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5-09-25

主办单位: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医药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提出了我国丹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便提高我国丹皮产业在国际上竞争能力.方法:通过对我国丹皮的主产区安徽铜陵、重庆垫江、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湖北建始等地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了影响丹皮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结论:①摸清家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药用品种是解决丹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②运用现代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建立药用品种的无性系,为药农提供规范化种苗,是保证质量的关键;③对丹皮的栽培生理及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培训指导药农科学种植,缩短生育期,降低感病率,是提高品质、增产增收的保障;④发挥科研院所、龙头制药企业、地方政府、药农的各自优势,规范采药、加工、包装工艺,才能赢得丹皮国内外市场.
  • 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着手,阐述了我国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基础,分析了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发挥的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活力、企业策略与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会变数这两个辅助因素,提出了我国中药产业转变思路,坚定不移地树立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优势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全世界范围内的中药目标营销战略,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的现代中药产业等对策建议.
  • 摘要:源于中国的中医药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其行医方式、经营模式以及药品、针具等物化手段和几千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变革.几千年来固守的中医体系,守住了传统上以疗效为基础的那部分市场,但却也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地,巨大的下降.面对着这些现状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正名",在概念上弄清中医的定位,同时在经营模式上跟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改变中医的面貌,同时把这个"饼"做大,在发展中求生存,而不是消极地在原地进行整顿、调整.当前中医药正在全世界蓬勃兴起,"回归大自然"以及"个体化医学"已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股潮流中谁能把西方产业化管理的模式及其相应的思维、管理手段和几千年中医、针灸治病养身的精华融为一体,向全世界推广,谁就将成为全球化中医产业的先驱者.这里我们也可以预言,"全球化中医产业"是中国现阶段唯一可以成为世界性高科技产业龙头的行业.将来,它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必然超过像"微软"这样世界顶尖级的产业巨头.
  • 摘要:中医药学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致病因素和疾病谱系的改变为中医理论的突破提供了机遇,临床需求和现代科技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多种理论的提出、边缘学科的渗透、哲学思想的进步、临床实践的积累,将使中医药学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昌盛时期.提出中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中医的发展不能违背其自身的规律性;中医的技能不能背离自己的特色和理论来表达;以临床疗效为评价体系;阴阳自和理论成为指导中医发展的目标模式.中药学可能发展的方向:重修本草;中药配伍理论变化;中药剂型的变革;新的草药品种不断开发;借助高科技知识研究中药;中药将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认为中医学与中药学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顺从自身发展的规律蓬勃发展.
  • 摘要: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以来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各品种只种不选,自繁自用,退化混杂十分严重,我国中药材的良种选育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因此中药材生产不仅产量低,而且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生物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在农业上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使国内外粮、棉、油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被世界各国誉为"绿色革命".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和农业生产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移植和引进农业育种上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应用当代生物技术手段,根据药用植物的特点和对有效活性成分的特殊要求,进行药用植物优良品种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全面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育种工作是当前我国实现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重中之重.就本人20多年在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的体会,在十种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或阶段性进展证明:应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培育是迅速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今后我国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工作的进行和技术培训等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 摘要:化学、药理学和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药效物质研究的有效策略和手段.要阐明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反映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协同作用特点,必须创建全新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手段.作者课题组基于药物的细胞膜通透性及与细胞膜的结合对于其活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原理,创建了生物膜透析-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和活性细胞亲和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用于研究生药中与生物膜具有相互作用成分和与靶细胞具有相互作用成分,探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协同作用机制,建立生药有效性全新评价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
  • 摘要:综述了生物酶解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列举了生物酶解技术应用于中药前处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以及中药药渣处理的应用实例,并介绍了影响该技术的控制因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 摘要:本文从现代中草药制剂连续生产线的特点出发,阐明了这一生产线所形成的制药工艺将对中药现代化生产的意义.
