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山东省第十一次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山东省第十一次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山东省第十一次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07-03-29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省第十一次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总结5年来重症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及治疗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男26例,女16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1.97±22.88岁。常见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类(24.13%)、镇静催眠抗惊厥药(24.13%)和头孢菌素类(13.79%)。42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肝功能异常者27例。rn 结论:解热镇痛类和镇静催眠抗惊厥药为最常见的致重症药疹的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致重症药疹的比例增大。常见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为:抗惊厥药、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局部皮肤粘膜护理是治疗重症药疹成功的关键。
  • 摘要:大疱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与血浆置换疗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应用,使得大疱病得到有效控制。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药物。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治疗时间,更早、更快的降低激素的控制量和维持量,减少二者的毒副作用。笔者总结的2例病人均为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无效的情况下,加用免疫球蛋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也较快降下来,激素的副作用逐渐消失。
  • 摘要:皮肤假性淋巴瘤命名繁多,概念混乱。本文复习文献阐述了皮肤假性淋巴瘤的定义、命名的演变、病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以临床特征、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辅的联合诊断方案。并重点阐述基因重排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皮肤假性淋巴瘤和皮肤恶性淋巴瘤方面的价值。
  • 摘要:斑状萎缩(anetoderma),又叫皮肤松弛症,由Jadassohn于1891年首先做最初的描述,其临床特征为皮肤发生圆形或椭圆形萎缩松弛的病样斑,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弹性纤维明显减少。本文介绍了一例干燥综合征伴发斑状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该病需要与神经纤维瘤病、老年性白斑等疾病相鉴别。对于该病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也有关于应用阿司匹林、苯妥英、氨苯砜、VitE、VitPP、青霉素、羟氯奎、亮氨酸、秋水仙素进行治疗的报道,这些药物有不同程度的短期效果,但长期疗效尚缺乏肯定。
  • 摘要:肢端早老症(Acrogeria)是指肢端皮肤提前出现了衰老外观。其临床特征是皮肤萎缩,皮下脂肪组织尤其是肢体远端的皮下脂肪组织消失,无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无早年夭折。该病主要累及女孩,出生时即存在或出生后不久发病。本文介绍了一例肢端早老症患者的病例资料、体检与辅助检查、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磷酸肌酸激酶的特点。rn 方法:通过观察我院1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磷酸肌酸激酶的变化,并对文献进行复习。rn 结果:当血浆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很高时不同的稀释浓度所得的数值差别很大,随着治疗肌浆酶活性下降后,不同的稀释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rn 结论:皮肌炎患者当临床表现很重和磷酸肌酸激酶数值不相符合时,对肌浆酶可以采用血浆稀释的方法测得数值,这样有利于临床观察。rn 皮肌炎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之一,是一种横纹肌呈坏死性病变表现的肌肉症状,同时伴有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也可伴发多种内脏病变。肌肉病变可出现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和肌浆酶的升高。肌浆酶活性可以作为皮肌炎病情观察的指标之一。rn 通过查阅文献未见用常规方法无法检测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在疾病初期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太高,只能用稀释血清的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数值。
  • 摘要:随着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天然免疫和自身免疫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身抗体在正常机体内的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克隆选择学说所阐述的自身免疫耐受的机理及“自身抗体有害”的观点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惊讶之余,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而作为天然体液免疫重要组成部分的天然自身抗体(natural autoantibodies,NAA)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合适动物模型的选用,关于NAA产生机理、NAA功能作用等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结合国际上NAA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本课题组近年的工作,分别对NAA的“对内”和“对外”两大主要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论述。
