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全国第十三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09-09-21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三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改进稻米品质,并生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稻米,增加农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稻作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近年来,在农业部结构调整、辽宁省科技攻关、辽宁省农业重点推广、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下,进行了本项研究。
  • 摘要:通过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进行一季晚稻连片示范种植,产量高达807公斤厂/亩,可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一晚种植,5月下旬播种,全生育期130-140天。该品种分蘖力强、抗逆性好。同时,还介绍了该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 摘要:在一定的群体下,绿叶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LAT)及其干物质积累,在孕穗期达到高峰值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 摘要:根据试验和调查研究的结果,基本明确了安徽省杂交中籼稻发生倒伏和早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品种的遗传因素以外,肥、水管理不当和病虫危害是造成倒伏和早衰的主要原因,在建立抗倒延衰植株性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土壤调控、育秧调控、养分调控、水分调控、化学调控及严格控制病虫危害等技术措施,配套形成了杂交中籼稻防倒延衰技术体系。
  • 摘要:氮素是水稻生长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稻作高产稳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优化稻田生态环境研究上,氮肥利用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水稻育种,为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降低N素对水稻产量的限制,多在高肥条件下进行,长此以往,可能会降低水稻品种对N的敏感性,降低品种的N利用效率。然而,由于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上述命题并未得到科学的阐释。rn 本研究以16个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籼稻主栽品种(育成时间1976-2006)为材料,通过0kg hm-2(CK),135 kghm-2(N1)、225 kghm-2(N2)3种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时期三系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品种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增施135kghm-2(N1)氮肥,早期品种产量大幅提高,近期品种产量的增幅不大,近期育成品种在施氮量255 kg hm-2(N2)时产量才明显增加。(2)施用氮肥增加水稻植株的氮积累量,增施135kg hm-2(N1)氮肥,不同时期品种植株各部分含氮量的增幅相近;增施255kg hm-2(N2)氮肥,早期品种氮同化量的增加主要是开花前氮素积累的增加,而近期品种主要是花后至成熟期间氮素积累量的增加,施氮量对早期品种茎叶的氮转运率无影响,却显著降低近期品种的氮转运效率。(3)当施氮量由135kg hm-2(N1)上升到255 kg hm-2(N2),早期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下降,而近期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上升,生理利用率基本保持不变。(4)相关分析表明,N的农学利用率、N偏生产力、N肥吸收效率均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为135kg hm-2(N1)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而在施氮量255kg hm-2(N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氮肥的吸收效率、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早期(1983年前育成)和中期品种(1983年-1993年育成品种)对氮肥反应比近期品种(育成时间1993年后)
  • 摘要:氮素稳居作物肥料三要素“氮磷钾”首位,但氮素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目前无论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为减少作物病虫害实现稳产,均要求大幅度减少氮肥用量。作者在当地水稻“仿森栽培”实践中,已将施氮量减少到了40-80kg/hm2。本文将应用地力差减法,从理论上对其主要相关参数的取得及确定进行讨论,以期引入到“仿森栽培”等节氮定量施肥中。地力差减法定氮基本公式为:施氮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氮量÷(肥料中氮含量×氮素当季利用率)。
  • 摘要:通过品种筛选与搭配试验、控释肥试验和百亩超高产示范,证明了“双季稻机械化点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高产稳产、节本轻便和省工高效的生产优势,百亩超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103.0公斤,增产显著;并且比抛秧每亩平均省工11.7小时,比人工撒省工0.7小时,纯收入增加21%以上,是一门双季稻轻简高效技术。同时,通过百亩示范片展示了该项技术的生产优势和应用前景。
  • 摘要:水稻抽穗后贮藏于茎鞘的碳水化合物向穗部再转运,除直接形成产量外,还具有保持颖花持续生长提高结实率的作用,因此保证贮藏物质有效地再转运对于高产稳产十分重要。关于再转运速度与气温的关系长期以来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再转运的适宜温度在25℃,由于前人的研究多数是在气象室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因此自然状态下再转运速度与气温的关系尚未被揭示。为此,本研究使用ARICE(Asian rice network research group)的数据,探讨再转运速度与气温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构建。
  • 摘要:本文根据2005~2008年超高产栽培的试验研究和攻关示范,研究了安徽省单季中稻超高产(11250~12000 kg.hm-2)栽培的群体特征、群体数量及关键技术。群体特征为:主攻大穗扩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穗下节间长度占总株高的比例,增强植株抗倒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抽穗期糖花比,促进干物质运转和收获指数。初步明确了超高产群体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生育动态指标。并从旱育稀播壮秧,适时栽插、宽行窄株、精确定量施肥、湿润管理和严格控制病虫害等方面对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
  •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7%,稻谷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的40%以上。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连续10多年超过6 t hm-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65%左右,这对保证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随着水稻产量水平的提高,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水稻单季平均施氮量为180kg hm-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75%。部分高产稻田的施氮量为270~300 kg hm-2,有的甚至超过350 kg hm-2。过高的氮肥投入使得氮肥利用率过低,我国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一般仅有30%~35%,较发达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也由1958-1963年的15~20kg稻谷kg-1N下降至1981-1983年9.1 kg稻谷kg-1N,明显低于热带稻区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在施氦量较高的太湖等稻区,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则更低。过低的氮肥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直接或间接引起了一系列不良的环境效应。在已有研究中,水稻高产或超高产的典型较多,但上述高产或超高产大多是在大肥大水等高投入情况下取得,高产但很难高效。