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8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8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8-10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8届学术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海洋权益通常是指沿海国家在海域方面的所有权,包括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利益,俗称海洋的'主权权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有用語).我国的内水(譬如:渤海,也称内海、半闭海或边缘海)、领海(我国规定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和海岛礁滩(包括台湾岛、海南岛、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等)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具有完全的主权权利.而我国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包括外大陆架),仅享有公认的国际法规定的资源专属勘探开发权、人工岛建设权、科考和环境管理权,以及安保等方面的管辖权.域外国家却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科研自由和铺设海底电缆或管道等所谓'四大自由'.当然不是'横行自由',还有'无害通过'的限制等.此外,我国根据上述《公约》规定,还应该享有公海、国际海底(即各沿海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简称'区域')、南极洲和北冰洋的部分合法的海洋权益.本文不是论述海洋权益的法律问题,而是想从历史和现状,重点探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增强海洋权益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多年海洋勘查工作体会,并综合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提出如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建议.
  • 摘要: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但由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还原论科学主义又极力贬低中国传统科学哲学,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或'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的论调在国际流行,在中国国内也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用事实驳斥这些错误观点,60年代初竺可桢副院长在中科院发起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为自然科学史所),后又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几十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多卷本)出版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版多卷本)出版,标志着上述谬论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不再把主要力量长期停留在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技遗产这一单纯爱国主义功能上.虽然学界也时而有人提出传统科技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有“启示”作用,但反响不大,更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对现代科技创新起“推动”作用。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受到还原论科学主义的影响较深,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整体论科学思想的先进性,故不承认其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习惯使然,使人满足于中华科技史研究的单纯爱国主义功能;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长期被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界,因而对自然科学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不深,也没有敏感认识到中华科技史研究具有新历史使命。文革动乱之后社会逐步恢复了秩序,全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科技事业也得到了重视。这就从社会背景上造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及其现代科技价值研究的大环境。有关传统文化及其现代科技价值的研究,早己有不少零星的探索者,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竺可祯历史气候研究与5000年气候变化周期的发现、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席泽宗的1054年超新星与蟹状星云成因研究、北大侯仁之关于历史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等。但从整体上推动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文革以来集体性的努力,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 摘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真相的争论已经真相大白.真实的历史是:所谓'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和'陆相生油理论是指导石油普查'和'发现大庆油田'的'理论基础',都是没有依据的;在地质科学领域内,发现大庆油田的最大功臣是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的总工程师谢家荣.所谓'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的'依据'最初是由何长工为了捍卫地质部在发现大庆油田历程中的功绩以地质部党组的名义给周总理的信提出的,后来则是地质部(国家地质总局、地质矿产部)的某些人为'维护'李四光和地质部利益的目的而进一步发挥和充实,杜撰出来的,国家地质总局1978年的所谓'调查报告'和报告文学《地质之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所谓'陆相生油理论是指导石油普查'和'发现大庆油田'的'理论基础'则是黄汲清先生在大庆油田发现多年后为争名夺利,而编造出来的,黄汲清先生1978年1月11日的上书信和他的《我与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以及他逝世前的口述访谈和报告文学《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以及《大庆油田发现真相》),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真相争论中的所谓'李派'与'黄派',为了各自的需要大行造假之道,制造了搅动整个中国学术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严重地败坏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堪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丑闻.
  • 摘要:你了解人类的摇篮'地球'吗?从太空上看,她是银河系里一颗明亮的蓝宝石,是太阳系中的生命之舟;她养育了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还有70亿的'人类'是她养育着的子民.生活在神奇的蓝色星球-'地球'的身世,你知道有多少?地球的前世今生1)46亿年之前,宇宙天体中似有亿万个响雷、亿万个闪电,'地球'在茫茫原始混沌般的宇宙大爆炸中孕育,它形成和诞生于银河系一个超新星的爆炸,是银河系里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特殊又普通的一员.地质学是探索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学科体系,内容十分丰富;若将地球46亿年换成一天24小时计算,人类进化史,在地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一两秒钟”,人类出现,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也是幸运的。
  • 摘要: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燧人氏第一次利用'钻木取火'技能摩擦生火取暖、御敌兽和熟食,极大地提高祖先的健康和生存率,'火'的利用终于让人类从动物界中分离,走到了统治地球霸主位置.如今,新人类为了过上美满文明的新生活,不断创新发现新的能源.今天的人类即将要在'冰中取火',它是什么?其天然产出物俗称'可燃冰'.分析了中国科学家“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之旅、可燃冰的成因和类型、全球可燃冰的开采试验和方法.
