效果最好的菌类,并巨其抗癌机理也渐渐被人们所认识,故其市场前景乐观。在韩国桑黄的子实体一直作为名贵药材出售,在日本桑黄药用也开始进入市场。尽管我国应用桑黄治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但明确提出的是在《本草纲目》),但其市场化发展较慢,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药理作用研究深度不够。因此,要使桑黄尽快市场化,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桑黄应用和生产的丰富经验的同时,加强其化学、药理学研究,开类健康做出贡献。
  • 摘要:正因为香菇产业发展过于迅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宏观调控乏力,各自为政严重;科学技术进步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缺少大的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等。笔者认为,宏观调控,有序发展,吸引人才,完善技术,程序化、精准化生产,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转变观念,实现香菇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是我国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摘要:台湾香菇产业自1909年开始有段木栽培纪录至今已超过百年,目前香菇生产方式虽已由段木改为太空包生产,但仍然是台湾地区产值与产量第一位之菇类,台湾地区近年来香菇虽然因为木屑供应数量及质量不稳定、菌种弱化、气候暖化与病虫害等问题,导致产量下跌,并使得销售价格高涨,但台湾地区太空包栽培数量却仍在增加,展望未来希望透过液体菌种技术协助台湾地区香菇菌种产业升级,并希望透过设施改良等相关方式,来克服气候暖化导致之问题,另外配合农委会推行之休耕地短期造林政策进行香菇所需树种栽培,借以解决木材短缺之困扰.藉由结合产官学研各方面菁英努力,共同来协助台湾香菇产业能继续成长与发展.
  •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中原和东南主产区为代表的香菇优势产区面临着产业技术升级的巨大压力.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中原主产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剖析其栽培技术特色,对探讨我国香菇产业技术开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指出当前香菇栽培技术需要从木屑替代技术、新品种高效选育技术、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透气袋应用技术、菌棒保水补水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
  • 摘要:文中概述了庆元香菇品牌建设成效及庆元香菇科技支撑条件,针对香菇栽培从业人员趋于老龄化、全县年香菇栽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庆元香菇”品牌评估价值虽高,但在产品市场交易中未得到充分体现等问题,给出今后发展思路:即要“稳量”生产,确保一定的香菇栽培规模;扶持鼓励建设生态型菇棚,恢复发展庆元特色香菇品种241-4栽培模式;实施“庆元香菇”品牌提升战略;全力建设“庆元中国香菇特色小镇”等。
  • 摘要:文中概述了当前平泉香菇生产状况,针对当前原材料出现短缺现象、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生产户分散发菌温度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大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和存量资源的筹集;积极加大小锅炉和普通燃煤的治理力度;加大对专业化菌棒生产厂的补贴;强化食用菌品牌的宣传力度等发展策略。
  • 摘要:文中概述了随州香菇产业特点,介绍了随州花菇生产模式,进一步分析了随州香菇产业组织形式,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即在市场竞争中选准产业方向,在驾驭市场中探索产业化途径,在规范市场中完善产业化保障机制。随着香菇发展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国际菇类市场将会出现更激烈的竞争,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迫在眉捷,生态和环境意识有待加强,要积极探索集约化规模栽培香菇模式,扬长避短,走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之路。
  • 摘要:目前香菇产业已成为岫岩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拉动区域经济,形成“一县一品”、“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此外岫岩县还制定了四条发展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科技支撑原则、效益优先原则、产业化发展原则。
  • 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菇生产迅猛发展,生产区域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生产场地从山上转到了田间,生产作业从野外改到了室内,培养基从原木、段木变为木屑代料,香菇的生物学产量提高了4~5倍.在这个过程中,本人彭兆旺作为一名对食用菌有浓厚兴趣的农民,在1970年代因陋就简、试验摸索,通过九年的努力,解决了试验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终于成功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木屑菌棒栽培香菇技术.1980年代,木屑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开始推广应用,现在这项技术在全国普遍应用.
  • 摘要: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浙江省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八百年来庆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延续至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的香菇生产与菇文化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传统香菇生产方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系统阐述了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特点以及保护和发展该文化系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 摘要:在砍倒的阔叶树原木上用斧头剁以疤痕,利用自然传播孢子接种栽培香菇的技术称为'剁花法'.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香菇栽培技术,是由1130年出生在现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的.'剁花法'流程包括选场、砍树、剁花、遮衣、倡花、开衣、当旺、三旺、惊蕈、采菇、晒菇或焙菇和出售.菇木第二年可以见少量出菇,第三年可以大量采香菇,出菇时间可以持续3年.出菇第三年菇量减少后可以用软木拍敲打菇木,促使长出更多的香菇,称为'惊蕈术'.剁花法技术延续了800多年,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剁花法才被新的香菇栽培技术完全取代.
