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二届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论坛
第二届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论坛

第二届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8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

会议文集:第二届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河套平原上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陷于破产,相反,随着城镇化和土地向种养大户的集中,出现了中农化趋势,无论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或是养殖规模都在扩大.小农转变为中农,是土地家庭承包后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演化,由此带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新事物.
  • 摘要:随着近年来对夜郎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热度不断升温,夜郎以及其神秘文化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其旅游开发价值巨大.文章通过对现阶段夜郎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夜郎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受到行政区域的严重限制,同时各区域政府为抢占夜郎文化品牌资源你争我夺,一定程度上削弱整体文化优势,从而导致夜郎民俗文化的开发十分分散、力量微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文章主张打破行政壁垒,通过整合夜郎民俗资源,走向区域共赢.并根据现阶段夜郎民俗文化开发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整合模式及共赢机制.
  • 摘要: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带来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他们只能用低价出售低技能劳动力使用权来维持生存。更严重的是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这在有八九亿农村户籍人口的中国似乎不可理解。以农民为主体的城市化,不是农村的城镇化,而是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化;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是农民以技能素质提高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转化,并不是全体农民都变为工人,其中要有一部分仍然从事以工业技能改造了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的转化是生活方式转化的根据,生活方式的转化又会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化。为此,就要对现在的个体小农经济进行改革,形成与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最为理想也最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统一的,就是合作制经济,同时也可采取股份合作制和一些资本制的农场。为此,中国农村还必须展开一次土地改革,对现有土地占有权按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进行重新分配,那些己在城市定居且有稳定职业的原农村人口,应纳入市民,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不再分配土地。进而,依据农民志愿,帮助他们将土地占有权派生的使用权集合起来,组织合作经济体,或将其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与资本组成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资本化农场,他们则出卖劳动力使用权在农场就业。
  •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在这个阶段,城市特色、城市质量、城市空间、城市社会问题等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前途的关键环节.为了应对城市正逐渐成为国家发展乃至是全球竞争的基本单位与核心载体这一事实,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但作为一个存在典型"多梯度差异城市体系"的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必须寻找到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针对性路径.对少数民族区域来说,新型城镇化具有多重意义:机遇、挑战、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存.少数民族城市如何从自身的文化特质发展视角出发,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找到与地方性、原文化自身发展耦合的逻辑链条,并以此为关键抓手实现突破和创新,是本篇文章意欲进行探索和思考的核心方向.
  • 摘要:通过分析孟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局限,认为民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难点不是城乡居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而是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与制度构建。研究认为,全面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一是减弱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构建新型的公共财政体制;二是以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将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战场从城市向农村延展:三是改制或新建农村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并确立其建设用地主权,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以农村建设用地“地票”管理制度简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制度与运行机制;五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制度(包括土地、建设)和行政管理制度。五个方面配套运行,构建中国新型城镇化新机制。
  • 摘要:本文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资料,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过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已经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和空间关联性.要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定的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必须高速推进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率须年平均提高3个左右百分点,由此带来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 摘要:本文在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家庭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移民工程、牧业经济的生产与改造以及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几方面,来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牧民对其发展方式的能动选择和实践机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培育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机制和自觉参与的"内发型发展"是对地方社会和文化合理性地尊重;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应发挥本土文化的传统机制,切忌切断文化之根、割裂文化传统的盲目发展;同时现代牧区社会需要形成协商与对话的机制,维护牧民的生存利益,关注牧民的发展诉求.
  • 摘要:广西柳州汽车城、柳东新区及雒容镇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一个典型.那片区域在高新技术引导之下,现代化标准汽车制造厂房、汇集各种景观的园博园、优质葡萄基地为一种特色的生态农业等,新式楼宇和美丽景观接连建成、运转,使得雒容镇这个数千年的古城旧貌换新颜,并探究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工贸强镇,依据规划建设柳东新区城市次中心,继续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加强多元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扩展民族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力度的建议。
  •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政府基于国内外经济现实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此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边疆稳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必须在劳动力素质、资本投入方向、产业组织形式、民族文化传统体制创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统筹推动,以利于我国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 摘要:以前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多元化发展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动力,二者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以恩施州为例探究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采用2010-2012三年的恩施州各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论证了该地区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作用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因此具备条件的民族地区可以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也给我国边境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选择何种路径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本文根据广西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讨,进而全面剖析了当前广西边境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广西边境地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边境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走符合实际的城镇化建设路径模式,须更新发展观念,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加强自主创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边境贸易。
  • 摘要:通过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发现:通辽市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在发展过程中,通辽市存在着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匹配等问题.应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通辽市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 摘要:通过介绍东北资派型城市转型发展带有面状特点,总结了资派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上,应该遵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要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规划引领、转型支援、改善环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政府能够做好政府应该承担的转型任务、而市场又能充分引导资源配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得到极大发挥时,城市转型就能顺利进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相反,仅仅依赖于市场发挥作用而不注重政策支持或者过于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动性而不能调动市场投资主体的力量,拟或政府作用不能与市场作用配合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就很难实现。搞好东北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东北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值得强化相关的政策设计。
  • 摘要:9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关税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工程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打开了商品由世界多个国家或地区共同生产完成的道路,中间产品交易在全球发展迅速.全球化过程中,东亚地区"雁型模式"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条被打破,水平化分工不断增强,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在传统统计方法下处于生产组装等中间环节的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额大幅增加.名义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使得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被高估的同时面临外部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的风险.