  • 摘要:在西南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中,课题组已完成50余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出100多个新化合物.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这类结构新颖的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摘要:抑郁症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性刺激可导致动物和人体行为和生化指标异常.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精神性疾患的经典名方,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独到之处,然而其抗抑郁作用机理不甚清楚.本项目在小鼠抑郁行为绝望模型上证实半夏厚朴汤可改善动物抑郁行为,并整体加强和(或)调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温和应激(CMS)模型模拟抑郁症的环境诱因,改变动物行为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在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阐述作用机制等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半夏厚朴汤可逆转CMS引起的动物行为,调节抑郁状态下免疫、血脂代谢和机体氧化防御系统功能达到抗抑郁作用.皮层、海马和纹状体等区域核团可能是介导半夏厚朴汤改善抑郁行为的潜在重要神经靶标.在信号传导过程中c-fos蛋白可能是其发挥受体效应的物质基础.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半夏厚朴汤抗抑郁的多样作用机理.
  • 摘要: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遵循中医药学自身的规律,只要有中医理论知识的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无需去学去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培育名医,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其共性有三点:一是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二是注重诊疗环境,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三是求真务实,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务必活学活用,取得鲜活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学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属性,其人文科学部分,毫无疑问是学科的优势特色,是后科学时代学术界瞩目、内容宏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中医学术思想一定要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中医学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辨证方法体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临床治疗学,虽缘于古代医学科学,而至今仍葆其青春,"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西医的特点是还原论,将机体看作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组合,就像机器一样.中医是整体论,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机体,认为机体的正常或发病是整体的调控问题.两种医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自哲学基础的不同.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需要吸收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但中医现代化绝对不是中医西医化.
  • 摘要:在多因素的各种评价决策问题中,解决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它们中有主观成分较多的:专家经验评分法、两两比较法、比率法等等;也有基于决策矩阵的: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最优化方法等.本文讨论了以分层法进行中药药效评价时权重设立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本文以附子的"温阳"作用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对附子的各炮制品进行了药效学的比较,并对上述权重设立方法进行了验证.由于中药作用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因此评价过程中权重的设立就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影响对被评价对象药效作用的评判.全面解决中药作用多途径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的数学方法,客观量化地评价中药的综合药效,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研讨的命题.
  • 摘要:目的:研究虚寒证的基因表达谱及其数学模型.方法:精选1个家系虚寒证,选择间接比较实验方案进行基因芯片实验,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并对结果进行信息挖掘,进一步建立支持向量机数学模型.结果:初步获得虚寒证差异表达基因89条(p<0.05),GO能登陆的有22条,其中16条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占70.73﹪,KEGG、BioCarta信息挖掘发现与24条通径相关,其中10条为代谢通径,占41﹪;进而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能正确地进行判别.结论:虚寒证的差异基因表达集中于代谢基因;家系虚寒证的选择从遗传学的角度为中医证候研究探索了新方法;支持向量机数学模型的建立为"证候-基因表达谱"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
  • 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和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在肺虚痰阻大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化痰1号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二氧化硫烟熏和寒冷刺激建立SD大鼠肺虚痰阻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组、肺虚痰阻模型组及化痰1号治疗组大鼠NF-κB的表达及RT-PCR检测COX-2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NF-κB和COX-2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后,NF-κB和COX-2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F-κB和COX-2mRNA的表达升高在痰邪致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化痰1号作用的机理可能通过调节NF-κB和COX-2mRNA的表达而起到化痰作用.
