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
第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

第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06-07-14

主办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会议文集:第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优秀论文选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心脏16排螺旋CT评价肺静脉冷冻术后房颤患者的肺静脉解剖情况,以评价冷冻消融术对于临床是否有优势.结果表明目前对房颤的介入治疗主要手段是肺静脉的电隔离术,目前多采用射频作为消融能源.肺静脉封窄的是目前困扰射频消融房颤的一大难题,有3%一5%的人发生严重的肺静脉的狭窄并使治疗十分棘手.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是冷冻一大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克服以上弊端.
  •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BALB/C小鼠模型心肌组织中annexinⅥ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1.模型复制合成与心肌肌球蛋白抗原表位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16aa肽段,与完全佛氏佐剂混合后于第0、7天在腹股沟和腋下皮下免疫BALB/C小鼠;2.指标检测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模型的病变情况,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肌球蛋白IgG抗体,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nnexinⅥ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下表现与血清学指标均一致提示心肌炎症;annexinⅥ检测结果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第14天、21天组与第30天、60天组间相比均有P<0.01.结论:本实验中的16aa肽段可以诱导出心肌炎;模型早期annexinⅥ表达下降可对抗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在心肌炎早期心功能下降过程中起到代偿作用.
  • 摘要: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冷冻消融导管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比较其耐受性、即刻成功率、总的手术时间、X光透视时间、终止时间、复发率、并发症的情况.
  • 摘要: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倾斜试验对饮酒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饮酒后发生晕厥的12名患者先后进行基础倾斜试验、硝酸甘油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倾斜试验.结果:基础倾斜试验阳性率为0,硝酸甘油诱发阳性率为16.7%,异丙肾上腺素诱发阳性率为91.7%.结论: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倾斜试验对饮酒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M2受体蛋白在犬肺静脉、上腔静脉、心耳和心房的分布情况,提供和探讨迷走神经诱发心房内折返和房颤的分子基础.方法:30只犬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根据诱发房颤情况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迷走神经刺激后,迅速取出心脏,分离出左右心耳、左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用Western印记法观察M2受体蛋白在心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分布.结果:18只犬诱发出房颤,12只犬未诱发出房颤.房颤组:M2受体蛋白在左心耳、右心耳、左心房的分布明显高于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而且左右心耳的分布也明显比左心房高(1.88,1.92and1.45vs1,0.93and0.91P<0.05);对照组:M2受体蛋白在左心耳、右心耳、左心房的分布也明显高于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但左右心耳和左心房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1.55,1.57and1.48vs1,0.92and0.93P<0.05).结论:M2受体蛋白在心房肌的分布是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可能是迷走神经刺激诱发折返和房颤的分子基础.心耳的分布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心耳可能在迷走神经诱发房颤中有重要作用.而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在迷走性房颤的作用较小.
  • 摘要:目的:研究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IK,ACh)在犬肺静脉、上腔静脉、心耳和心房的分布情况,提供和探讨迷走神经诱发心房内折返和房颤的离子通道基础.方法:30只犬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根据诱发房颤情况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迷走神经刺激后,取出心脏,分离出左右心耳、左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用膜片钳全细胞法观察IK,ACh在心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分布.结果:18只犬诱发出房颤,12只犬未诱发出房颤.房颤组:IKACh在左心耳、右心耳、左心房的分布明显高于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而且左右心耳的分布也明显比左心房高(IK,ACh:20.36±0.91,21.23±0.95and14.17±0.65vs10.34±0.62,8.24±0.45and7.65±0.42.pA/pFP<0.05);对照组IKACh在左心耳、右心耳,、左心房的分布也明显高于右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但左右心耳和左心房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IK,ACh:16.27±0.87,16.75±0.82and14.78±0.63vs10.65±0.48,8.35±0.41and7.34±0.37.pA/pFP<0.05).结论:IKACh在心房肌的分布是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可能是迷走神经刺激诱发折返和房颤的分子基础.心耳的分布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心耳可能在迷走神经诱发房颤中有重要作用.而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在迷走性房颤的作用较小.