因此,如何在较高产量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并同步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本试验以常规粳稻连粳6号为材料,设计了不施用氮肥、一般高产、高投入超高产、高产高效、垄作高产高效和麦草还田高产高效共6种氮肥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表现的关系,为超级杂交稻高产和氮高效利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于2007-2008年在湖南省桂东(724m,25°8′)、长沙(53 m,28°13′)、南县(32 m,29°37′)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杂交稻两优培九、Ⅱ优084、Ⅱ优航1号、内两优6号、准两优527、D优527、中浙优1号、Y优1号、C两优396、两优293、黄花占、玉香油占、汕优63(对照)和常规稻胜泰1号为材料。田间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按照高产栽培要求进行田间管理。rn  [结果]①不同基因型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品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汕优63和常规品种胜泰1号,3点平均产量为9.22 t·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2.1%。超级杂交稻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以桂东点最高,10个品种平均达到11.87t·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3.9%;南县点次之,平均为8.21 t·hm-2,增产9.6%;长沙点最低,平均为7.58 t·hm-2,增产11.87%。②氮素积累量及比例。超级杂交稻稻谷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其积累比例的基因型差异显著,稻草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其积累比例的基因型差异不显著。稻草氮素积累量变幅为47.69~59.24 kg·hm-2,占总吸收量的33.11%~40.25%;稻谷氮素积累量变幅为81.43~99.57kg·hm-2,占总吸收量的56.99%~64.11%;秕谷氮素积累量为2.94.~5.95 kg·hm-2,占总吸收量的1.89%~4.41%。③氮素吸收量。超级杂交稻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基因型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以准两优527最高,两优293最低,前者3地点平均分别为155.38 kg·hm-2,后者分别为135.07kg·hm-2,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品种间差异在3个试验地点表现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试验地点的干物质生产量有关。④氮素需要量。超级杂交稻氮素需要量3地点平均为16.07 kg·hm-2,变幅为14.76~17.76 kg·hm-2,其中以两优培九最低,中浙优1号最高。参试的8个超级杂交稻品种氮素需要量低于对照品种汕优63(17.92 kg·hm-2)和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20.21 kg·hm-2)。⑤氮素收获指数。超级杂交稻的氮素收获指数的基因型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数变幅为57.14%~64.140%,以C两优396和准两优527最高,以D优527和内两优6号最低,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品种差异不显著。2008年试验同样以D优527最低,为63.94%,以Y优1号最高,达到73.27%,两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超级杂交稻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差异不大。⑥rn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超级杂交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以准两优527最高,达到51.34 kg·kg-1,以两优培九和D优527最低,依次为45.29 kg·kg-1和46.33 kg·kg-1,但与对照品种汕优63(45.93 kg·kg-1)和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44.19 kg·kg-1)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氮素干物质量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3地点平均变幅为92.16 kg·kg-1~99.79 kg·kg-1,其中以胜泰1号最低,D优527最高。⑦不同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收割产量的关系。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氮素需要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表现为显著负线性相关,3地点试验结果表现一致,说明生产上可以实现超级杂交稻的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同步。随着超级杂交稻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的增加,收割产量增加,两者间的决定系数为0.5701,达到极显著水平。rn [结论]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氮素利用率高的品种准两优527、Y优1号等,产量也高,证明超级杂交稻可以实现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上应推广种植产量高和氮素利用效率高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氮素高效利用率也应作为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的指标。
  • 摘要:通过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氮肥运筹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总施N240KG、P2O5150KG、K2O165KG的基础上,氮肥施用应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每公顷产量12000KG的氮肥运筹可选两套方案:一是基面肥50%、分蘖肥30%、穗肥20%(在倒3叶至倒2叶期施下),二是基面肥40%、分蘖肥30%、穗肥30%(在倒3叶期施50%,其余50%视苗酌情施用),这样提高氮肥施用利用率,形成量化氮肥施用量及高效运筹技术。
  • 摘要:为探明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关键栽培技术,2006-2008连续三年分别以新两优6号和丰两优3号为材料,分别开展了秧龄与落谷密度组合试验、杂交中籼稻机插基本苗试验、氮肥运筹试验。杂交中籼机插秧龄与落谷密度组合试验比较了3种秧龄(18d、23d和28d)和4种落谷密度(12000/m2,18000/m2,24000/m2和30000/m2四个处理)12种组合处理的盘育秧苗秧苗素质、大田采用PF455S步进式插秧机栽插的漏插率、大田不同处理的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形成与构成:结果表明:杂交中籼水稻机插适宜的盘育秧秧龄为18天,落谷密度为18000粒/m2~24000粒/m2;最佳处理组合为18天秧龄与24000粒/m2落谷密度的组合(A383),如此育秧方式获得秧苗综合素质较好,兼顾漏插率和基本苗,群体茎蘖数与成穗数较协调,利于发挥杂交稻个优势而提高群体质量,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协调,易于高产稳产。
  • 摘要:本文针对制约江西省水稻单产水平的主要栽培因素—基本苗不足,秧苗素质差,施肥不科学,晒田不到位,病虫防治不及时等,根据2006-2008年三年的大量试验与大面积示范,提出了“一强化、两增加、三主攻”的技术思路,形成了一套适合江西推广的双季稻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主要内容是:以增加用种量,提高基本苗为核心的群体增产技术:以增施钾肥,氮钾肥适当后移,普施穗肥为核心的科学施肥技术;以促根发蘖为核心的好气灌溉技术;以定量控苗为核心的科学晒田技术和以“三虫两病”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过程中通过狠抓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宣传培训和试验示范“四个到位”,取得了“三增一快”的显著成效,为提升我省水稻单产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江西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省份之一,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和栽培技术提高。2004-2008年通过部省粮食高产创建、“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提高了群众栽培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增长。2005年我省与江苏合作,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开展试验和示范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今年早稻夺得了亩产662公斤的喜人成绩,推广面积也有很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