  •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嗜酸粒细胞超微结构、生物学功能认识的深化,与嗜酸粒细胞相关疾病的报道也与日俱增,其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hypereosinophilicdermatoses)的报道,位居嗜酸粒细胞性疾病之首。对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以及治疗对策等领域的研究,均有长足进展。本文介绍了嗜酸粒细胞的来源、超微结构及受体,对嗜酸粒细胞的活化和脱颗粒、组织浸润进行简述,并就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皮肤病进行了说明。
  • 摘要:本文对丘疹性MF、肉芽肿性MF、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紫癫性MF/Sezary综合征、Sezary综合征等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病历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目的:对我国男男性接触者(MSM)受教育程度与艾滋病(AIDS)高危性行为(HRBs)关系进行研究,为不同受教育程度MSM制定有针对性的AIDS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通过对1109例MSM的匿名问卷调查,分析该人群受教育程度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rn 结果: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组的MSM异性爱男性性伴数,近一年在公共场所寻找陌生性伴的百分率,高于其它各组(P均<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组的MSM男男性交时曾用过和近1年用过安全套的百分率高于其它各组(P均<0.05)。rn 结论:不同受教育程度对HIV/AIDS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各有其特点。应相应地制定不同而且具体的HIV/AIDS干预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激活水平及抑制该信号通路对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rn 方法:选取临床和病理确诊为SCC的患者42例,取材前均未治疗过;取2例基底细胞癌皮损做为阳性对照,10例正常人皮肤做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及正常皮肤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Ptch-1和Gli-1的表达水平和分布;培养Tca鳞癌细胞,应用MTT和BrdU掺入的方法,检测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cyclopamine对Tca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rn 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鳞癌皮损中Ptch-1阳性为12例,阴性10例(X2=5.656,P=0.017<0.05),Gli-1阳性者13例,阴性9例(X2=6.732,P=0.009<0.01);原位杂交结果:鳞癌皮损中Ptch-1阳性12例,阴性8例(X2=6.787,P=0.009<0.01):Gli-1阳性者14例,阴性6例(X2-9.600,P=0.002<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tch-1和Gli-1阳性颗粒主要表达在鳞癌细胞胞浆中,胞核无明显着色,肿瘤内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着色。皮损是否呈阳性着色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2)MTT结果显示cyclopamine能有效抑制Tca鳞癌细胞的生长,以5~10lμmol/ml浓度时抑制作用较明显,细胞生长曲线可以发现随着cyclopamine作用于Tca细胞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有明显下降,cyclopamine对Tc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3)BrdU掺入试验结果:在培养的Tca细胞中未加任何药物时,BrdU掺入阳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77%;Tca细胞加入cyclopamine作用72h后BrdU掺入阳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26%,明显低于对照组77%(P<0.05);Tea细胞加入tomatidine作用72h后BrdU掺入阳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7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rn 结论:鳞癌皮损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处于激活状态,抑制该通路可能对皮肤鳞状细胞癌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rn 方法: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0个家系成员及一个散发病例的血样,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ADAR1基因的检测。其中2个家系在内含子区域检测到两个碱基替换后,我们又进一步提取了患者外周血RNA,行RT-PCR,直接测序后分析其异常剪接方式。rn 结果:我们在8个家系的患者和一个散发病例中检测到9个不同的ADAR1基因突变位点,包括4个错义突变(c.K1105N,c.G1047A,c.F1095L,c.G1067R)、2个移码突变(p.Q779fs-792x,p.P441fs-463x)、1个无义突变(c.R1096fs)。在其中两个家系患者的内含子区域检测到2个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c.2886-5T>C,c.3021-2G>A),RT-PCR结果揭示两个家系在剪接过程中都发生了外显子的遗漏。rn 结论:本研究发现的9个突变中8个为首次报道,另有两个家系未发现突变位点。另外,对一例临床可疑的患者,我们也进行了DAN测序,测序结果支持该病的诊断。这是首例由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病例。