  • 摘要:本文将交易成本分析引入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政策分析过程,确定交易成本由搜寻信息成本、签订合约成本、建设及营运成本、监督对方是否违约成本、违约后寻求赔偿成本共5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根据研究区域生态政策实施的关键节点进行指标分解,设计政策交易成本分析的21个指标.为了将不同生态政策之间的绩效进行对比,本文构造了交易成本结构指数.它由内生交易成本占总交易成本的比重、农户投入占生态建设项目生产成本的比重、交易成本占生态建设项目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的比重共3个指标构成.根据在宁夏盐池县的调研数据,测算退耕还林政策和天然林保护政策的交易成本分别为640.87元.hm-2.a-1和41.49元.hm-2.a-1,交易成本结构指数值分别为0.1242和0.2292,实施效果分别是很好和较好;"三北"防护林政策的交易成本为245.20元.hm-2.a-1,交易成本结构指数值为0.4149,实施效果一般;草地禁牧政策的交易成本为806.08元.hm-2.a-1,交易成本结构指数值为0.8575,实施效果很差.生态政策的交易成本及其结构分析,将为不同生态建设政策的比较和绩效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民族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工作新任务,对民族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笔者认为应当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与国内各民族的经济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民族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的重点是惠及当地,高度重视民族区域经济和少数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疏通民族地区对内对外联系“大通道”的“静脉”和“毛细血管”,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要与整个西部大开发相结合等方面,民族经济学是一门只有30多年历史的新学科,学科建设和学科基础理论发展要迈上新台阶,必须立足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实践。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民族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提炼和探索新课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 摘要: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存在许多复杂的新课题。本文探究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中要处理好的十二个关系,即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常住人口城镇化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关系,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民族地区新型城镇的现代元素与民族地方元素的关系,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城镇聚集功能与辐射功能的关系,民族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民族地区城镇布局和城市形态与西部经济支撑带和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的关系,统筹外部支援与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的关系,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的关系,边境地区城镇化与分散守边的关系,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民族地区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更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追求“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往往碰壁。城镇化是人与人,人与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及其制度的总体演进,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只有认真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才能积极稳妥而富有成效地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黑龙江省的民族乡(镇)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黑龙江省民族乡(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传承民族文化,留住民族记忆,留住"乡愁";三是要给予民族镇应有的法律地位,提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民族乡(镇)的发展规划,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民族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之能够充分适应民族乡(镇)科学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障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延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民族乡(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得到科学发展。
  • 摘要:建制镇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民族地区建制镇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发现:目前,民族地区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普遍偏小,建制镇密度低,镇间联系程度弱;近10年来,民族地区人口产业和职业结构具有逆向调整趋势;建制镇基础设施虽有改进,但总体上建制镇的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有线电视、垃圾集中处理、人均用电及公路密度与全国比较相差较大,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较差距就更大;从业人员中依然是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建制镇的产业集聚带动功能弱,难以带动镇域的经济发展;虽然农业依然是民族地区建制镇经济的基础和主体.但农业投资不足.为让民族地区建制镇发挥产业集聚带动功能,文章提出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建制镇的建设,首先要提升建制镇规划水平,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建制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把建制镇建设同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建制镇产业的集聚带动功能,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使一些建制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振兴地方经济.第四,以加快土地、户籍等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建制镇发展的活力.
  • 摘要:近年来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也存在总体水平低、区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及民族文化习俗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等特征,并面临着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而生态城镇化将成为武陵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即要求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城镇;依托生态产业,发展民族优势产业城镇;坚持政府引导,以制度保证生态城镇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补偿促进生态城镇化;发展生态教育,提高生态城镇意识.
  • 摘要:文章以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收集2010年相关数据,选取若干指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民族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效率普遍优于大型城市,但受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等的制约,中小型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摘要:在全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民族地区立足于自身实际,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及发展进程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及遵循原则等主要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要与产业结构演进协调推进、与城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湖北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库、山"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典型的欠发达民族山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扶贫和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等艰巨任务,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解决上述发展战略时已暴露出其缺陷和弊端,因此,探索出适合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需求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解决上述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历史和数量两个维度,运用城乡统筹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民族经济理论、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对该区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城镇化现状特征、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和存在的问题的探讨,认为该区域的城镇化还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基础条件,并据此分析和提出了湖北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主要从是特色产业经济维度、人口维度、资源环境维度、政策制度维度等几个方面分析湖北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并为下面部分的城镇化发展路径问题提供基础和依据。
  • 摘要:甘肃省地处祖国大陆的腹地,属于典型的内陆欠发达省份.建国60多年以来,尤其是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甘肃仍是中国经济的"洼地",甘肃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探索甘肃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甘肃省及其周边省区的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详细刻画,研究发现:市场化、区域开放和城市化等因素是导致甘肃省与周边省区存在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摘要:通过分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了解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的变动情况,进而分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构建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思路.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念中,城乡之间不再是二元对立关系.城乡共享发展,公平、均等、共赢成为新的共识.四川省在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实践,希望通过建立适当的城乡共享发展体系,保护民族地区乡村文明的特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城乡共享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所谓农民就地城市化,就是农民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现有的居住地,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与城市人(市民)一样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国农民就地城市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 摘要:2010年43个民族地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较低,其中城市交通设施、排水设施和燃气设施水平低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给水设施、生态环境水平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接近,环卫设施水平高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水平;应用因子分析法,2010年我国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的综合市政因子评价结果表明,43个民族地区城市中的省会城市综合市政因子、地级城市综合市政因子分别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综合市政因子平均水平;36个民族地区地级城市(不含省会城市)的市政设施综合因子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指标回归分析表明,36个地级城市市政设施综合因子与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目前的两大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两大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调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城镇的一条重要渠道.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路径,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