  • 摘要: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文化史上一位枢纽性的人物.而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是当时中国地学界执牛耳者,他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从政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胡适所推崇的'好人政府'的典范人物.他的入阁从政代表着当时中国知识界一种理想化的愿景.同为哥大校友的罗斯福总统非常欣赏胡适,与胡适私交很好。1940年11月29日,日本承认汪伪政权的前一日,美国为表示对重庆政权的支持,决定将拖了很久的1亿美元对华借款全部发放。除了做上层外交之外,胡适还深入美国各地做了四百多场演讲,为唤醒处于孤立主义氛围中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9月10日,胡适致王世杰、傅斯年、钱瑞升等信中对自己出国五年来的情况做一回顾和总结:“我出国五年,最远因起于我写给雪艇的三封长信 (廿四年六月),尤其是第三封信(廿四、廿六、廿七);次则廿六年八月尾蒋先生的敦促,雪艇的敦劝;但最后的原因是廿六年九月一夜在中英文化协会宿舍孟真的一哭。孟真的一哭我至今不曾忘记。五年中,负病工作,忍辱,任劳,都只是因为当日既己动一念头,决心要做到一点成绩,总要使这一万三千万人复认识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不但可与同患难,还可与同安乐,四年成绩,如斯而己。”胡适作为一个自由派知识分子始终同政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其目的是使自己所处的位置更有利于拥有言论上的自由及批评的权利,做政府的铮友。所以他一直不愿入阁。但抗战爆发,国家征夫征到他时,傅斯年的一哭,坚定了他的决心也断了他的退路,不得不做过河的卒子,只有拼命向前了。
  • 摘要:翁文灏和周恩来青少年时期都立下远大报国志向,并以国家民族复兴为己任.相同的爱国心让两位巨人相遇.抗战早期,翁文灏凭借周恩来总理的积极支持才得以顺利组织部署玉门油矿的探查和开采,从而创办玉门油矿,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大后方燃料的供应.翁文灏的晚年更赖周恩来总理的帮助和保护得以回到大陆.在他们不太多的人生交集中,看到了他们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气度和情怀.
  • 摘要: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FarthSystem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己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 摘要:1933年6月18日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杨铨,1893-1933)先生被戴笙派特务在住宅附近暗杀.研究院总干事一职的补缺,当时学界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就是丁文江(1887-1936)先生,他虽己拒绝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后经多位挚友拥戴与劝说,最终还是担当起这个唯一最高学府的最高行政领导职务,虽任职近三年,但,以他精湛的学术思想及领导才华,作为研究院大管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对研究院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人才培育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 摘要:笔者最近发现了关于丁文江先生的三份新史料,一为史久庄《我也应该痛哭丁在君》,一为戴秉衡《一个耐心提携后学的丁先生》,一为叶沙龙《丁文江先生的性情》.这是《独立评论》在'丁文江纪念专号'(总第188号,1936年2月16日)印行后收到的三篇投稿.不知何故,这三篇文章未被《独立评论》刊用,也不见在别的报刊发表,一直被收藏于《独立评论》的主持人胡适的私人档案中.因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研究了丁文江的生平、性情,可补丁文江传记材料之不足,故在这里略作介绍.丁文江逝世后,《独立评论》、《地质论评》、《中国地质学会志》均刊行“纪念专号”。纪念文章有通论丁文江生平的,有专论他在科学上的贡献的,有注重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的,还有提供有关传记材料的。地质学界同仁写的文章则从专业角度论述丁之地质学创获的。极为难得的是,叶沙龙从现代生理学角度分析丁文江的性情,这就是其1936年4月2日写成的《丁文江先生的性情》一文。这样的研究文章,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即便在今日亦极为少见。该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丁文江的性情,是理智和幻想二种特质发展的最均衡的一种,又将丁文江比作中国的伏尔泰。