  • 摘要:庆元、龙泉、景宁三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吴三公是香菇栽培发明人,于史实有征,有当地文化遗存,有乡老口碑相传,有相关史料佐证.800年来庆元等三县菇民候鸟式的前往南方各地深山老林,利用'剁花法'技术栽培香菇,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香菇文化,如菇山行话、菇民山歌、菇民戏曲、香菇谚语、香菇功夫、守菇技术、皇封专利、菇神祭祀、菇民组织、香菇庙会等等,成为菇乡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香菇新法栽培技术推广以后,庆元香菇文化进一步发展,科研机构成立,香菇市场建设,香菇节会举行,香菇品牌打造、香菇始祖追奉,香菇文化交流等等,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香菇文化.
  • 摘要:自从吴三公发明'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以后,800多年来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冬去春回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前往南方各地利用'剁花法'技术栽培香菇.庆元县香菇研究会根据庆元县委宣传部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根据80岁以上老菇农座谈会提供的菇山回忆情况,仿照解放前的菇民生活生产条件拍摄了部分庆元菇民去菇山的影像资料,拍摄过程中留下了几张照片,现将照片按顺序排列,再现过去剁花法栽培香菇的《菇山岁月》情景.由于拍摄条件非常有限,与真实《菇山岁月》情景存在一定差距,敬请读者理解和提出宝贵意见.
  • 摘要:自从吴三公发明'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并传授给周边农民后,几百年来,庆元菇民前往南方各地进行剁花法栽培香菇,过着冬天去菇山种香菇春天回家种田的候鸟式生活.一般从十来岁到五六十岁,四五十年的菇山生活,给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甜酸苦辣而又精彩的难忘记忆.现在,最后一批真正经历过解放前艰苦菇山生活的菇农都已经八十岁以上了,可以说他们的足迹就是一部香菇产业发展史,他们的记忆就是一本香菇文化的故事.现在剁花法栽培已渐渐离人们远去,传统菇山的菇山生活对现代人来说都己很遥远.为了抢救香菇文化,弘扬菇山精神,2014年庆元县香菇研究会特别邀请了部分80岁以上老菇农进行座谈采访,这里摘选了7位老菇讲述的菇山故事.
  • 摘要:笔者在1965年进入台湾省农会,实际从事菌种制造及试验栽培等工作,在洋菇菌种制造方面,从原来的堆肥培养基改成穀粒培養基,封于堆肥制造后发酵、栽培管理亦有突破,并赴国外先进国家观摩研习,以及综合各试验单位的研究,实际从事栽培试验获得相当大的成果,立即透过农会系统的推广,直接指导农民改善栽培方法,于是在短短的5--10年内,单位面积产量逐渐地由9--13公斤/坪擢升到30公斤/坪以上甚至到50-60公斤/坪。台湾洋菇从此发展迅速,大部分用来制造洋菇罐头外销出口量,曾跃居全世界第1位,协助台湾增加了广大的外汇收入。
  • 摘要:自古以来,灵芝既是神奇的中药,又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被视为祥瑞的征兆.由此产生的有关灵芝的神话传说、诗歌、绘画反映出我国人民对灵芝钟爱和崇拜.道教在推动灵芝医药学和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象征'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是灵芝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文中介绍了灵芝的神话传说,古代灵芝的诗篇,道教医学中的'仙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等内容.
  • 摘要:本文为中国菌类栽培的早期史料考证内容较客观而真实的反映了中国菌类栽培技术发展的早期面貌.具体有金针菇、茯苓、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等的栽培起源和历史变革,同时还揭开了道教种灵芝术的神秘面纱.史料充分说明中国是人工栽培f255菌类的摇篮,由我国人民最初确立的栽培技术原理,至今仍然继续发挥作用.
  • 摘要:本文比较全面的收集了日本史书关于食用菌的历史、故事等食用菌文化的主要记载.从史料看日本关于干香菇最早的记载出现于1237年.本文介绍了干香菇的食文化和作为健康食品的情况;介绍了香菇的栽培历史和干香菇的产业历史;介绍了食用菌的市场变化和食用菌产业的干品和生鲜产品变化现状.
