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
第八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

第八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洛阳
  • 出版时间: 2008-06-13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槟榔水煎液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胃窦及回肠M2、M3受体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槟榔的促胃肠动力机制.rn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阿托品液法复制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模型,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槟榔煎液对胃窦、回肠M2、M3RmRNA表达的影响.rn 结果:阿托品模型组大鼠的小肠推进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的胃窦及回肠M2、M3 R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三个浓度的槟榔煎液组的两个受体表达量均有一定的增加,其中低、中浓度组的以增加M3RmRNA.的表达量为主.对M2R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不大,而高浓度组的对M2R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强于M3R的.rn 结论:槟榔的促胃肠动力作用主要与增加胃肠组织中的胆碱能受体-M3的表达量有关.
  •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肠化生CDX2的表达及H.pylori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肠化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rn 材料和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正常胃粘膜、184例肠化生和36例胃癌组织CDX2表达:利用HID-ABpH2.5-PAS将184例肠化生分为Ⅰ型81例.Ⅱ型62例和Ⅲ型41例;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yloriIg G,将184例肠化生分为H.pylori阳性组79例,H.pylori阴性105例.rn 结果:正常胃粘膜CDX2阴性表达,胃癌组织CDX2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低于肠化生粘膜(P<0.01);Ⅰ型、Ⅱ型肠化生CDX2表达高于胃癌和Ⅲ型肠化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ylori阳性组CDX2表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表达特点上看,在唾液酸粘蛋白着色的Ⅰ型肠化生中CDX2着色清楚,在硫酸粘蛋白着色的Ⅲ型肠化生中CDX2不着色.rn 结论:CDX2可作为判定肠化生分化程度和判定病变胃粘膜上皮恶变的指标.
  • 摘要: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症是消化内科治疗的难点,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肝功能差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内镜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其临床疗效仍有不满意的方面,因为套扎虽能解决食管静脉曲张,但门脉高压没有降低,以后仍有复发的可能。为此,本研究采用EVL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化疗后纳差患者在进食不足情况下补充服用"百普素"对体质改善的情况.rn 方法:选择47名化疗后纳差,伴因进食减少,又因各种原因不接受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按是否愿意服用"百普素"治疗分成治疗组31人,对照组16人.治疗组将每天平均进食量换算成热卡,按每日1800大卡的热量,将每日不足的热量用"百普素"补齐,(调制成稀糊状,每日分成6~8次服用.)治疗时间一周.对照组为每日自然进食.二组均不加用其它辅助治疗,随访观察一个月,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获益疗效.rn 结果:体能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体重变化:二组无显著差别;临床症状的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化疗后可根据患者每日进食情况适当补充一定量的"百普素"治疗,对于改善化疗后因纳差造成的进食不足,尽快恢复体质,缩短病程,保证进一步治疗如期进行,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而且副作用低.患者易接受.
  • 摘要: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是一群主要由胃肠道黏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在黏膜修复和重建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结构功能、遗传学改变等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20余年来的研究热点.TFF在肠型胃癌中表达降低甚至缺失,在弥漫型胃癌中却高表达.TFF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涉及肿瘤抑制、促进肿瘤侵袭浸润以及促癌又抑癌双重机制.通过对TFF在胃癌中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在胃癌防治方面开辟新途径.
  • 摘要:50年代,日本首先胃双重气对比间接摄影的方法,进行胃癌的普查,取得了一定成绩,耗资大近年受检人群也日趋减少.本研究以PGⅠ,Ⅱ, Ⅰ/Ⅱ比值做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再胃镜活检的二步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稳定筛查胃癌的例数较原方法检出率皆较高,对早期癌的检出率达90%,PG Ⅰ/Ⅱ值更有意义.