  • 摘要:王宠佑是中国早期学习地质学专业的留学生,近代第一批的矿冶专家,他在推动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同时,对中国矿产和地质文献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根据他个人的主要阅历简述他的有关文献目录及其所做的贡献.由于他在国外的丰富经历,他的文献目录包括其他著作大都用英_文写成,很多在国外出版发表,在国内出版的较少,他在学术_上的成就,国内的同行了解不多。但这仍掩盖不了他的突出成就和作用。他编著的文献目录目的正如他写的序言所说,有关中国地质学的文献积累发展如此之快,编著目录为了帮助那些希望获得有关中国采矿业的信V'、有关中国地质利学的参考资料的人,帮助学者查询文献信y,为他们提供便利。从地质文献索引的发展史看,他编著的中国地质文献目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目录学的内容,为后来的文献目录编写做了很好的铺垫,为早期的地质事业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 摘要:1930年7月2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年会(南京)委托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举办全国土壤调查,地质调查所成立土壤研究室,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始对中国土壤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近代第一个土壤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诞生,标志中国土壤科学研究的发端.与所有有成就的学术大家一样,谢家荣和常隆庆既术业有专攻,又一专多能,在地质科学许多领域都有建树、成就卓著。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土壤调查研究工作中,谢家荣和常隆庆占据了多个第一。不应该忘记,中国土壤调查与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还有谢家荣和常隆庆这两位先生。
  • 摘要:谢家荣作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参与了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选举的全过程:从决定设立院士制度到最终选出院士.1947年4月5日,谢家荣当选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委员,是数理组当选筹备委员会的5人之一.他参加了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次会议.1947年5月9日,在因公出差而没有参加的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谢家荣被推举为负责拟提各科目院士候选人名单的评议员,与翁文灏一起负责推举地质和自然地理科目候选人.1947年6月10日,在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他和翁文灏一起推举的地质组具备院士资格的候选人有14个,名单为:翁文灏,朱家骅,章鸿钊,李四光,杨钟健,斯行健,谢家荣,黄汲清,孙云铸,尹赞勋,孟宪民,王竹泉,孙健初,南延宗.1947年10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二届第四次年会正式确定并于1947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中地质组的候选人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尹赞勋,王竹泉,朱家骅,李四光,李善邦,孟宪民,俞建章,孙云铸,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1948年3月25日投票选举并于同年4月1日公告的院士正式当选人(以得票数为序)为:李四光,翁文灏,谢家荣,朱家骅,杨钟健,黄汲清.
  • 摘要:2013年4月底,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侯江专程到北京拜访了地震前辈谢毓寿先生.事先联系好谢先生及其女儿谢家仪(供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后,5月4日下午3点,侯江前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旁民族园路9号院内谢先生住所.谢先生已96岁高龄,今年是其本命年,属蛇,3月20号的生日刚过不久.思路算得上清晰,谈起话来,兴致勃勃.96岁高龄的谢先生,记忆仍很好,所谈的当年生活和工作以及的情况以及其他一些情况,还原了一幅生动的场景。
  • 摘要:今年是刘东生院士逝世十周年暨诞辰一百零一周年,各有关方面都以不同形式开展对他的纪念活动.他辉煌的一生,有很多闪光点,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主要在第四纪科学与黄土科学领域里奋战了半世纪多,成为国内外这些方面的重要领军人物,他有四大学术成就: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黄土新风成理论';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而提出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多旋回理论;通过对黄土剖面系统全面的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可与深海沉积物岩心、极地冰芯完全对比、从而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与多位科学家共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观'.
  • 摘要:1877-1880年,匈牙利地质学家洛川(Loczy Lajos)参加了匈牙利著名贵族塞切尼伯爵(Grof.Széchenyi Bé1a)组织的以寻找祖先家园为主题的东亚探险活动.这是一次在西方影响甚大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陌生的旅行.他们从上海到敦煌,又从敦煌南下川滇.探险活动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整理出版了学术著作《塞切尼·贝拉伯爵东亚旅行科学成果1877-1880》.洛川有关中国地质的考察与研究,为中国地质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中国早期地质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也正是在他们的指引下,斯坦因来到敦煌.