  • 摘要: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不同给药方式配合局部冷冻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rn 方法:87例C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单纯液氮局部冷冻治疗;Ⅱ组局部冷冻治疗加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湖南九芝堂斯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斯奇康1ml/支);Ⅲ组局部冷冻治疗加肌注双倍剂量卡介菌多糖核酸。比较三组的临床复发率,分别为:70.00%(21/30),40.00%(12/30),22.22%(6/27)。rn 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不同给药方式配合局部冷冻治疗能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卡介菌多糖核酸不同给药方式组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 摘要:镰孢菌(Fusarium sp.)又称镰刀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镰孢菌是人类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皮肤感染较为罕见。本文介绍了一例镰刀菌引起的小儿面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其专科检查、真菌培养及鉴定进行了简述。该例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只表现于面部的局限性镰孢菌感染。镰孢菌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真菌药物,必要时配合外科清创术,治疗时间较长。
  • 摘要: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后容易复发,HPV在皮损基底及周围的残留及亚临床感染是尖锐湿疣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科自2005年用派特灵局部外用治疗尖锐湿疣32例,取得满意的结果,经验认为,对疣体较大者应该选择物理疗法加派特灵联合治疗的方法,而对于疣体较小而数量众多者疣体脱落后配制50倍的稀释液反复搽洗患处及周围,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总之,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Spitz痣又称良性幼年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肿瘤,病理改变呈恶性,而生物学过程呈良性为其突出特点,临床较少见,故术前确诊比较困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例,本例的痣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痣细胞又像许多光天性痣一样,主要位于真皮内,病变整体结构对称,基底部痣细胞有明显成熟现象,但痣细胞巢边界清楚,无辐射和延续性浸润,而恶性黑色素瘤(MM)的肿瘤细胞呈膨胀性生长,边界不清,有辐射或连续,在主体瘤组织边缘或周围常有卫星灶。本病根据痣细胞内所含黑色素的多少而决定临床皮损的色泽,正如该病例痣细胞内含有少量黑色素,使皮损部位成为淡红色应与MM鉴别。本病治疗首选局部切除,切除不彻底可复发。
  • 摘要: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又称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是一种真皮结缔组织变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但大多数与糖尿病有关,但也有少数病与糖尿病无关。本病较为少见,现对临床所见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报告,指出本病须与斑块状硬斑病、嗜酸性筋膜炎、斑块型结节病、三期梅毒树胶肿、胫前黏液性水肿、环状扁平苔藓等鉴别,组织病理可证实。
  • 摘要:2005年6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三联疗法(冷冻+中药外洗+抗病毒外用软膏)给与患者冷冻治疗,3-5天后应用自拟中药克疣汤水煎外洗,每日一剂,同时外用可由(泛昔洛韦)抗病毒外用软膏,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毛霉菌病(mucormycosis)又称接合菌病(zygomycosis),藻菌病(phycomy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首例毛霉菌病是德国人Kurchenmeister于1855年报道的肺癌患者合并毛霉菌感染。之后Paultauf于1885年报道了一例由伞状犁头霉引起的全身播散性毛霉菌病。纵观毛霉菌病的历史,从报道第一例到1955年Harris报道的一例存活病人,该病在诊断与治疗预后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近年来,旅游业的全球化以及人类聚居地的扩大,使得一些古老的真菌疾病感染率再次上升,毛霉菌病的发病率渐有升高之势,因此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本文现对近年来有关毛霉菌病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天疱疮是一种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具有针对棘细胞桥粒中粘附分子的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和粘膜,好发于30~60岁年龄组中。无性别差异,病程慢性。本文对天疱疮的病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诊断与治疗情况,指出长期小剂量的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 摘要:他克莫司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全身应用主要用于预防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以及治疗免疫性疾病。rn 与环孢素不同的是,由于它分子量相对较小,可以穿透表皮屏障,为避免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制成外用制剂治疗各种免疫性炎性皮病。本文主要就目前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情况作一综述。rn 他克莫司局部外用较环孢素有更好的透皮性,为避免其毒副作用,在本科目前趋向于发展外用制剂。本文就目前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情况作一介绍。