  • 摘要:目的:研究在体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VS)对心房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影响,以及IKACh在心房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方法:运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开胸犬的右心耳、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左心耳、高位左心房、低位左心房的MAP,分别给予切断迷走神经、VS1、VS2和窦房结毁损(分别做为对照组、VS1组、VS2组和窦房结毁损组)后,观察诱发房颤的情况和动作电位时程(APD)和APD离散(dAPD)的变化;用膜片钳全细胞法观察IKACh在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的离子流密度.结果:VS1和VS2易诱发房颤;VS1和VS2明显缩短APD50、APD90,其中右心耳缩短最明显(APD50从72±5ms到19±4ms,APD90从136±7ms到43±5ms,P<0.001);VS1和窦房结毁损都明显升高心房肌APD50和APD90的离散(VS1:9±3ms比19±5ms,10±5ms比25±7ms,P<0.01),而VS2与对照组相比,dAPD没有明显差异.IKACh电流密度在左右心耳的分布比左右心房高(P<0.05);而且左心房的IKACh电流密度也比右心房高(P<0.05).结论:VS和ACh灌注诱发房颤的基础主要是APD缩短,单独dAPD升高不易诱发房颤,dAPD与APD的比率可能更好来评价诱发房颤的情况;IKACh在心房肌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左右心耳在迷走神经刺激诱发房颤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索不停跳心外膜微波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应用和初步疗效.方法: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共对20例合并房颤的心脏手术患者在术中进行了不停跳心外膜房颤消融.将FLEX10微波探头完整包绕肺静脉入口,采用AFx微波发生器,微波能量65Ws,90秒,进行连续性心外膜消融.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前后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24hHolter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均成功进行了微波消融,无手术死亡,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微波消融时间平均17.7±2.8分钟.所有病例均于术中恢复窦性节律(SR),其中4例术后24小时复发房颤,给予胺碘酮治疗.随访6~12个月,3例复发房颤.结论:通过不停跳心外膜微波消融术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进一步明确老年人原因不明的阵发性房颤(P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PAF)的原因.方法:对38例老年人原因不明的PAF行食道心房调搏(TEAP)检查.结果:其中4例行TEAP检查过程中诱发AF而放弃,其余34例行TEAP检查结果发现,16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8例为窦房结功能低下(SND),6例为隐匿性旁道(CBT),4例无异常发现.结论:对老年人原因不明的PAF,进一步行TEAP检查,将有助于明确其发生的原因.
  • 摘要:心房颤动(AF)一直是国内外临床和基础心电生理学家聚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房颤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高社会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房颤的心房肌电生理表征及其治疗进展进行了论述.
  • 摘要:迷走神经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心房电重构与房颤密切相关.迷走神经对心房电重构可能有重要影响,心房电重构过程中可能伴有迷走神经的重构.三者可能互为因果,阻断其中一条途径可能改变房颤赖以维持的基质.
  • 摘要:目的:报告二尖瓣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4月83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接受了术中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本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60例,年龄23~65岁(46±12岁),二尖瓣狭窄49例、二尖瓣返流6例、二尖瓣双病变28例,NYHA心功分级:Ⅳ级7例、Ⅲ级76例,心房颤动持续时间0.5~18年(5.4~4.0年).手术采用Cardioblate系统,射频能量25~30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ml/h.在完成右房主要的切口及消融后阻断主动脉,经房隔后左房切口或房隔切口施行左房消融、二尖瓣置换及其他所需的手术,复跳后再完成右房余下的消融及切口.术后常规使用可达龙,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机械瓣故障1例,多器官衰竭1例).体外循环时间70~160分(101±26分),主动脉阻断时间32~106分(61±22分),射频消融时间4~23分(11±6分).随访过程中猝死2例,失访2例.62例患者术后已随访一年以上、其中53例恢复了窦性心律(85%,53/62).结论:二尖瓣置换时采用盐水冲洗的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是合理及有效的.
  • 摘要: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AT)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201例,女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平均左心房内径38.3±9.4(34~56)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随访AT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的AT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的AT在CARTO系统引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内出现AT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术后2个月共有AT发作22例,呈阵发性13例,持续性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房扑,1例右心房局灶性AT,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AT,其中肺静脉驱动AT5例,隔离肺静脉AT终止.局灶性AT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偏右上部,消融最早激动点AT终止.7例为大折返性,其中1例为围绕两个消融环线折返,1例为二尖瓣峡部依赖折返,消融终止,其余5例AT消融后不能终止行电复律.平均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AT发作,6例仍有AT发作,其中1例频繁发生AT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行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结论: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 摘要: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S)和胺碘酮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情况及IKACh在犬心房的分布特点及胺碘酮对IKACh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胆碱能房颤的机制.方法:10只犬分别给予切断迷走神经、VS□VS+胺碘酮(分别做为对照组、VS刺激组和胺碘酮组)后,观察诱发房颤的情况.后用组织块酶解法分离左心房和右心房的单个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法观察IK,ACh在上述部位的离子流密度;应用胺碘酮后左右心房IK,ACh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一例诱发出房颤;VS组4例诱发房颤,诱发率为40%;胺碘酮组1例诱发房颤,诱发率为10%.胺碘酮组诱发房颤的比率比VS组有明显降低(P<0.05).IKACh在左右心房都表现出强的内向整流性,在超极化有逐渐升高的内向电流,而在去极化表现快速衰减的外向电流,电流密度显示在左心房比右心房高(14.17±0.65vs10.34±0.62pA/pF,n=6,P<0.05);2mM胺碘酮阻断后,左右心房的IK,ACh为6.54±0.38vs6.23±0.32pA/pF,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心房的IKACh密度比右心房高,胺碘酮可以阻断IKACh并减少左右心房IKACh大小的差异,此可能是其治疗胆碱能房颤的机制.
