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北京2011泌尿外科学术年会
北京2011泌尿外科学术年会

北京2011泌尿外科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7-02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北京2011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以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与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的32例膀胱浸润性移行细胞癌连续病例。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参照南加州大学Norris肿瘤中心的术式,手术先进行双侧的扩大淋巴结清扫,随后进行标准的膀肤根治性切除,尿流改道方式采用经典的回肠膀胱或者输尿管皮肤造口。结果:在随访中,肿瘤进展6例(18.8% ),死亡4例(12.5%),死亡病例均死于膀胱癌。总体生存率为87.5%。32例病例中,17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12.1%,81.8±17.0%;2.回顾分析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本组中没有G1分级的肿瘤,G26例,G3 26例,其中死亡病例均为G3分级,G3级3年生存率为74.6±23.9% (P>0.05);术后病理显示在本组32例中,淋巴结阳性9例(28.1%),阴性23例(71.9% )。清扫淋巴结数目从7个至50个,平均22.8个。结论: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可以有效改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肿瘤分期,淋巴结状况及淋巴结密度与预后生存密切相关,肿瘤分级可能相关。
  • 摘要:目的:评价盐酸坦罗辛联合吲哚美辛栓剂辅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300例成人患者,其中男167例,女133例。300例病人采取俯卧位,都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术后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对照组):口服排石颗粒制剂10g/次,2次/d。B组(观察组):口服排石颗粒制剂10g/次,2次/d。加用盐酸坦罗辛胶囊0.2mg时,1次/d。C组(联合组):坦罗辛胶囊0.2mg, qd;吲哚美辛栓剂100mg,连用三天。排石颗粒制剂10g/次,2次/d。三组的疗程均为两周。结果:A组(对照组):100例:排石时间平均约10-14天.疼痛发作率25%,复碎30人次,其中5人复碎3-4次。B组(观察组):100例:排石时间平均约7-10天.疼痛发作率15%,复碎19人次。C组(联合组):100例:排石时间平均约5-7天.疼痛发作率5%,复碎11人次。结论:盐酸坦罗辛联合吲哚美辛栓剂(短时间)辅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下段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安全有效,能提高结石排出率,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碎石后的首选促进排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以大鼠为动物模型,对异位心脏移植后供心的存活时间进行实验观察,从而研究末梢血干细胞移植在免疫耐受诱导方面的作用。方法:以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雄性)做为供体,以SD大鼠(雌性)为受体,采用Ono-Lindsay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将大鼠分为A 、B两组,每组8只,A组仅使用新山地明进行免疫抑制治疗;B组在使用新山地明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之前行供体末梢血干细胞移植,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的心移植存活率。移植术后第28天检测SD大鼠脾脏中SRY基因的存在。结果:移植术后第7天,两组的供心触诊,均搏动良好,未发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移植术后第14天,A组,1例死亡(1/8), B组供心均搏动良好;移植术后第28天,A组,2例死亡(3/8),B组1例死亡(1/8),1例出现腹泻、体重减轻;而SRY基因的检测,A组,阳性2例死亡(2/8);B组,阳性5例(5/8)。结论:尽管末梢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8天,两实验组在供心存活时间的比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干细胞移植组中供体SRY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诱导组。
  • 摘要:目的:探讨2微米激光前列腺汽化切割术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经过B超检查的患者,年龄54-84岁。8合并结石患者采用瑞士EMS超声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击碎并清除结石,切除中叶组织,处理右侧叶,吸出膀胱内组织块,留置三腔导尿管,盐水冲洗。结果:术后无1例出现水中毒症状。暂时性尿失禁的9例,均在14-90天内消失。继发出血1例,出现在术后25天,经止血抗炎治疗后痊愈,未引起尿储留。1例患者术中发现尿道外口狭窄,经尿道扩张后进行手术,术后2月出现尿道外口狭窄加重,行手术切开后痊愈。结论:2微米激光汽化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方法。患者手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均得到较好改善。随着2微米激光技术的成熟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可望成为治疗BPH的新的金标准。
  • 摘要:主要对实施心脏搭桥术后体外碎石的心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记录。以在2002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5例男性患者为例,该5例在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又实施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治疗结石全部排出。针对患者术前的焦虑心理、术中的恐惧心理和术后的精神性排尿困难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心理护理措施,以消除患者焦虑心理、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增加安全感。体外碎石手术的治疗结果好坏,与心理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在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的同时,更要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在执行治疗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的恐俱,使患者配合好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肾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使用氨酚羟考酮组)和对照组(未使用氨酚羟考酮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前肾绞痛程度是否有差异,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程度及持续时间,并观察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组轻度中度63例,重度61例;对照组轻度27例,中度41例,重度39例。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指数明显降低,不良反应数目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①氨酚羟考酮片对于中轻度肾绞痛的缓解作用优于重度肾绞痛;②重度肾绞痛联合应用氨酚羟考酮片及“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或“盐酸布桂嗪注射液”既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后续治疗过程中需要重复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或“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的机会;③氨酚羟考酮片对于肾绞痛的治疗是安全、有效地,且使用更加方便。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提高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010年收治的21例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最终临床诊断,探讨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结果:根据腰腹疼痛、吸气疼痛、超声检查等症状及结果判定:其中6例为输尿管中下段尿路上皮癌;5例为输尿管结石;3例为宫颈癌术后复发累及下段输尿管;2例为输尿管炎性狭窄;2例为下尿路梗阻尿潴留引起上尿路积水;2例为腹膜后纤维化;1例为腹膜后肉瘤侵犯输尿管导致肾积水。治疗上,输尿管肿瘤行输尿管癌根治术;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并置入D-J管;其他良性病变导致输尿管狭窄首选置入D-J管,如果未成功则行肾盂穿刺造瘘术;下尿路梗阻病变可临时导尿治疗。结论:根据发热、腰痛等临床表现,结合超声、CTU可明确诊断尿外渗,评价尿外渗程度及蔓延范围,找到尿外渗病因。对于肿瘤患者如果没有手术禁忌尽早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对于良性病变患者,尽早解除尿路梗阻。