  • 摘要:中药外治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制剂除口服外,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各种治病方法。由于中药外治法具有验、简、便、廉,易学易用,便于推广,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其整理、继承与发展,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外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是中药外治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含鞣质外用中药的药理研究、外用抗炎中药的药理研究、中药外用光敏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中药外用治疗银屑病模拟动物模型的研究、中药外用抗病毒与细菌的研究等。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药局部外用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皮肤病中药外治疗法的内容极为丰富。为了突出实用性,本文就部分常用外治药物与制剂进行简单介绍。
  • 摘要:银屑病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炎症,与银屑病伴发,早期诊断及及时处理可以使本病得到理想控制。大部分病人银屑病早于关节炎,因此皮肤科医生在早期诊断、处理该病中起重要作用。皮肤科医生应时刻警惕银屑病患者可能合并的关节损害,有责任教育新发患者,为他们提供可靠信息及心理指导。
  • 摘要: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为急性广泛的皮疹,常伴有系统性脏器受损及血液学异常的严重的全身性药物反应。本文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介绍,并对其临床表现、预警症状、诊断标准进行了简述,指出其治疗方法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过滤分离等。
  • 摘要:麻风病常常定义为人类麻风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神经、皮肤和上呼吸道黏膜。目前尚无可靠的发现亚临床感染的方法。因此,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麻风病最显著的问题是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有的病人仅有一条神经受累或仅有一块不定期存在或自然消失的皮损,而有的病人则表现各种各样皮损,伴有多条神经干损害,甚至累及眼、咽和骨等内脏器官。本文介绍了麻风临床诊断的三大体征,指出过渡诊断会导致不必要的治疗,但最重要的是精神社会后果,因此,应对3个主要体征进行评价。现提出以活检为金标准,分析了临床麻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简述了组织病理检查在麻风病诊断中的作用。
  • 摘要:皮肤的光老化(skill photoaging)是指皮肤由于反复暴露于紫外线而引起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皱纹、皮肤松弛、粗糙、萎缩、斑点状色素沉着、雀斑、毛细血管扩张、紫癜以及癌变等。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症药疹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选择病情控制时间为疗效标准,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因素对病情控制时间的影响。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平均最高糖皮质激素用量、皮损面积、黏膜受累及内脏受累情况是影响病情控制时间的重要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疗效与性别、年龄、发病到正规治疗时间、皮损面积、黏膜受累及内脏受累情况相关。rn 结论: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时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年龄大、正规治疗时间晚、黏膜及脏器受累多、皮损面积大的患者必须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检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水平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探讨链球菌感染与点滴型银屑病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ASO水平;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LR2mRNA表达。rn 结果:银屑病组ASO阳性率和TLR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屑病患者ASO阳性者TLR2mRNA表达水平高于ASO阴性者(P<0.05)。rn 结论: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TLR2基因表达上调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 摘要:唑类抗真菌药物,尤其氟康唑是目前治疗念珠菌病的常用药,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以下简称白念)是念珠菌病最主要的致病菌。氟康唑对白念的作用靶酶是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14DM),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由白念ERG11基因编码,由528个氨基酸构成。唑类药物分子与14DM结合后,可以阻断羊毛固醇去甲基化过程,影响麦角固醇合成。ERG11基因突变,能够改变下游蛋白产物14DM空间构象,使靶酶对氟康唑分子亲和力降低导致耐药。已知的白念ERG11点突变中,仅T541C、A1090G、C1361T、G1537A、G1547A、T1559C等6处已被证实可以导致菌株耐氟康唑。rn 目的:实验分析白念临床株的氟康唑药物敏感性;筛查临床菌株的ERG11突变,探讨其与耐药的关系。rn 方法:(一)跟踪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分离菌株,经37℃血清培养芽管试验、25℃玉米土温琼脂小培养厚壁孢子形成试验、蔗糖同化试验及TTC还原试验,鉴定其中的白念(含都柏林念珠菌),经25S核糖体DNA(25S rDNA)转座内含子保守序列PCR-凝胶电泳,鉴定都柏林念珠菌并对白念进行种内分型。