  • 摘要:近年来,由Pappone率先采用的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ircumferentialpulmonaryveinablation,CPVA)已成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消融的主流术式,但关于该术式是否需要以肺静脉电学隔离为终点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疗效是否依赖于肺静脉的完全电学隔离做初步的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例房颤患者(2例为阵发性房颤)采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在肺静脉开口处进行肺静脉电隔离,预设温度-79°,预设时间每次240~300s(4~5min).结果:3例患者各有4根肺静脉,共隔离10根肺静脉,每根肺静脉消融4.9±2.8(4~10)次,多数肺静脉经4~8次冷冻消融即可实现电隔离.手术时间为205±72(190~265)min.1例持续性AF者消融后给予300W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于术后半月发生1次AF,再次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二周内仍有阵发性AF.3例病人随访至今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术中病人无痛苦,无肺静脉狭窄发生.
  • 摘要:房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50岁以上人群中,每增加十岁,发病率增加一倍,死亡率和中风的危险性分别是窦性心律人群的2倍和6倍.本研究对210例房颤住院患者的治疗及转归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探索心内膜微波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共对24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在术中进行了心内膜微波消融治疗房颤.采用FLEX4微波探头,微波能量40WS,每次消融时间25s.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微波消融时间平均14.0±1.0min(10~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7.5±38.7min(59~168min).22例术中恢复窦性心律,2例仍为房颤.随访4~23个月,21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仍为房颤.结论:心内直视下微波消融治疗房颤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具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房颤的外科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动态心电图(DCG)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AF发作时间、房早联律间期、AF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并根据触发AF房早P波形态确定房早部位.结果:45例PAF者共248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早占84.97%,窦缓占7.73%,房扑占2.14%,房速占2.57%;房早来源于左房上部占69.96%,左房下部占12.02%,右房上部占9.87%,右房下部占3.86%;触发AF房早比未触发AF房早的联律间期缩短25ms以上;PAF发作存在23:00-1:00及9:00-11:00两个高峰,13:00-15:00一个低谷;PAF大多在短长短周期后发作,占62.23%,长长短周期后发作占21.89%.结论:左房上部房早是PAF主要的触发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自主神经失衡在PAF发作中起协同作用.DCG能对PAF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骨折后并发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状况.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共36例老年人骨折后并发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占8.34%、14.62%、76.94%.结论:心房颤动是老年人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重视.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其可导致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房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电解剖系统指引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进行了论述.
  • 摘要:心房颤动(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阵发性AF为持续性AF的前驱表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数周.本文就32例孤立性阵发性AF住院患者的心房颤动分布节律进行了研究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M2受体和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IK.ACh)在犬肺静脉和心房的分布情况,探讨在房颤的诱发中肺静脉和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用组织块酶解法分离犬肺静脉左心耳和左心房的单个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法观察IK,ACh在上述部位的离子流密度.并用Westernblot检测M2受体在肺静脉1左心耳和左心房的表达情况.结果:IKACh在这三个部位都表现出强的内向整流性,在超极化有逐渐升高的内向电流,而在去极化表现快速衰减的外向电流.电流密度显示在左心耳和左心房比肺静脉高(20.36±0.9114.17±0.65vs8.34±0.45pA/pF,P<0.05)而且左心耳的IK,ACh电流密度也比左心房高;M2受体的分布与IK,ACh一致(光密度相对值:0.66±0.08,0.50±0.06vs0.37±0.04,P<0.05).结论:M2受体和IK,ACh在肺静脉的分布密度较少,肺静脉兴奋灶诱发的阵发性房颤可能与迷走神经没有直接关系.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胺碘酮在老年心房纤颤治疗中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测量了48例用胺碘酮转复与维持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QT间期与QT离散度,并与21例阵发性房颤和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阵发性房颤组与健康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QT:405±44vs397±30,QTc:448±47vs424±26,QTD:29±17vs27±16,QTcD:28±19vs26±18,P>0.05),但与前两对照组比,胺碘酮明显延长QT间期并使QTD增大(QT:465±53vs405±44or397±30,QTc:499±54vs448±47or424±26,QTD:47±20vs29±17or27±16,QTcD:49±21vs28±19or26±18,P<0.01).结论:胺碘酮在老年心房纤颤治疗中不仅延缓心肌复极,且使复极离散.