  • 摘要: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增100万的病例中,亚洲占3/4,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有资料表明我国2-3分钟就有一位患者死于胃癌,居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胃癌的5年生存率与其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浸润至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9%和96%.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部分医疗中心早期胃癌的手术率已达15-20%,但与日本等国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在2003-2005年的统计中,日本早期胃癌检诊学会所属的医疗机构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占胃癌总数的70%,约50%的患者接受了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或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因此,本文就胃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 胃镜、病理检查,以期提高对Barrett食管(BE)的认识.rn 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内镜及病理检查BE202例.rn 结果:BE占胃镜人数的4.4%,SSBE占BE83.2%,发现5例异型增生,其中3例异型增生都发生在伴有肠上皮化生黏膜上.rn 结论:BE的确诊要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为提高检出率必须采用四象活检法.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rn 方法:对57例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n 结果:57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 41例,CAG合并浅表性胃炎(CSG)16例;病理诊断CAG 28例,CAG合并CSG 10例,CSG 19例.CAG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CAG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41.32%-65.78%)均不高.胃镜下某些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特异性较高,如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为73.67%,若胃粘膜皱襞变薄,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和血管透见,粘膜粗糙不平和颗粒样改变等3种胃镜下表现并存时则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高达100%.rn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 摘要: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及时找到病因,是正确治疗的前提。近2年,笔者遇到3例以贫血为突出表现高龄胃癌患者,现就上述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讨论如下:(1)面对高龄贫血患者,应充分重视存在的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体征,首先排除胃肠肿瘤性病变。(2)在没有绝对禁忌症的前提下,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高龄患者也可以进行胃镜检查,进行检查的同时要做好监护及应急准备。(3)X线钡餐检查是一种风险低、易于操作的检查手段,有报道对胃癌检查符合率达到99 %,其诊断为恶性肿瘤或怀疑为恶性肿瘤的符合率达96%,作为消化道非侵人性检查,是较好的方法。在进行该项检查时,检查医师应注意钡剂质量、充盈程度、重点观察部位,必要时可采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低张造影等方法进行检查.防止误漏诊。
  • 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年龄、症状与食管破损程度的关系.rn 方法:总结198例中青年患者与104例老年患者的症状评分及胃镜下粘膜损伤程度分级.rn 结果:老年组胃镜下严重食管炎较中青年组多.但临床上烧心症状不明显.rn 结论:反流性食管炎随年龄的增加食管破损加重,但临床上烧心症状不一定明显,故应重视咽部不适等其他边缘症状.
  • 摘要:目的:对1200例上消化道息肉种类、病理及治疗进行分析,使患者对息肉予以重视、及时接受治疗,减少消化道肿瘤的发生.rn 方法:对近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0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效果良好,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定期随访.rn 结论:上消化道息肉内窥下治疗可有效根治息肉、防止息肉癌变.是一种好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rn 方法:凡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无论病史长短均进行胃镜检查.在1999年到2004年间共查出73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总结分析.rn 结果: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5%(73/487),明显高于国内报道的7%.其中小于40岁者5例,40-60岁者39例,大于60岁者29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胃窦及贲门部位病变最多.rn 结论:只要有上消化道症状者,即使年龄小于40岁也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对孤立性的黏膜粗糙,黏膜糜烂,黏膜剥脱,应常规取活检.对贲门与胃底相连的病变应高度怀疑胃癌.
  • 摘要:超声内镜(EUS)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人体腔后,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形态,还可通过活检孔对靶组织进行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取管壁层次的组织学声像特征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本文介绍了正常上消化道的超声内镜表现,分析了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疾病的现状.