(二)运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两种方法,体外测定氟康唑对试验菌株的MIC,确定敏感株、剂量依赖敏感株和耐药株。(三)采用酵母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OMEGA),经破壁-裂解-洗涤-洗脱四步,提取试验菌株基因组DNA。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DNA溶液OD260和OD280,计算OD260/OD280比值,估计纯度,计算浓度。(四)设计合成三对引物分别扩增ERG11基因的第295-777bp(483bp)、第723-1204bp(482bp)、第1179-1667bp片段(489bp)等3个片段,并测序。rn 结果和讨论:共收集菌株80株,分离白念52株。白念对氟康唑敏感率为100%。经测序的5株白念敏感株ERG11基因出现19处突变,其中14处为同义突变,另外的T495A、A530C、G640A、A945C、G1609A分别可引起编码蛋白的下列氨基酸突变D116E、K128T、E165K、E266D、V488I。据以往报道,E266D、D116E、K128T均可在敏感株中出现,因而与耐药无关。V488I远离活性中心,推测其与耐药关系不密切。E165K迄今未见文献报道,E165为真菌和哺乳动物共有的保守氨基酸,因其在靶酶中的位置距离血红素和I螺旋均较近,曾有学者猜想E165Y突变可能与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有关,但并未经试验证实。在我们的试验中,敏感株02928同时出现E165K、E266D、V488I三个突变点,提示E165K和V488I不能导致菌株耐氟康唑。rn 结论:白念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性较高;白念氟康唑敏感株可以出现新突变G640A(E165K);E165位点的突变和V488I可能不引起耐药。
  • 摘要: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5月,笔者用中星光治疗仪(ZX-Ⅳ型)结合中药外洗治疗尖锐湿疣10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指出ZX-Ⅳ型治疗仪,仅能将肉眼可见的疣组织去除,但对亚临床感染或携带病毒的组织则无法去除,而结合用中药外洗4周,有一定的效果,一次治愈率达24.5%。对这种顽固、易复发的尖锐湿疣1-3次治疗患者总治愈率为97.2%,疗效是满意的。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配合火把花根片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rn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配合火把花根片治疗;对照组应用火把花根片治疗。于用药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rn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65.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配合火把花根片治疗掌跖脓疱病起效快,副作用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telangiectasiamacularis eruptiva persians,TMEP)和色素性荨麻疹均是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亚型,临床少见。本文对一例同时表现有TMEP和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报告,指出本病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与类癌综合征、丘疹性荨麻疹、药疹、咖啡斑、黄瘤进行鉴别。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Monahan等用总剂量为4000cGys的电子束照射治疗一例对标准治疗效果不理想的TMEP,结果病人的皮损和瘙痒完全缓解,持续随访观察一年,效果满意。这种电子束照射的理论基础是可以减少肥大细胞的浸润和皮肤瘙痒,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报告1例瘀斑性丹毒。患者男,70岁。右上肢疼痛半月,出现肿胀、瘀斑6天。皮肤科检查见右上肢及手背凹陷性水肿,布淡红色及紫黑色瘀斑,大部分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皮温高,触之僵硬,触痛明显。右侧胸部可见散在分布的瘀斑,境界清楚。经用抗生素等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 摘要:报道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9岁,四肢及躯干出现皮下结节、肿块1年,左小腿处肿块破溃2月余,且近2月低热、乏力、纳差、贫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层内弥漫性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局灶性脂肪坏死及噬红细胞现象,免疫组化显示:CD3+、CD20-、CD30-、CD43+、CD56+。
  • 摘要: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妊娠妇女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在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盆腔血供丰富等因素使其容易感染HPV发生尖锐湿疣,且在发生尖锐湿疣后病情发展迅速。近年来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有增长之势,严重的影响了孕妇的身心健康,且不利于下一代的繁育。引起广泛重视,已成为性病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现报告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2006年1~7月,诊治的妊娠合并尖锐湿疣21例病历资料。
  • 摘要:腋臭俗称“狐臭”,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与遗传有关。因患者腋部的大汗腺排泄的汗液经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后可产生出特殊的难闻气味,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医院求治腋臭的患者也日渐增多。腋臭的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仍以手术治疗疗效最为彻底。笔者采用腋窝皱襞微小横切口治疗腋臭79例,腋窝皱襞微小横切口皮下修剪及搔刮术疗效彻底,切口隐蔽,效果良好。