  •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拟诊冠心病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24例有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的心律失常(A组),18例为无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的心律失常(B组).结果:A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87.5%,B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16.6%,两组比较,P<0.001,而绝经期后12例中8例冠状动脉有病变.结论:绝经期心律失常患者有胸痛和ST-T改变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具有胸痛和心律失常者,应以冠状动脉造影而明确冠心病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标测电极(Lasso电极)引导下肺静脉电位触发的阵发性房颤(PAF)的经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根治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27例,女10例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肺静脉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在环状标.结果:成功隔离137根肺静脉,其中左上肺静脉37根,左下肺静脉37根,右上肺静脉37根,右下肺静脉16根.手术时间180±20min,X线曝光时间60±10min.1例术后发生气胸,经胸穿刺抽气后治愈.所有患者测电极引导下标测肺静脉电位并行肺静脉环电隔离.随访4-8月,治愈22例(59.2%),有效8例(22.2%),总有效率81.4%.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肺静脉狭窄及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Lasso电极引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肺静脉电位触发的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
  • 摘要:SCN5A是钠通道α亚基的编码基因,α亚基的主要功能是离子传递和门控功能.本文主要就心律失常性疾病与SCN5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述.
  • 摘要:肺静脉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隔离是目前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迷走神经与房颤密切相关.支配心房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围绕肺静脉分布到心房的相应区域.肺静脉隔离导致的心房局部去迷走神经可能是其改变房颤赖以维持基质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射频迷宫术与介入导管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F)的手术疗效比较.方法:2004年1月到2006年3月因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外科施行瓣膜置换时加射频迷宫术60例(34例男性,26例女性,平均年龄57±11岁),瓣膜置换术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进行CPVA治疗行导管消融组患者66例,(40例男性,26例女性,平均年龄55±10岁).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结果,导管消融组窦性心律维持率64%(随访时间14±10月),外科射频迷宫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5%(随访时间13±9月),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中术对射频迷宫术对瓣膜病合并AF患者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若患者当时无条件行此术,术后行导管消融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肺静脉作为触发和维持心房颤动(房颤)的关键部位已经获得公认,因此现阶段房颤导管消融的策略主要包括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和环静脉线性消融术(circumferentialpulmonaryveinablation,CPVA)两种.但前一种术式对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很低,而后一种术式的终点判定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联合采用这两种术式,对3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了消融治疗,本文现将初期治疗体会和治疗结果进行了介绍 .
  • 摘要:目的:以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右心房不同部位的心房波振幅变化特点,并比较心房颤动时f波振幅与窦性心律下A波振幅的相关变化,探讨在房颤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于窦性心律下和心房颤动时,分别把6F的4极电极导管送至高位右心房、中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房间隔上部、房间隔中部和冠状窦口处.X线下,以后前位(AP)为准,结合左前斜(LAO)45°综合判断电极是否到位,每个部位的定位至少有2名或2名以上有经验的EP医师确定.电极到位后,利用MedtronicPSA5311分析仪测量6F电极1-2极间的电位差.每个部位连续测量10次,取其平均值为其心房波振幅.比较不同部位振幅值的变化,以及同一部位f波振幅和A波振幅的差异;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配对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论:1.右心房内不同部位的心房波振幅的大小不同,其中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心房波振幅值较其它4个部位的振幅高.2.窦性心律时A波振幅波动范围较小,心房颤动时f波振幅波动范围明显较大.3.阵发性房颤时,右心房中部与高位、低位右心房之间的电位均有明显差异,房间隔上部与房间隔中部的电位也有明显差异,可能是折返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射频消融的靶点.4.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较其它部位高,可作为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植入部位,尽量不要选择发生房颤时f波振幅较低的部位作为心房电极的植入点,以免将来发生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时因f波振幅较低引起的感知问题.
  • 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文系我院参加的由北京红惠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Ⅱ期临床试验报告摘要,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也较安全.本观察因病例数较少,未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供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昼夜分布节律.方法:对阵发房颤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持续心电图监测观察其起始、持续和终止的节律变化.结果:32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的起始高峰时间43阵(46.7%)发生在午夜至清晨6时.19阵(20.7%)发生在上午6:00~12:00时,21阵(22.8%)发生在12:00~18:00时,9阵(9.8%)发生在18时~午夜.持续时间为凌晨4时至上午11时,终止时间为中午及下午.结论:阵发性房颤昼夜分布节律与自主神经及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节律变化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42.6±16.7(39~60)岁,轻度二尖瓣狭窄2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其中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平均左心房内径43.6±7.1(40~55)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12例,平均房颤病程2.1±1.7年(半年~5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平均操作时间184±26(170~245)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23±10(18~36)min,肺静脉造影显示9例患者肺静脉前庭扩张,11例患者肺静脉电位具有低幅、高频特点,9例左心房后壁存在疤痕区.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12例、右肺静脉电隔离13例.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消融术中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消融三尖瓣峡部均成功.其余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平均随访6±2(5~9)个月,11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4例仍为持续性房颤.无栓塞、肺静脉狭窄病例.结论:三维系统指引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是安全可行的,疗效尚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