  • 摘要:收到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关于召开第28届学术年会的通知》,会议主题为:'关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地质学史研究的再思考',其中第四专题为——传统地质学史的研究(包括地学人物、地质事业史、地质学科史、地质思想史等内容).说到地学人物,掩卷长思,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多次出现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系老主任邵克忠教授.他离开整整27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脑海中,他的师德风范一直是学习的榜样,并鼓舞在地质教育领域,瞄准方向,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力争做一位他那样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受人尊敬的教师. 邵克忠,河南省博爱县人,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矿物学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6年至1978年在西南地质局、江西地质局及德兴铜矿任地质工程师、主任地质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8年调入河北地质学院,历任地质系主任、矿产地质研究室主任、前寒武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主编。
  • 摘要:米泰恒(1916-1953),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入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任练习员.1941年在重庆北碚地质调查所任技佐、技士.1945年到兰州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任技正.1946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1950年任兰州西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米泰恒在新生代地质及古脊椎动物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希望继续深入下去。由于单位工作任务的限制,未能如愿。他在自传里写道:“自己总认为是一件很大的憾事”。1953年米泰恒在宁夏野外工作时去世,具体情况不详。希望通过此文能与米泰恒先生的后代及知道详情的前辈取得联系,以补充本小传资料和内容的缺失。
  • 摘要:石宝珩(1938-2015),辽宁省锦州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分配到大庆油田研究院,参加大庆石油会战.1978年调石油工业部,先后担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司处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局局长,2000年底退休.曾经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组织领导了国家级、部级多个科研项目和推广项目,创办《石油知识》刊物,参与《中国矿业史》、《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石油工业通论》等书的组织编写工作,有多项成果和多种著作奉献于世.其代表作有《石油地质论文辑录》和《石油史研究辑录》等.
  • 摘要:民国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北京、重庆、南京先后建立地震台,三地的地震台,有新建、有迁建,而皆一脉相承.1930年在北平(北京)西山创建鹫峰地震台,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建成北碚地震台,并研制成功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现代地震观测仪器一一霓式地震仪;1946年在南京恢复地震台工作,建立中国南京水晶台地震台.中央地质调查所各个时期建立的地震台站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在中国近代地震科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善邦作为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的先驱,于1930年在北平(北京)西山创建了近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鹜峰地震台;1943年又在重庆北磅建成北暗地震台,并研制成功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现代地震观测仪器-霓式地震仪;1946年在南京恢复地震台工作,建立中国南京水晶台地震台。这些地震台站,皆隶属于中央地质调查所。民国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北京、重庆、南京建立的地震台站,建树颇多,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在中国近代地震科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 摘要: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1930年9月在四川北碚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其思想萌芽于1928年提出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1930年华东、东北考察期间,夏天,在上海成立筹备处,黄炎培、蔡元培、翁文灏、任鸿隽、丁文江、秉志等大力支持,介绍人才、交换标本,推进其建立.院址初设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迁建文星湾惠宇.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曾管理三峡染织厂,还设'成都办事处'、'西昌工作站'等.对其数十年来的地质勘探、科学调查等工作进行了汇总,对其在矿产开发领域对国家的贡献进行了总结。