  • 摘要:刺胞皮炎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但今年青岛沿海地区海蛰猛增,此类病人随之增多。本院门诊采用中药冷敷剂加三黄凝胶剂治疗32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本方选用苦参、黄苓为君,清热燥湿解毒:黄柏、大黄为臣,辅助君药加强疗效。用中药冷敷剂,配合三黄凝胶剂治疗刺胞皮炎,能尽快缓解症状,缩短了疗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着色真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由不同种着色真菌侵犯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主要侵犯皮肤,偶见脑和其他脏器感染。本文介绍了一例着色真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指出诊断该病主要应在分泌物中或组织病理检查中找到厚壁孢子,治疗方法则主要有物理疗法、手术切除、热疗及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有文献报道用蜡疗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 摘要:目的:评估Q开关Nd:YAG激光非损伤嫩肤后真皮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rn 方法:实验采用532-nm,1064-nm的Q开关Nd:YAG激光。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一组对照组,3组实验组。532-nm、1064-nm以及这两种波长联合的激光各照射5次,间隔7天。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小鼠真皮中Ⅰ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HE染色测定真皮胶原纤维的厚度,简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1、胶原纤维的厚度及Ⅰ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高(P<0.01)。2、532-nm组的胶原纤维的厚度及Ⅰ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均比1064-nm组高(P<0.01);两种波长联合的胶原纤维的厚度及Ⅰ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均比532-nm组和1064-nm组高(P<0.01)。rn 结论:532-nm,1064-nm以及这两种波长的Nd:YAG激光联合是有效的嫩肤方法,532-nm要优于1064-nm,两种波长联合要优于单独应用一种波长的。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表皮过度增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的确切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在不同染色体上确定了多个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PSORS1-PSORS9)。全球多个研究小组均对染色体6p21.3区的MHC内的一个位点,即psoriasissusceptibility 1(PSORS1)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精确定位,认为此位点是银屑病最主要的易感基因。HLA系统是人类MHC的一部分,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区,是一个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组成的复合遗传系统,具有高度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最密切。HLA-B17于1927年被首先发现与银屑病明显相关,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同的HLA抗原与银屑病相关的报道甚多。本文就不同类型银屑病与HLA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中SOD、MDA的变化及其与荨麻疹的相关性。 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方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正常健康人SOD活性和MDA含量。rn 结果:急性患者SOD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患者(P<0.01),且慢性期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患者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患者(P<0.001 P<0.01),慢性患者其含量又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氧化失衡存在于荨麻疹发病中,SOD、MDA可能在荨麻疹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派瑞松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rn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外用派瑞松霜(简称A组),一组外用去炎舒松尿素霜(简称B组),用药2周后比较疗效。rn 结果:A组有效率86.67%,B组有效率63.34%,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为4.3556,P<0.05)。rn 结论:派瑞松疗效高,起效快,安全可靠,特别适合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急性湿疹。
  • 摘要:笔者应用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念珠菌性龟头炎等浅部真菌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现对病例资料、给药方法、临床症状与体征、疗效判定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目的:比较阿昔洛韦联合重组人白介素-2(IL-2)与单用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rn 方法: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各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的复发率。rn 结果:3个月后的复发控制率差异不明显(x2=0.94,P>0.05):6个月、12个月后复发控制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6,P<0.05;x2=12.44,P<0.01)。rn 结论:阿昔洛韦联合IL-2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可能是与增高血清IL-2水平有关。