  • 摘要:胃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和较低经济收入群体,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1.5-2.5:1),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最近的资料报道,近端胃癌有一定比例地增加,这是胃癌发病部位的一个显著变化.贲门癌发病率上升,主要发生在相对胃癌低的国家.与胃体部胃癌相比,近端胃癌发生于较高的社会阶层,幽门螺杆菌起的作用不大.由于组织学非整倍体常见,S期比例高,早期易发生血行播散,由此可见近端胃癌较远端胃癌预后差.为提高生存率而普遍采用以外科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由于化疗药物治疗胃癌有中度敏感性,因此化疗成为治疗胃癌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论述了胃癌化疗的方法,介绍了胃痛全身新药化学治疗最新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经内镜置入鼻胃管后行纤维蛋白胶粘堵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方法及护理经验.rn 方法:对15例患者均使用内镜下置入鼻胃管后行纤维蛋白胶粘堵术.rn 结果:14例经内镜下置入鼻胃管后行纤维蛋白胶粘堵术均已封闭,1例行两次封闭成功.rn 结论:此方法疗效确切,其费用低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未发现不良反应,同时应做好有效的护理,不失为内镜下治疗食管瘘的理想方法.
  • 摘要: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进步,其病死率逐步下降.经肠营养治疗和给中药清胰汤治疗是SAP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肠内营养(EN)能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降低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机会,适时实施EN对SAP治疗和康复有重要作用.某科对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在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经内镜置入十二指肠降部早期行空肠内给药和营养,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选择2例典型病例进行报告.
  • 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过多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内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属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约占慢性胃炎的22.6%,以中青年较多见.临床发现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由于幽门部切除,易发生十二指肠液反流.此外,幽门管、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愈合所致的幽门关闭不全、胃动力障碍引起幽门松弛、长期便秘等均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予促胃肠动力药及胃粘膜保护剂,疗效欠满意.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柴胡温胆汤加减治疗该取得显著疗效,现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热极技术联用抑酸剂治疗Barrett's食管的疗效.rn 方法:2006年8月-2007年8月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arrett's食管患者100例,其中95例患者在内镜下采用热极治疗术,术后口服抑酸剂巩固治疗,rn 结果:95例患者经过1次热极治疗Barrett's食管完全消除,术后38例(40%)出现胸骨后隐痛;54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3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0.rn 结论:热极联用抑酸剂治疗Barrett's食管安全有效、短期疗效好.
  • 摘要:上消化道异物并不罕见,内镜取出成功率在95%以上.食道异物多表现为吞咽时疼痛,但若不认真询问病史,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某科于2007年12月成功从1名3岁儿童食道内取出1枚一圆硬币,现对其进行分析.
  • 摘要:某科于2008年2月收治1例外阴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后巨大溃疡,经阴股沟皮瓣修复治愈溃疡,本文就治疗体会进行报告并讨论如下:根据活组织病理检查,外阴鳞状细胞瘤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的观点不主张单纯放射治疗,可能与外阴组织对射线耐受性差,照射后易形成局部溃疡且溃疡难以愈合有关。目前,对外阴鳞状细胞痛的治疗,早期基本采用单一手术治疗,中晚期则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的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粘膜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215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胃粘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粘膜微血管改变将放大内镜下粘膜像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95%(19/20)健康志愿者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80.53%(91/113)HP相关性胃炎符合Ⅰ型微血管改变;92.86%(13/14)的早期胃癌患者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应用X2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早期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X2=27.32,P<0.05)及HP相关性胃炎组比较(X2=50.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80.0%的粘膜癌符合Ⅲ型改变,75%的粘膜下癌符合Ⅳ型改变,粘膜癌组与粘膜下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0,P<0.05).rn 结论:微血管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及病理变化.rn 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采用穴位埋线(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治疗;对照组51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为3月.分析比较2组治疗效果.rn 结果:治疗组对CAG患者的胃镜征象、胃黏膜多种病变均有显著的疗效,对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皆有改善和控制作用.rn 结论:穴位埋线法能有效地防治胃黏膜病变,阻断其向癌发展,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气虚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胃癌术后伴有气虚的病人124例,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组(治疗组)60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64例,两组均采用L-OHP/LF方案,完成二个周期后进行对比评价.rn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3.3%;对照组有效率为43.