  •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批机关、科研机构内迁北碚.1943年7月,在重庆北碚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第二十三次年会——六科学团体联合年会(六科学团体是中国科学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黄汲清博士提出研制中国地形浮雕的构想得到会长翁文灏的激赏.经议,一致认为具备制作条件和价值.于是安排地质调查所负责设计,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即中国西部博物馆)具体制作,黄汲清全面指导.中国地形浮雕模型分两段程序完成,将地图还原于球面上的计算工作。参加此项工作的有地质调查所王顺祥等根据地图,在球面上施行浮雕的工作。海平面以下按图雕去;海平面以上照等高线弯曲状,剪厚纸板成云形小块,层层胶叠成梯形堆积,再用白蜡混合物填糊修饰而成。中国地形浮雕由曾世英设计,黄汲清指导,阮国樑、张务聪制作及绘图,李春昱、李乐元监制,并对相关制作人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 摘要:1984-1988年我在中地公司任副总经理兼兼总工程师期间,分工负责开拓非洲的承包工程市场,亲自主持了两次国际投标,并获成功,记录如下: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千万,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及其以南的热带草原,气候干旱.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为马里援建了多个轻工和农业项目,唯独没有打井供水项目.1985年夏季三人小组去参加世界银行出资的'马里纺织发展公司'棉花种植基地的450孔供水项目的国际招标,面对的竞争对手12家公司中有5家是法国公司.马里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又说法语,业主单位又是法马合资公司.我公司以技术方案优良,而且报价最低(低于第二标28%)而中标.这个项目是中国公司在马里通过国际招标获得的第二个项目.项目成功实施后,中国的打井供水队伍在马里站住了脚,先后又完成了三个项目,打井980眼,成井率83%..需要说明几点:马里项目要求潜孔锤空气钻进方法施工,而当时国内还很少应用。只有边学习,边实践,这也促进了国内相应技术水平的提高。尼日利亚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于非洲其它国家。为了进入这个大市场,中地公司支持陕西地矿局与当地企业家搞了一个小型合资打井公司。年营业额和利润都不大。但是收集了当地物价和税收的资料,对于大型项目的投标很有用。是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了懂技术、经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两个项目规模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当时经贸部的有关领导称赞中地公司抱了个“金娃娃”。世界银行低息贷款支持地下水开发项目,因为它属于‘乡村发展类“,与我国的扶贫项目有相似之处。
  •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4月11日,是我国以地质学史研究为主旨的一个学术团体,其宗旨是:'促进地质学史研究;促进与中国地质学会所属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有关地质科学史的论文、专著、文集以及地质学界杰出人物传记的研讨和出版'.2004年,按中国地质学会的意见,'地质学史研究会'改称'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2010年是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对30年来中国地质学史研究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是很有意义的。
  • 摘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密怀隆起已被我国地学者所关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区调队1∶5万填图确认,组成该隆起的古老变质片麻岩是火山-沉积岩,属于太古界.80-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变质岩理论.区测过程,产生严重对立.持新观点者认为,隆起的绝大部分片麻岩是块状无序的变质侵入岩.持传统观点者认为,这些片麻岩是变质的表壳岩.认识陷入世界性难题的争议之中.90年代初,全国开展地层清理.北京采用新观点认为,未发现密怀隆起存在面型的表壳岩,因此,原来隆起划分的两大群地层失去了加入《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的机会.世纪末,陈台沟表壳岩的发现,给人以启发.比较而言,陈台沟表壳岩面积很小,但是,工作程度较高,依据较充足,受到点赞.密怀隆起的优点是,有两套表壳岩,大个体,特点多,信息量大,尚有许多线索有待破解.但是,隆起地质情况复杂,研究程度较低,工作尚有明显不足之处.要向陈台沟学习,把工作做深做实,以满足区测规范和入典的要求.密怀隆起具备古陆壳研究基地的许多有利条件.不要放弃这个项目,要留个班子,搞个设计,继续工作,要打赢这场世界性难题的攻坚之战.要让这方面的研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密怀隆起的优势与不足现在,全国地层典上,古太古代地层的代表产地,只有河北曹庄岩组一处。把新发现的陈台沟岩组列上,也只有两处。太少了。要再找一些新产地,才能使华北古陆壳的研究深入下去。笔者认为,密怀隆起就是这样的产地。它具备有利地质条件成为古陆壳研究的重要基地。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国家之一,有史记载己近两千年.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即有延安、酒泉、库车等地利用石油的记载.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浙江杭州人沈括在考察了延安、鄜县一带出露的石油矿藏后,敏锐地觉察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大胆预料'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首次使用'石油'一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古代曾为人先的光彩,也有近代百年来停滞不前的落后,更有当代艰苦奋斗,迅速崛起,跻身世界石油大国的辉煌.新中国石油工业与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是铁人精神的传承. 建国之处初,由于石油工业基础薄弱,这个时期主要是学习借鉴国外油气田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经验,依靠有限的技术人员和新中国刚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展老油气田的挖潜和新区开拓。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
  • 摘要: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从丁文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将他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揭示于学术界,四十年代浙江大学史地系张其盷等明确徐霞客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五十年代任美锷、侯仁之将《徐霞客游记》列入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之后,于希贤在1987年明确指出徐霞客及其游记'使地理学从古典阶段跨入到近代发展阶段.'周振鹤进一步指出晚明社会的旅游风气催生了徐霞客、王士性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地考察,'正如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使西方地理学跃迁到一个新境界,明代旅游风气也直接催生了中国地理学脱离历史学的独立'.接着,他进一步指出:'晚明《徐霞客游记》的出现与王士性《广志绎》的出现','表示地理学已经脱离历史学而独立,也是中国地理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摘要:地质学以分析逻辑方法为基础,是个拥有数十个分科的地学系统,由于它只能用模糊语言来述,而被视为不科学;在解决地震预测、矿床成因、地球起源等问题…的无作为,而显得落后!这一切皆源于:它的研究对象(开放、复杂、时刻在变的地球与地质作用)与研究方法不协调所致!因此,地质学必须革命,必须充实、完善地学的研究方法:引进整体辩证方法,并以其为主、分析逻辑方法为辅!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率先对当代地质学提出挑战,创立了'地质力学',他是地学革命的先驱。