  •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PHA根据病因、病理改变和原发病变位置,可以分为:原发病变在肾上腺者和病变不在肾上腺本身,然而PHA的分型是治疗中的难点,需结合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近年来诊治PHA的方法做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某些治疗方法上存在的困惑做了阐述,结论为:经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并且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是预测术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对肾盂输尿管交界梗阻致肾积水的腔内切开治疗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年龄41岁。单纯肾积水8例,肾结石伴肾积水10例。术后对其进行回访,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50个月,检查项目包括B超或静脉肾盂造影及肾血流图,从形态及功能上观察肾积水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拔除D-J管后在1, 3, 12及24个月时均复查泌尿系B超或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积水缓解率在上述时间点分别为61%、67%、78%及72%。其中CUPJO患者术后12个月的积水缓解率为66%. AUPJO术后12个月的积水缓解率为89%,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λ<0.01);伴有肾结石与不伴有肾结石患者的积水缓解率分别为80%、7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λ>0.05 );放置粗D-J管((5例)与普通D-J管(4例)AUPJO患者肾积水缓解率分别为97%、79%,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λ<0.05 )。结论:UPJO所致肾积水通过腔内切开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较大,结石或手术后导致的纤维化狭窄行内切开效果较好,同时建议术中放置粗D-J管(F8-F10),而先天性UPJO内切开效果差,建议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
  • 摘要:目的:探讨马蹄肾合并肾输尿管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对手术要点进行剖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6例马蹄肾合并肾输尿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男,58岁,根据病情考虑为马蹄肾合并肾细胞癌,患者家属放弃治疗,随访6个月后患者因肿瘤转移去世。病例2、男,37岁,根据病情考虑为马蹄肾合并肾细胞癌。患者全麻下行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结果:右肾透明细胞癌Ⅱ级,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病例3、女,47岁,在全麻下行马蹄肾峡部离断,右肾癌根治术。术后恢复顺利,并行干扰素生物治疗,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病例4、男,54岁,患者于全麻下行马蹄肾峡部离断,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后继续行化学治疗,随访2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病例5、男,68岁,病理为输尿管乳头状移行细胞癌Ⅲ级,侵透肌层达外膜。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8个月患者因脑梗塞及肿瘤转移去世。病例6、女,64岁,患者手术中见双肾下极融合,离断马蹄肾峡部,行左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0个月患者因肿瘤转移去世。结果:手术情况良好,无外科并发症。结论:马蹄肾合并肾输尿管肿瘤临床罕见,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血管和集合系统变异,术中妥善处理峡部,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
  • 摘要:本文统计了从2002年至2010年间就诊于我院的93例阴茎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获得55例侵袭性((pT1-3 )阴茎鳞癌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探讨阴茎癌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表明,阴茎侵袭性鳞癌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和淋巴结转移N,高龄和淋巴结转移是生存较差的预后因素。组织学分级G是淋巴结是否转移N的极为显著的预测因素。因此对于高组织学分级G的患者应加强淋巴结转移的病理检测,而对于高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
  • 摘要:目的:1例肾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报告,探讨IM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文献报告。方法:1例男性患者,54岁,因为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收入院,患者无不适主诉,B超显示左肾中上部一个约5.3×4.6×4.7cm大小实性肿物,呈中低回声,内部有散在血流信号。CT提示左肾中上部偏背侧占位,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界尚清。结果:患者于全麻下行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结论:(1) IMT大体表现为孤立或多结节的肿块。(2) IMT镜下表现多样。(3)SMA及MSA阳性反应是诊断IMT的重要标记。大多数IMT预后良好,经过手术可使绝大部分IMT治愈。但有报道肿瘤体积较大的IMT或出现于肠系膜、网膜、腹膜和腹膜后的IMT因肿瘤所在部位完整切除困难,容易复发,在少见情况下伴有潜在转移能力。
  • 摘要:前列腺电切术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术后需要用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冲洗期间需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因此如何预防由于长期卧床引发的便秘,是本文的主要议题。文章对28例实施了前列腺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的情况做了记录,分析了造成患者便秘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分别采取心理、饮食以及其他方面的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缓解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
  • 摘要:目的:总结脐尿管发育异常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提高该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脐尿管发育异常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脐尿管发育异常共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而4位患者的最后诊断为:脐尿管痰1例,脐尿管残端癌1例,脐窦合并感染2例,脐窦合并膀肮腺癌1例。5位脐尿管发育异常患者均经手术治愈,其中3人发生不同程度的误诊。结论: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检,特别是对下腹部肿块的检查致关重要;而B超与CT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而CT扫描膀胱区域的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脐尿管病变的形态特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