  • 摘要:2015-2016年度,美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3亿公斤,销售额为11.9亿美元.其中双孢蘑菇产值占69%,为8.21亿美元(图1).棕色菇销售产值达2.74亿美元,占总产值的23%.在2015-2016年度其它特色食用菌如香菇、平菇、灰树花等销售价值总计0.95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了30%,美国特色食用菌现在占食用菌总产值的8%.食用菌生产者生产了4140万公斤的有机认证食用菌,比前一年高出49%.其中双孢蘑菇的销售额占有机食用菌的67%,而特色食用菌占33%.经过认证的有机食用菌生产者的数量总计68名,占生产者总量的20%.2015-2016年度共有201个香菇生产厂,比上一年度少了14个.平均每公斤香菇的价格为7.94美元,比2014-2015年度增加了0.75美元(+9.4%).
  • 摘要:本文是对日本食用菌生产动向及今后展望进行的一个概述.通过原木栽培、菌床栽培等,食用菌生产正在稳步增加,也适应了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变化,但2011年3月核爆炸事故发生后,食用菌生产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随着培养中心对培养方式的开发研究,食用菌生产进入了低价竞争的时代,降低成本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集约栽培和粗放栽培两极分化的趋势.栽培技术的开发为保证食用菌的'安心·安全'、'美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加上食用菌品种的改良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食用菌作为一种常用食品,这些都证明食用菌对人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预计也将对今后的食用菌生产展望产生巨大的影响.
  • 摘要:工厂化生产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食用菌生产的国际化趋势.目前,食用菌产业发达的日、韩工厂化比例非常高,欧洲食用菌工厂化水平已接近100%.从邮票中可以看到人工栽培食用菌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尤其是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截止2016年8月,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83枚可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邮票,12个种.
  • 摘要:如今详查台湾香菇之人工栽培史,当可略分为「香菇史文献纪录期」、「香菇段木人工栽培期」及「香菇木屑塑料包栽培期」等三大阶段.在1909-1934年的文献上可以查到数笔台湾香菇栽培之纪录,此一纪录在当时均仅'束之高阁',对民生却丝毫无所贡献,但对后世之开发却是极为珍贵.台湾香菇段木栽培是在1945年以后才真正由小量而渐成大量产销之行列,自1945-1987年,乃得力于民间菌种场,雄厚之推展动力,政府方面则以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是当时唯一从事食用菇研究单位,配合有关农会招开推广会时进行应用及实务理论之说明,以达推展之成功.香菇木屑塑料包之开发是台湾省农业试验所自1974年,发表香菇栽培新方法,此「香菇栽培新方法」是以木屑压装于塑料包内,再经高温杀菌后,接种培养而成,此乃世界香菇栽培史之首创,日本学者曾撰文称:日本是农业技术输出大国,惟独「香菇木屑塑料包」栽培法之技术,是从台湾输进日本.
  • 摘要:香菇,又名香蕈.'香蕈'的名称是在元代才出现的,最初见于王祯依书》(1313年),之前的文献是称'合蕈'、'楮蕈'、'桐蕈'等.在现代各大菜系的菜谱中,不论是筵席菜款,或是日常小菜,也几乎没有不用香蕈的.如今时兴推国花、国鸟,有人戏称,哪种菌类可当中国的'国菌'之称?在推荐名单中,名列榜首的一定是香蕈.
  • 摘要:《菽园杂记》引《龙泉县志》中香蕈栽培的185个字,是我国历史上香菇栽培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由于陆容在引用时没有注明该《龙泉县志》的时代和作者,引起现代学者在考证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段文字,陆容自注'出《龙泉县志》'.所指县志应为下限明正统(1436-1449),上限南宋嘉定二年(1209)版本(已佚).'第二个观点认为陆容《菽园杂记》引香蕈的《龙泉县志》出自南宋《龙泉县志》(1209).第三个观点认为陆容《菽园杂记》引香蕈的《龙泉县志》出自明正统志或明初志.这些研究的学者都有各自的证据和推论.对宋《龙泉志》(1209)的作者也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1209年《龙泉县志》的撰者为何澹,第二种观点认为1209年《龙泉县志》的撰者是陈百朋,第三种观点认为1209年《龙泉志》纂修者是知县林应辰与县丞潘桧,参知政事邑人何澹序.第三种观点认为1209年《龙泉志》纂者是知县林应辰与县丞潘桧,参知政事邑人何澹序,来自明成化《处州府志》,明成化《处州府志》比其他志书距离宋代较近,这一记载应该是可靠与准确的.
  • 摘要:本文回顾了自1979年开始,到1998年20年时间里,吴高珍组织吴克甸等人进行香菇栽培新技术研究,进行了木屑栽培香菇试验,原木剁花法加接种技术全面应用,引进推广人造菇木(代料菌棒)栽培技术,选育香菇优良品种'241-4',摸索花菇栽培技术等过程.从而使庆元香菇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1990年代香菇产业成为庆元的主导产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