  •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地学发展也应进入新阶段.回顾半个世纪的地学研究的发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几点想法.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煤的清洁利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是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的使用大国,煤的无序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雾霾),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许多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计划用其他能源来取代煤.然而,我国2000年产9.98亿吨原煤,2014年达38.78亿吨,占我国能源的66%(占2014年全世界年产煤79吨的近一半).地学研究的特点是主要使用相关性思维。在生态观念的主导下,地学研究在与农业有关的水、土、肥料、生命体方面可进行许多探讨,这将使农业地学研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台阶。中华思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之道等,从整体、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自然,积累了许多资料、方法及理念。在地学研究中,如果能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现代转化,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王富洲(1935-2015)中国著名登山家,河南西华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后分配至国家体委登山处工作,历任国家登山队运动员、教练员、政委、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顾问、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富洲是世界一流的著名登山家,我国优秀的登山事业领导者.1958年登上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1959年登上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1960年5月25日与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964年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是至1982年为止唯一登上过两座8000米以上高峰(含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为我国的登山运动在世界上争得了荣誉.王富洲195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0、1964年两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2015年7月17日,王富洲因病去世,享年80岁.生于忧患锤炼意志点滴做起,知难而进为国争光矢志不移,王富洲的一生献给了登山事业,由于长期从事登山活动,冻伤导致他多个手指留有残疾,严重的视力障碍使他饱受折磨。辉煌的成就使人们称他为英雄,他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人。他长期负责中国登山队的组织领导工作,他的低调,使人们很少在大型活动的合影中在显赫的位置见到他。这就是王富洲给自己的定位。王富洲有一颗平常的心,有一种顽强的斗志,有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有这些没有出现在他的言谈当中,而是表现在他平凡的工作当中。如果说以文言志,他的“山高人为峰”的题字,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高度概括。
  • 摘要:中国的近代地质科学事业是开始于20世纪之初,辛亥革命的民国初年.一开始是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少数人搭起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架子,到1916年,他们所办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员毕业,18人获毕业证书(史称'十八罗汉'),充实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地质矿产调查,就这样,这一年就被定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开局之年'.当时国内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连年战乱,各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经费奇缺,但是地质调查的领导人丁文江等,为官十分清廉,他当时要供给家里弟、妹的生活和学习,乃至出国留学费用,他宁可卖掉自己的房子,也不去走后门,托人情,最后竞为了满足奉天省(辽宁省)北票煤矿整顿的需要,辞去地调所所长之职,只作不支薪的顾问,去当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早年丁文江领导下工作的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昱回忆起这些事,都认为丁先生的廉洁奉公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 摘要:1933年我出生于湖南安化,受母亲影响同情弱者、穷人,母亲希望我长大成为自食其力的工程师,我立志打倒小日本,建设强大祖国!现都如愿.我能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苏联副博士、一专多能铀矿地质专家、研究中、西文化、兼修老子《道德经》的学者.都是穷苦、善良的中国百姓所赐,是党和政府教育、培养的结果.2014年应约写篇回忆文章,纪念我国原子弹爆炸40周年,当我回首往事时深感:我的一生乃是一部生动的认知史.应记下回馈社会以表赤子之心,供有志者、创新者、公务员参考.具体介绍了开发铀资源评价新方法—“成功树法”,铀矿地质战线33年科研实践的点滴体会,正本清源桩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为了理请中华文化的纲目与传承,必须拨乱反正、恢复老子是诸子百家的师祖,《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