  • 摘要:目的: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为经典的补肾系列方药,其配方精当、疗效肯定.三方均为补肾名方,但在功效上各有侧重,因此,如何在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基础上阐明其功效的异同乃是解析补肾系列方药配伍机理的关键.方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及知柏地黄丸的HPLC指纹图谱,保证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所含成分被有效分离,充分检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个方药及相关单味药的大鼠血清色谱指纹图,进而通过体内外样品色谱图的分析比较,确定三个方药的共有及特有血中移行成分,并明确了各特有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结果: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及知柏地黄丸给药后血中出现了14个共有移行成分;与六味地黄丸相比,桂附地黄丸给药后血中出现了2个特有移行成分,知柏地黄丸给药后血中出现了5个特有移行成分.实验中发现,知母单味药给药时,有7个以上的血中移行成分,但在知柏地黄丸的配伍中,仅2个被选择性吸收;而黄柏配伍到知柏地黄丸中后,其所含成分的血中移行率明显得到改善,利用率提高.结论:本实验中三个方药产生的14共有血中移行成分,可能是它们共同功效"补肾"的物质基础,对这14个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这些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与"补肾"关系,将有助于"肾虚"本质的阐明.对知柏地黄丸的5个特有血中移行成分与"清泄相火"的关系以及对桂附地黄丸的2个入血成分与"温补肾阳"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阐明六味地黄丸向其类方的衍化规律.
  •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现状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方法:根据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方法,结合生物数学知识,结合多年复方配伍研究工作,分析中药学科的特点.结果:分析了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多成分体系复方配伍研究新方法--总量数理特征化方法,该方法能在化学成分组合层次,阐明多成配伍后其生物效应由微至巨的量变规律,在宏观上能满足中医"证"的要求(宏观量化可算),在微观上又能满足现代科学微观可测的要求(效应体各成分可用指纹图谱表示,生物体的效应可用现代方法可测).结论:适应中医药理论要求新的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方法可用反应"状态"学科属性的生物体--效应体的数理特征化方法研究.
  • 摘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特征,分析了我国中药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在该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国家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及主要内容即: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保护及监控体系,合理开发与利用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标准.
  • 摘要:论述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对策.
  • 摘要:以甘草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为基础,探索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确定的研究区域进行遥感调查,确定调查的最佳技术方案.确定了基于遥感并结合野外抽样的甘草资源调查方法,包括遥感信息源的选择、图像的处理、解译、野外验证等.采用中等分辨率的卫星影像ETM(15m)量测,并计算出甘草分布的面积和蕴藏量,判读精度高于90﹪,表明该遥感调查方法用于甘草的野生资源调查是可行的.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药信息产业脱颖而出并在其行业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对市场的调节、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对制药企业的原料护航和净化药材质量方面.通过中药信息工作的开展,信息采集步入专业化;信息报道步入准确化;信息产品步入数字化;信息传播步入高速化;信息使用普及化.也明确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市场动态方面:加强信息的采集、研究,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现象方面:及时向社会反映基层现象,提高行业认识.资源方面:加强资源方面的研究,利用积累的药材基础信息进行市场前景分析,然后针对性的结合资源考察,做出一些前景性的预告,提供给政府和社会,从而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促进中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重楼的市场价格走向,分析了影响因素,验证了<全国药材信息>上发表的关于重楼点评的正确性.另外以白芥子的市场情况为例指出了质量观念淡薄、技术性掺假、鱼目混珠等中药市场和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实例说明重视信息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是对中药市场经济的有力护航,重视药材质量是弘扬中药文化的有效保障.
  • 摘要:澳门是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小型化社会,决定了澳门开放与封闭兼容的文化特性.澳门的中医药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完善的,自成一套体系,拥有很多独特的个性.本文从澳门中医药的历史入题,记述了澳门民间人士对中医药发展的推动;接着从中医诊疗状况、中药发展状况、中医药团体、中医药教育、中医药管理与法规、中医药界对外交流与合作、"中药园"计划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澳门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作者本人经验,结合澳门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提高澳门本土中医药界人士的素质、利用Intel网络、及走向葡语系国家等澳门中医药发展策略的建议.希望通过此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澳门中医药历史,认识澳门中医药的发展状况,更希望能一同参与澳门中医药的未来建设.