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气虚证侯改善方面、临床受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差异(P>0.05).rn 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气虚型进展期胃癌有较好的临床受益疗效,能有效缓解气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等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使用奥美拉唑、果胶铋及普奈洛尔与二者联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的影响.rn 方法:将7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果胶铋,疗程为8周;治疗组用奥美拉唑、果胶铋加普奈洛尔联用8周后,普奈洛尔继续服用三个月.rn 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有效率分别为57.2%、85.7%.相互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72小时止血率(P<0.05)及随访3个月再出血发生率(P<0.05)等均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普奈洛尔与奥美拉唑、果胶铋联合应用在促进门脉高压对胃粘膜损伤的修复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快速有效止血,防止再出血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且普奈洛尔副作用少,经济实用,适宜长期服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初探糖尿病继发性胃肠病的发病情况、机理、诊断和治疗;rn 方法:对经1~8年诊治随访的1739例糖尿病人中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病例,就其中符合诊断依椐的80例的临床资料,从诊断依椐、发病机理、治疗等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诊断依椐:糖尿病继发性胃轻瘫:1,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达标;2,上腹饱胀、隐痛不适、纳减、或有恶心呕吐,反复半年以上;3,体查或可见上腹饱满,轻压痛,部份可见胃型,振水音;4,胃镜: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胃蠕动减少或禁食潴留;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胃动力障碍.糖尿病继发性肠病:1,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达标;2,长期便秘,疗效欠佳,持续半年以上,或反复慢性腹泻持续半年以上,有的可伴大便失禁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3,纤维结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4,大便培养无确切致病菌生长;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慢性肠病者.rn 发病机理:1,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和胃肠内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动力减弱、消失.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胃壁的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导致胃动力障碍.高血糖抑制胃蠕动,近端胃与远端胃蠕动不协调,幽门阻力增高,活动减弱,排空延缓;2,胃电节律紊乱:胃电活动、神经和激素信号通过胃壁肌丛网络区产生胃电节律,病理情况下出现快慢不均的节律紊乱,结果使胃肌收缩无力、蠕动减弱或消失;3,胃肠道激素变化:胃动素、胃泌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紊和胆囊收缩素等均可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其变化与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动力障碍及血糖变化、代谢紊乱有关;4,糖尿病合并微小血管病变导致消化道平滑肌变性,引致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糖尿病继发胃肠道病疾的治疗,其关键是首先必须尽早尽快地控制和稳定血糖,坚持系统规则的治疗,酌情辅以相应的对因对症治疗.rn 结论:糖尿病继发性胃肠病在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者中发生率颇高.其机理主要为长期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导致内脏自主神经受损及合并微小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诊断依椐应考虑原发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排除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其他疾病.治疗应以坚持糖尿病规则治疗,有效控制高血糖为基础,辅以相应对因对症疗法.
  • 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它以累及消化道各层的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它通常累及胃和小肠,较少累及结肠,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以腹痛发病,临床症状取决于细胞侵润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可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将其分级.患者的症状取决于其对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几种细胞因子的免疫反应.由于缺少对病因学和触发因子的认识.治疗上主要应用皮质激素.其他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也曾实验性的应用,但是效果尚不是很肯定.本综述主要讲述该病迄今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的问题。
  • 摘要:古人在发现中药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就发现了它还伴有毒性和副作用.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着的千年共识.但与西药化学合成药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中药的"毒"和"毒药"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是中药的偏性,狭义的"毒"指中药的毒副作用.广义的"毒药"指所有中药,狭义的"毒药"则是指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治疗作用峻猛强烈,易引起中毒而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胃病治疗中运用中药"毒"性的原则是:寒者温毒散其寒,热者寒毒清其热,实者峻毒攻其实,虚者微毒补其虚.