  • 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皮肤损害出现后疼痛持续超过6-8周。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性烧灼痛或持续性深在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痛或阵发性烧灼痛,异常性疼痛以及痛觉增敏。PHN导致患者长时间的遭受活动、睡眠紊乱,回避社交和抑郁。这种疼痛状况可能严重到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PHN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了其病理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出由VZV诱发的PHN,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其治疗和预防有赖于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是从事临床疼痛治疗所面临的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虽然现已对PH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有些假说的可靠性还存在一定争议,部分还处于推测阶段。总之,PH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 摘要:本文对带状疱疹临床等多个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检测鲍温病(BD)皮损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探讨HPV在BD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病例组为20例BD患者,标本为保存的皮损蜡块,其中外阴2例,手部1例,其他部位17例。对照组为正常皮肤标本33例,其中外阴5例,手部2例,其他部位26例。用型特异性原位杂交(ISH)检测标本组织切片中的HPV,检测的类型为HPV6、11、16、18、31、33。变性杂交条件为95℃变性5min,37℃杂交20小时。阳性图片表现为感染的细胞核处紫蓝色团块状着色。rn 结果:20例BD患者共有1例呈HPV DNA阳性,为HPV6型,系外阴部位皮损,手部、其他部位皮损组织均为阴性。28例对照组标本全部为阴性。rn 结论:HPV16等6种黏膜型HPV可能并不参与生殖器外BD(EBD)的发病机制。
  •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疱疹急性期P物质、K+、Na+、Cl-、Ca2+含量变化,以及神经痛的VAS和McGill评分,精神抑郁状态;探讨P物质水平变化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以及P物质水平变化和疼痛程度与后遗神经痛发生的相关性。rn 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1)P物质参与带状疱疹急性期和后遗神经痛的致痛中,且与疼痛的程度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相关性。因此推测P物质的检测可望作为疼痛的客观指标,且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VAS法简单可靠,可以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疼痛进行可观评测,可作为预侧后遗神经痛的指标之一。(3)带状疱疹急性期发生严重的皮疹和疼痛、疱疹出现前有前驱性疼痛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的危险因素,且带状疱疹神经痛者常合并的精神障碍是焦虑和抑郁情绪。提示在进行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疼痛和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时,加用抗抑郁药物有可能明显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困难。本研究采用新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盐酸左西替利嗪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观察其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雷尼替丁150mg,每天2次;对照组应用赛庚啶、苯海拉明等H1受体拮抗剂。连续服药4周为一疗程,每周随诊1次,4周后判定疗效。rn 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是新一代抗组胺药物,对H1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可抑制组胺的激活效应,对在过敏反应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粒细胞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从而对过敏反应的早期和后期都有阻断作用,能明显减轻风团、红斑、水肿和痉痒等慢性尊麻疹的症状。雷尼替丁是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能可逆性、竞争性的与组胺H2受体结合,具有长效和速效的特点。本文应用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盐酸左西替利嗪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尊麻疹,同时竞争皮肤血管壁上的H1、H2受体,有效改善慢性尊麻疹的临床症状,痊愈率为70%,总有效率83.3%。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容易漏诊、误诊。最近本院遇到1例以头痛、发热为主要表现、临床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简述,指出该病人化验RPR(+),TPPA(+),虽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但脑脊液检查蛋白升高,无白细胞可能与已经应用抗生素有关系,故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成立。目前神经梅毒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最好能做脑脊液的VDRL试验。该病人拒绝再次腰穿,遗憾未做脑脊液的相关检查。虽然否认有不洁性交史,但既往经常“洗桑拿浴”,分析传染途径可能与此有关。同时,也提醒临床医师问病史、查体应仔细,并提高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认识,以免漏诊、误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