  • 摘要:我国是一个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占全国人口比例70﹪的农村人口只拥有全国卫生资源的20﹪.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公平与进步.要保证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就必须通过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本文从中医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在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中的工作目标入手,重新审视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出确保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的措施,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降低农村医疗服务成本,扩大农村卫生保健覆盖面,以健全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村居民防病、治病的能力.通过提高中医药在农村的应用水平和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农村居民在预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确保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摘要:中草药的本质是一群组合的天然化合物.中草药的特点是它的多结构域、多组分、多靶点和多功能性.中草药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阐明这些不同结构和不同组分的生物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因此,一个能够反映和监测多组分化合物协同作用的生物系统是研究这些天然化合物群药理作用的基础.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的各项功能是不同细胞的功能的综合.人体的疾病也就是细胞功能失常的综合表现.现代生物学证明人类的大部分疾病是由于细胞内多分子的病变造成的.因此,细胞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功能单位,它内部的各种信号通路和调控系统是解析中草药多组分多靶点机制的一个有效生物系统.我们以各种和疾病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为靶点对中草药的功能和功能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的传统用法和它们在细胞水平上的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模型和研究结果为了解、开发和发展中草药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基础.
  • 摘要:对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各种先进分离、检测、结构鉴定和活性表征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植物化学对化学成分逐一进行分离、提取、确定结构并试验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冲击.本文以黄芪为例,讨论了采用基质-固定相分散提取(MSPD)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及核磁共振的多维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方面的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只需要少量药材(约几十克),通过对样品的有效提取及前处理、混合物的在线联用结构分析,即可确定多个化合物的结构,因此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药材用量,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 摘要:探讨用SRAP技术解决郁金类药材原植物分类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为郁金类药材的种质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对郁金类药材的9个样品进行了SRAP研究.从10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产物条带信号强、重现性好、特征性好的27个引物组合,对9个郁金样品进行了PCR扩增、电泳后,共得到84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97条,每个引物组合的总条带数从20~64条不等,多态性条带数从7~25条不等.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14.7条多态性条带.该研究证明SRAP技术可用于郁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合原植物形态资料,我们将6个郁金品种分为了2个组,一组花序从叶鞘抽出,一组花序从根茎抽出.认为黄白丝郁金应为黄丝郁金的变种C.longaL.cv.chuanyujin,白丝郁金可能为绿丝郁金的变种C.phaeocaulisVal.cv.baisi.
  • 摘要:为确定紫杉烷类似物作为P糖蛋白(P-glycoprotein,简称P-gp)抑制剂必需的结构特征,本文采用一种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比较分子相似度分析法(Comparativemolecularsimilarityindicesanalysis,简称CoMSIA),对17个紫杉烷类似物对P-gp的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14个紫杉烷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并采用不同的分子描述符,我们建立了3个不同的CoMSIA模型.所有模型都表现出良好的统计结果(q2>0.5,r2>0.9),由其余3个化合物组成的验证集对这些模型验证时也证实了这些模型的良好预测性能.对这些模型等高线图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紫杉烷类似物作为P-gp抑制剂必需的结构特征,而这些对进一步设计和筛选P-gp紫杉烷抑制剂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首先分析了当前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整理工作的紧迫形势及现行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现行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的研究方法,大多以人或疾病、方剂、思维方法等为线索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借鉴了临床流行病学以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继承工作发挥了作用,但在研究模式、中医临床诊疗个体化特性研究、评价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另外,已有的中医专家系统由于参与辨证的客观指标量化不足,难以克服处理信息局限、通用兼容性差、病域涵盖面窄等问题,难以体现老中医临床诊疗个体化、多因素特点,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多因素信息处理技术.作者指出:建立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和数据挖掘平台,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深层研究,建立满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特征的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研究的有效方法并推广应用,是科学继承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文章还介绍了基于个体化诊疗理念而开展的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的整体思路,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 摘要:①中国医学的现状:在"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情况下,中国现有三类医学,即中医学(传统医学)、西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②当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口谱的老龄化与老年人保健;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上升为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与心身健康,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与心理障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科学研究方法高度分化,需要高度综合,才能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③医学发展的趋势与思考:从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微观化和整体化.两大趋势要求把微观分子基础与宏观整体调控结合起来.文章从医学产生时代、思维方式、医学模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对三类医学进行比较,确定了结合医学的定位.④传统医学的再兴起与结合医学:医学发展经过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整体医学三个时代,并产生了相应的医学模式.当代医学的特点是两个时代、两种模式并存,产生了交融和冲突.⑤传统医学发展的方法论:要突出其整体性、辨证性和统一性;要随着医学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处理好实体模型与唯象模型、现代化与西医化、动物实验与临床、中药复方与单体成分等4个关系;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抓住系统组合、信息传递、自我调控、功能体系变化与证的外在表现等五个环节,进行结合医学的系统研究.