  • 摘要:胃癌很少从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直接发生,通常需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过程,对于癌前病变的及早识别和治疗,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WHO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一书,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新的规定,首次将上皮内瘤变(IN)的定义引入到消化系统肿瘤中,以解决癌前病变的一些术语如异型增生(dysplasia)、不典型(atypia)、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等在使用上的混淆.现就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与胃癌的关系研究作一简要介绍和评述.
  • 摘要:目的:研究内镜超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215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胃粘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行放大胃镜及超声内镜或超声微探头观察,经病理证实检出早期胃癌14例,应用超声内镜或超声微探头观察,明确病变的浸润层次后.结合病史选择适合的患者行EMR治疗.比较内镜超声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切除标本基底有无肿瘤累及.rn 结果:应用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或超声微探头观察,诊断早期胃癌14例.早期胃癌检出率为6.5%(14/215).其中粘膜癌(m癌)10例,粘膜下癌(sm癌)4例.粘膜癌表现为胃壁第1、2层增厚,欠规则,第3层连续性好.粘膜下癌表现为第3层狭窄及不规则,但无中断.其中13例患者行EMR治疗,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后无1例出现出血和穿孔,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EUS结果经与切除标本病理结果作比较,EUS判断ECG侵犯深度的准确率为78.6%(11/14),误判的3例K中2例为粘膜下癌被判为粘膜癌,1例为肌层癌被判为粘膜下癌.rn 结论:放大内镜加超声内镜能显著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内镜超声可以明确早期胃癌的大小、内部回声性质、边界、有无肌层浸润和周围血管浸润.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疗效确切.
  • 摘要:虽然目前尚未对微创外科应包括的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应包括:内镜技术、腔镜技术、导管介入技术、物理微创技术和化学微创技术,并且各种不同类型技术可进一步细分,如腹腔镜技术包括:充气腹腔镜技术、免气腹腹腔镜技术、手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腹腔手术等;治疗性十二指肠镜技术包括:鼻胆管引流术(ENBD)、气囊扩张术、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内支架放置术等.对窥镜应分为内镜和腔镜有助于学术交流,现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将微创外科等同于腔镜外科的错误观念在学术上仍不时出现.本文基于以上观点,就目前普通外科范围内微创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作一介绍.
  • 摘要:汤一新主任中医师将中医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基本认识概括为:癌之初,性本善;治疗思路上倡导"见瘤不治瘤",重在辨证论治.认为只有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完整、准确地运用中医理论,克服当前片面热衷于特效方药的发现和筛选、在中西医学理论之间不自觉地替换概念导致药物杂投的错误倾向.严密审症,仔细辨证、以证立法、以法遣药,才能在消化系统肿瘤防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rn 中医认定消化系统肿瘤不是凭空发生发展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唯有机体内环境失调、免疫机能下降和持续受到恶性刺激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细胞的恶变,而细胞一旦恶变,呈几何速度的蔓延增殖,远远甩下了正常细胞的繁衍速度,得以迅速形成肿瘤.所以,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首先取决于整体.即是说.癌细胞不是生性为非作歹,而是"水土使然"的结果.此结果具有"欺弱怕强"的特性,"综合治理"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发生和扩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科学规范综合整治,就成为防治消化系统肿瘤(包括手术后调理)的重要手段."癌之初,性本善",即使堕落为机体内的"坏人",肿瘤也会在失去适宜环境的条件下无法兴风作浪而被迫"安分守己",弃恶从善.
