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黄河学”高层论坛
“黄河学”高层论坛

“黄河学”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开封
  • 出版时间: 2009-11-20

主办单位:教育部;河南大学

会议文集:“黄河学”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笔者对构建“黄河学”的几点思考,文章中提出应站在世界河流文化的高度考虑“黄河学”的总体研究思路,站在黄河全流域的高度构建“黄河学”的大框架,从“九条黄河”的理念出发丰富“黄河学”的内容,站在文化产业角度强化“黄河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性;并表明要联合黄河流域九省区协作创立“黄河学”,开办“黄河市长论坛”,构筑“黄河学”的研究平台。
  •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古籍整理及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今后,围绕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确定的6大方向,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建设和完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布局科学,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质、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学术队伍。
  • 摘要:一个城市特色的塑造显然是当地历史渊源深厚的地方文明与外来文化高度融合后共同作用的结果.兰州市地方文化的形成虽然主要受到了黄河文明的分支——关陇文化的影响,但也同时受到草原游牧文化、藏文化的影响.因为地方文化对城市形态与结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居民性格等都有影响,兰州城市特色就带有了浓郁的黄河文明以及其它文明作用的轨迹与特征,其城市特色建设也应慎重考虑文化基础的“灵魂”性作用和导向.
  • 摘要:黄河文明的核心在大中原,农耕文明则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经考古发现证明,河南文物资源居全国之冠,稻作与粟作文明之源汇聚在中州;创新性的开辟中华农耕文明之源工程,将惠农与旅游巧佳融合,将是一项创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农业安全与文化安全。文中还探讨了创造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国家精品的步骤。
  •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河变迁与黄河水利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黄河文化与黄河人文研究的主要收获,并研究了河南的黄河变迁与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最后探讨了黄河变迁、黄河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态势、发展态势,讨论了建立“黄河学”的必要性。
  •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河学讨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黄河文化在黄河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侧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黄河文明的具体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两个问题:1、不能以现代黄河流域的划定作为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界标准;2、注意黄河流域文化和其他区域间的比较分析。
  • 摘要:建国60年来,伴随国人对黄河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先后提出了“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等多个黄河治理方略.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它们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王化云为此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摘要:三峡库区地处三峡水库周边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域.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但是库区后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生态屏障功能亟待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消落区治理、污染物排放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库区移民与水土流失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方向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摘要:黄组中刻在牛胛骨上的卜步辞,其日期和地名多与记有十祀征人方的卜旬辞、卜夕辞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是编排十祀征人方日谱的重要材料.本文介绍了董作宾和蔡哲茂先生对这组材料的整理和缀合工作,将董作宾先生对这组材料的整理缀合制作成表格,以与现有的著录书进行比较与说明,在前人缀合的基础上补缀了一些残碎小片,而使这些材料更加完整,本篇共6组缀合片:H36567+B11115,蔡缀379(H36501+H36752)+H37410+H36772,H36754+H36755,H11144+H11136,H36372+H36381,董缀骨十六(Y2526+H37475+B11141)可与H36957缀合,并就补缀的三片材料对征人方日程进行了简要说明.
  • 摘要:本文简述了黄河文明的产生与形成,分析了黄河流域出现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号令征伐权力、收取贡赋、征发劳役、地域关系形成、禅让制度与世袭制度等公共权力,阐明了黄河文明的特质,并进一步探讨了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
  • 摘要:最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远古时代的符号遍布祖国各地,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分别择取出土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远古符号为例证,同时通过考察一些早于殷墟时期的古汉字遗迹,从而对古汉字体系的形成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中华文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并不是一条单纯的主线,汉字体系的早期形成应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 摘要:黄河文明中心在北宋末年南迁至长江中下游,是有其生态环境原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拉开了农耕文明南迁的序幕.造成北宋末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气候极其寒冷和黄河频繁泛滥.北宋之后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黄河文明中心没有再返回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文明是挑战和反应的产物.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其客观规律,不能把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全部归结给人类.
  • 摘要:本文从容沙空间的概念、盈缩及利用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河道容纳泥沙的能力有限性,分析了当前处理泥沙的主要三条途径:一是把泥沙拦截在上、中游;二是把泥沙输送入海;三是把它堆放在河道及其两侧。文章还从河道容沙空间、水库拦蓄处理泥沙放淤工程处理泥沙、河道来沙几方面对现行河道行河年限进行了估算,并从高含沙水流的塑造、高含沙水流的输送及泥沙的堆放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设想。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河流伦理进行概要阐述,即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的劫难与生存危机;河流伦理的构建—让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文章重点描述了河流伦理的提出、基本内涵,分析了其构建河流伦理的目的,探讨了河流伦理与维持河流健康的关系,最后对生命河流伦理的研究进行了瞻望。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仍是事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黄河流域的复兴和崛起取决于黄河流域环境的状况,因此,黄河学的构建,应当把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重中之重。惟此,才能更好地为黄河文明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