  • 摘要:本文回顾了解放以后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文献,对传统辨证方法的总结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各种辨证方法多可以互相补充,但亦有其不足,体现在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辨证结果有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有鉴于此种现状,医学界对辨证方法的统一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辨证要素辨证、证素辨证、证候因素印证组合三种辨证方法体系,本文认为证候要素印证组合是较合理的辨证方法.本文对辨证研究中若干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证是生理学与病理学的概念,是诊断学分类的理论依据;证候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疾病状态的综合反映,提出证候具有整体反映、动态时空、多维界面、内实外虚的特征.通过对证候要素的研究,认为其特征为:低维度、不可分,可实证、有机联系,并探讨了证候要素印证组合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方法:临床选择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设计对照,采用外周血mRNA差异显示结合反向Northren法,筛查病证结合证候相关基因,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差显出现95条差异条带,经反向Northern后得到28条真实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去除相同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有5条与人类98﹪以上同源的基因序列,经相关文献资料和临床验证结果分析,它们与冠心病血瘀证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结论:从临床入手,病证结合,设计多组对照,运用差异显示,结合反向Northern和克隆、测序,进一步临床验证这一思路,不仅用于筛查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同时适用于临床多种疾病证候基因的筛查研究.
  • 摘要:中药复方药物组成、主治功能和化学成分的多样性给实验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西药成熟的质量标准、明确的化学成分及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中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束缚了中药的发展,因为与西药相比中药有其自身特性:①物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②物质基础中不同有效(组分)成分可能是通过对机体相同的或不同的环节及靶点产生生物活性;③这些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综合调节作用.中药(复方)不同活性(组分)成分进入体内后分别发挥不同或相近的药理效应,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综合药理效应.另一方面,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其化学成分都具有多样性,所以中药药效的产生,虽同样基于体内血药浓度的积累,但不同成分其阈值会在协同、制约等影响下发生改变,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亦会发生改变,从而有别于单一成分的药动学及其"时-效"关系的特性.本课题进行中药化学与药效学相互关联性研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结合进行关联性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与药效部位对应的生物有效性作为寻找其化学结构或结构群的判断标准,与药效学结合,明确中药复方各组分的有效成分,通过药效学进行最佳疗效筛选,从而确定各组分的最佳比例.通过对中药物质基础和活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建立中药的评价机制,同时通过测定各组分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质量控制,由此达到在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传统中医药理论,在实践中符合现代医学标准的国际化的与化学药物并存的现代中药研究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中药复方研究方法可能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该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流程以及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亚健康状态判断模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从数据理解到数据准备和变量筛选再到选择Logistic回归建模的数据挖掘流程,模型训练过程是首先将全部2613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830例)和测试集(783例),在训练集上训练模型,在测试集上对模型准确性进行测试,确定最终的回归方程,从而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判别方程及其临床特征描述.结果:建立了两种Logistic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还应用数据挖掘的思想对回归方程做进一步的测试,得到了分类准确率较高的验证,提示亚健康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躯体的疲劳、睡眠不实、记忆力和工作效率下降、饮食二便失调,心理的空虚感和情绪易怒等.结论:该方法在注重利用回归方程来判断和解释影响因素方面以及在自变量较多,使用传统意义的Logistic回归建模可能出现共线性的情况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该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并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以此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分类判断,与现场调查中专家对每个被调查者健康状态的判断相比,符合率在90﹪以上,说明有良好的一致性,还提示亚健康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该研究还提示一种思路,医学数据的处理不能陷入到方法主义中,要同时兼顾方法的有效性和医学上的可解释性.