  • 摘要:慢性胃炎临床上十分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易感体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有关。除一般的心理调节和饮食治疗外,慢性胃炎目前尚缺乏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西药,而中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减少复发、阻断其恶变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 摘要:对30例患者95枚息肉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治疗一周后复查.结果:30例病人经1-2次治疗疣状胃炎均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APC治疗疣状胃炎安全、方便、快捷、有效.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消化内科医生胃肠科门诊的粗浅经验探讨.门诊中病人常诉"胃病",其实包括食管、贲门、胃、十二指肠及肝、胆、胰等疾病.有的医生把治"胃病"看得很简单,说哪个医生都会开胃药.在上消化道的器质性及功能性疾病中有的有时很难用器械或仪器确诊,也不是做个胃镜检查就解决问题。要坐好门诊,处理好病人,要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中华消化杂志》是良师益友),门诊医生要认真负责地把好三关:详细询问病史;做好必要的体检及有关的检查;合理选用有效药物;力求得到较好的疗效,使患者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按接诊日期单、双日将病员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中西医结合组)50例,乙组(西医组)47例,乙组采用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改善微循环,抑制胰腺分泌,药物有抑肽酶、善得定.甲组除上述西医治疗外,采用空肠营养,早期加清胰汤保留灌肠,一天两次,5-7天后改为十二指肠降部注入和腹部(左侧胰腺部位)外敷大黄红花调蛋清.rn 结果:经治疗观察后统计,2周内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3周差异有显著意义.第3周治疗结束,甲组优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X2=6.712,P=0.010).rn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乙组,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 摘要: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由胃黏膜组织分泌有部分进入血液中,PG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当胃部有病理变化时,如胃炎、疾病均会影响PG进入血液,由HP感染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所以该指标与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胃出血、胃癌等等有关,它们作为胃病的体外检测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之一,一些胃癌高发区胃癌高发率为1%,各种胃病患病率达82%,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早期发现胃部疾病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本文就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筛查方法进行论述.
  • 摘要: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此疾病病情凶险,病情变化较快,病死率高,急诊床旁胃镜是出血12-48小时内在床旁进行胃镜检查及治疗,可快速判断出血原因,且能行内镜下治疗,为抢救争取宝贵时机.本文浅谈了急诊床旁胃镜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运用.
  • 摘要:进展期胃癌(特别是浆膜浸润阳性的病例),是腹膜播种及转移复发的最高形式.癌腹膜播种频度很高,胃癌向腹膜播散及复发是来自于原发病灶的腹腔游离癌细胞.因此,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精确地检验出腹腔内的游离癌细胞,就可以预测腹膜播种的情况.本文就癌症腹膜转移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行探讨.
  • 摘要: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或上腹痛、腹胀、早饱、暖气、恶心、呕吐等.本研究采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慢性胃炎,观察临床症状及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种类型.CERD为常见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成为近年来全球性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现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摘要: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布了三次关于幽门螺杆菌(H.pylori)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第一次是1999年4月海南三亚会议提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意见》——海南共识,该共识于2000年发表;第二次是2003年10月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的《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桐城共识,于2004年发表.4年多来,我国对H.pylori处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第三次是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ylori学组于2007年8月10-12日于江西庐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H.pylori共识会议,来自全国的60多名专家对H.pylori感染的若干问题达成了新的共识,提出了《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庐山共识.本文介绍了H.pylori感染根除治疗适应证,简述了H.pylori感染的诊断方法,并就H.pylori根除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 摘要: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全世界胃癌发病人数每年达60万,其中35%在中国.胃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然而,目前仍然有不少胃镜医技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早期胃癌(EGC)缺乏警惕性,对于胃镜下所见胃粘膜病变未按照常规取活检,对于胃镜报告的癌前病变熟视无睹.在他们的脑海里,对于EGC非常淡漠,甚至缺乏认识,还由于其他多种原因,致使许多EGC患者漏诊、误诊,发展为晚期胃癌.因此,必须借助全国胃病大会的机会,反复宣传、反复学习、反复强调对EGC的诊断,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医疗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有关文献,就EGC的定义、范围大小、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晚期胃癌所需要的时间、防止其误诊、漏诊的重要性、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防止误诊漏诊的对策作一讨论,其目的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酸性洗涤剂洁厕精对消化道粘膜的损害及治疗方法.rn 方法:采用动物实验研究洁厕精对大白兔的急性毒性,采用患者研究洁厕精对消化道粘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并探讨其治疗方法.rn 结果:经口腔灌注洁厕精15ml,大白兔均于2h内死于胃穿孔;患者误服洁厕精50ml,经相关治疗7d,胃镜检查提示腐蚀性胃体溃疡,治疗14d,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窦部缩窄炎症,治疗51d,胃镜检查提示胃体胃窦溃疡疤痕形成.rn 结论:酸性洗涤剂主要损害胃粘膜,急性期易致胃穿孔,亚急性期引起胃溃疡形成,慢性期引起瘢痕形成;治疗上,以口服纯牛奶、抑酸、止血为主;亚急性和瘢痕形成期均可以进行胃镜和上消化钡餐检查.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胃大部切除术的效果,对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部疾病的病例206例及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进行临床分析.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部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4例,女72例,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取仰卧位上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切除胃的远侧端2/3~3/4,行Billrtoth Ⅰ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术61例,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145例.全部病人经0.5~5年随访观察,平均随访时间3.1年.rn 结果:206例病人经胃大部切除术后,其中有28人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分布如下:倾倒综合症5例;十二指肠残端破裂4例;溃疡复发、胃排空障碍、术后梗阻、营养缺乏各3例;术后出血、残胃癌各2例;碱性返流性胃炎、腹泻、吻合口瘘各1例.206例病人经Visk分级标准进行术效果评定,其中Ⅰ级80例,Ⅱ级102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rn 结论: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有;急性胃穿孔、重度急性大出血、疤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恶性变可能、顽固性复发性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有重度肠上皮化生或3度非典型增生、特殊溃疡病、胰腺性溃疡病等.在施行胃大部切除术时,手术人员一方面必须非常熟悉胃十二指肠及其临近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进行手术,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操作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这样才可能尽量避免术中邻近脏器的损伤和线结被剪断,术后缝线脱落,以及减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对于胃大部切除术胃切除的范围,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及吻合口的大小等则过多依赖于手术人员的临床经验.手术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出并发症,应冷静并迅速地作出处理,必要时再次手术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40例未手术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成两组,万汶组20例,林格液组20例.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静脉营养支持、制酸、生长抑素及抗生素应用,其中万汶组每日15ml/kg静脉滴注,疗程5 d;林格液组每日20ml/kg静脉滴注,疗程5 d.观察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肾功能以及肺部并发症.rn 结果:万汶组治疗有效率高,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优于林格液组.万汶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林格液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在复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万汶能快速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可能更有利于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故可首先考虑用于SAP患者的液体复苏.
  • 摘要:目的:探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幽门螺杆菌诱导人胃上皮MKN45细胞COX-2表达中的作用.rn 方法:Hp标准株NCTC11637与人胃上皮MKN45细胞共同孵育,Real time-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COX-2 mB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Hp感染24h后COX-2蛋白的表达;用p38MAPK特异性的抑制剂SB203580与MKN45细胞作用2h,Hp与MKN45细胞共同孵育24h,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OX-2 mBNA和蛋白的表达;Hp与MKN45细胞共同孵育后,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p-P38MAPK蛋白的表达.rn 结果:Hp感染人胃上皮MKN45细胞后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Hp作用细胞12h,24h,36h,48h后COX-2 mBNA的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值的1.32倍、2.20倍、4.49倍、3.50倍和3.29倍,除2h时间点外,其他各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p作用细胞24hCOX-2 mRNA表达量最高,经Hp作用24h后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后,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与Hp作用24h组比较,P<0.01;Hp作用后MKN45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在20min时被激活,60min达峰值。rn 结论:Hp能诱导MKN45细胞COX-2的表达,激活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COX-2表达的机制之一.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萎缩性胃炎病名,它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的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痞满疼痛多见,或痞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所以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近年来随着内窥镜的广泛普及和病理检查的开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也不断提高.2002年-2006年笔者应用胃灵散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现对其治疗观察进行报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