  •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情况,以深入探索Cx43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及经络循经感传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联合培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CSM,LeicaTCSSP1)进行Cx43的定位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上Cx43的表达量.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显示Cx43在共培养细胞的细胞膜上和胞浆中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在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膜上Cx43的表达量分别为13.91﹪和29.53﹪.结论:Cx43可能是大鼠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维持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和经络循经感传特异表达的连接蛋白.
  • 摘要:目的:运用熵方法定量描述中风病方剂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度.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以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等为主治的方剂,建立中风病中医方剂数据库,共收录治疗中风病的方剂500首,其中包括234种常用的中药.以VisualFoxPro6.0为开发平台,编制计算机程序,使得所有方剂涉及的中药名称都成为二值变量,用熵定义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以此分析中风病方剂数据库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系数,定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有341对中药组合的关联系数在0.1以上,其中185对中药组合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依据.改进关联度系数法不仅能描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也能描述变量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而且,改进关联度系数法对变量的分布类型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因此,十分适合方剂中药味之间关联度的分析.结论: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治疗中风病方剂分析,发现许多方剂配伍中熟知的药对,例如:知母和黄柏、龙骨和牡蛎、乳香和没药、半夏和陈皮、大黄和芒硝等等.因此,熵方法能有效分析中药之间的关联度.
  • 摘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实现中药材保证质量和保护资源的基础,也是实现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基础.中药材生产要坚持规范引导下的多模式发展战略,在GAP基地的示范作用下,采取多种组合形式,加快推广步伐;采取有力措施,振兴道地药材,促进中药材品质的全面提升;重视研究中药材的品种基源,研究不同品种与品质、药效的相关性,开展中药品种的优选和种质资源创新.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标准问题,是中药材在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备受国内外关注并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由于中药材生产在中药产业链中处于源头和基础的地位,故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理当先行.在构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制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实践中,既要从中药的特点出发,又要采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继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创新性问题,建立独具一格又能被国际社会认同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
  • 摘要:在回顾性与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科学保护、资源再普查以及中药资源学科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当今我国生态环保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客观上促进了中药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但与此同时,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刻不容缓.合理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首要问题就是要科学地、客观地刻画珍稀濒危中药的医疗价值、经济价值和保护生物学意义以及三重利害的全面权衡.中药资源的再普查是必要的,补缺查新、摸清家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是再普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回顾性分析+重点考察+前瞻性研究,将是再普查的基本方式."重点品种"、"重点地域"、"重点时期"的中药资源变化将是再普查的重中之重.
  • 摘要: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公布,广西现有药用植物基源种406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11146种)约三分之一,种数为全国第二.其中藻类12科12属15种,真菌类28科49属85种,地衣类5科7属10种,苔藓类12科13属15种,蕨类46科89属22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34种,双子叶植物179科1101属3095种,单子叶植物33科225属585种.目前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主要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超过60个,和近10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其中广西药用植物园是目前全国保存药用植物品种最多的专业性植物园,保存的药用植物品种接近3000种.此外,少量品种达到了离体保护的目标.
  • 摘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目的是规范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而"中药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明确各区域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为因地制宜地调整中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正确地选建优质药材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实践证明,地道药材反映出的科学内涵与中药区划、中药材GAP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研究中药区划与实施中药材GAP,以地道药材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与遵循原则切实可行,这是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继往开来之举,也是我们全面实施中药材GAP之关键."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有机结合及全面实施,是在祖国医药学长期成功实践基础上与现代科学及法制管理有机结合的新进展,是这一古老而又新兴领域的可喜成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充分体现,将赋予中药材生产领域继往开来的更大的推动力和引导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