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849篇,会议文献有60篇,学位文献有126篇等,通史的主要作者有张箭、陈恒、刘新春,通史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开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外酒税都有漫长的历史。酒税之善体现在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促进酿酒行业内外产业经济发展的平衡,能振济、救灾和防疫,通过为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提供资...
2.[期刊]
摘要: 日本“东洋学”在实证研究之外也有鲜明的思想理论贯穿,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理论形态——“文化中心移动论”“混合民族论”和“国民思想论”。其中,内藤湖南从文化学层...
3.[期刊]
摘要: 为纪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学教育家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表彰先生在世界古代史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促进世界古代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于2012...
4.[期刊]
书籍史写作的新探索--以《书的大历史:六千年的演化和变迁》为例
摘要: 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书籍面临着来自计算机和电子书的威胁。有人开始担忧纸质书籍的地位和未来,有人开始盘点书籍是如何诞生和延续至今的。《书的大历史》即以电...
5.[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人民早期对天地的理解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时间、时令的确定,可以说是农耕文明奠定和发展的基石。早期人们通过观象授时总结出历法以指导生产活动,并在观象授...
6.[期刊]
国内澳大利亚史研究的概况、特点与问题——基于书目文献分析的考察(1949—2019)
摘要: 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紧密以及中国政学两界对区域国别研究日益关注,我国的澳大利亚史研究蓬勃发展。它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历史真相,还在于从历史脉络中理解...
7.[期刊]
摘要: 20世纪初年,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无政府主义的传入,现代意义的阶级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表示等级身份的阶级概念相互渗透,由此产生了同盟会诸人与梁启超围绕如何看待...
8.[期刊]
摘要: 《通航一览》修撰于19世纪50年代,是德川幕府官修的、带有史料集性质的日本对外关系史文献。该文献中,有关中国浙江对日交流的记述有4卷,涉及了"浙江的地理重要性...
9.[期刊]
摘要: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在重新解读民主的时代语境下,为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能够快速进入知识界的舆论场域搭建起了舞台;借助报章杂志的舆论空间频繁刊载...
10.[期刊]
摘要: 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转型...
11.[期刊]
摘要: 深圳的历史与海洋息息相关,以海洋为媒介,深圳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特质。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深圳本土的记录即生动体现了该特质。大量尚未被发掘的海外文献,不仅描述了...
12.[期刊]
摘要: 21世纪以来,美国劳工史出现了明显的跨国转向的趋势,其主要路径一是重新挖掘劳工史与生俱来的跨国特性,包括考察跨国联系和域外因素对于美国劳工组织和运动的影响,以...
13.[期刊]
摘要: 贾雷德·戴蒙德教授在其著作中从各国所处不同大陆环境的视角探究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人类不平等现象经历了萌芽期、加剧期与恶化期,在不同时期,影响世界各地区综合发展水...
14.[期刊]
摘要: 韩国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以下简称“韩国丝绸之路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以郑守一等为代表的韩国丝绸之路研究学者的理论梳理以及以庆州为代表的丝绸之...
15.[期刊]
摘要: 南蛮屏风是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年的一种典型的具有域外特征的日本本土艺术形式,它忠实地记录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人在日本九州地区的贸易和宗教活动。本文叙述...
16.[期刊]
重写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学史:由编撰《文学:世界史》引发的思考
摘要: 在这个全球化甚至是星球化(Planetarity)的时代,《文学:世界史》代表了世界文明/世界文学写作的一种有趣实践。《文学:世界史》的作者之一西奥·德汉教授...
17.[期刊]
摘要: 怎样建立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一直在奋力探索,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抓手,无法做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话语是在言说中呈现的,...
18.[期刊]
摘要: 随着文明互鉴理念的深入阐发与实践,国内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甚至极力改变以西方为主导的文明观,文明成为我国当前讨论的核心问题,重写文明史势在必行。重写文明史的首要任...
19.[期刊]
再论State汉译名的厘定——兼论20世纪初“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流播
摘要: 19世纪初,State经由来华传教士引入中国时,有“邦、邦国、国、国家”多个汉语译名,19世纪中叶传入日本,最终定格为“国家”。日本学界借此译介西方国家学说,...
1.[会议]
摘要: 文化史研究已经挑战"历史真实".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全部是由可观察到的行为组成的.相反,文化史研究却强调思想、情感和表达的历史性意义.它同样集中于不可见的、短暂...
2.[会议]
摘要: 这篇文章首次宣读于2010年在挪威卑尔根举行的霍尔堡奖专题讨论会上,笔者作为获奖者应邀对自己的研究及其对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进行介绍.这篇文章首次追溯了西方编年...
3.[会议]
摘要: 人类关于海洋记忆的撰述历史悠远.古典时代,除史学家著作中关于海战的记述外,探险者和航海者还通过航海志的形式保留下各民族对地中海及周边海域航线、地貌、人文风情的...
4.[会议]
摘要: 就当下的常识性认识而言,人类世界只有一个,亦即现代人(智人)走出非洲、散布全球各处至今的发展历程,因而,真正的全球史或世界史应该是全体人类的共同的历史.在不同...
5.[会议]
摘要: 古亚述研究是亚述学研究的一个子方向,主要研究青铜时代中期两河流域北部以阿淑尔城为中心的亚述地区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与地中海周边区域文明的关系.古亚述研究的主要...
6.[会议]
摘要: 本文结合吴于廑的求学生涯以及学术研究历程,对吴于廑的世界历史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以及吴于廑先生对中国世界史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7.[会议]
摘要: 笔者通过重提吴先生的全局史观和《世界史》的总序,指出吴先生在有生之年虽未来得及对《世界史》的多数书稿进行统稿(主要由齐世荣、刘家和、王敦书、朱寰、马克鑫、彭树...
8.[会议]
摘要: 本文结合吴于廑先生论证的全球史观,主要从六卷本《世界史》对历史时代新的划分,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对世界史体系的新构架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在世界史上地位的...
9.[会议]
摘要: 本文主要对吴于廑先生世界中心思想、西欧中心论等观点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吴于廑先生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反思和展望。
10.[会议]
摘要: 笔者认为,希波战争在古代希腊就被认为美化了,不仅对公元前492-479年之间的希波战争的历史意义要重新评价,其他的一些基本方面也都需要重新评价。继而对希波战争...
11.[会议]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史书写——解读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去中心的历史”
摘要: 本文以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近十年来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并结合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前沿动态,探讨新文化史的研究和写作应当如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取得新的突破....
12.[会议]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内涵,其次根据相关论文,分四个方面分析了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关系,最后进行简要评述,认为对"文化形态...
13.[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本英文书各组成要素的来源的介绍,对英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情况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对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间文化交流的启示。
14.[会议]
摘要: 《左传》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中西古典史学的两部重要史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两书在叙史时都意识到了历史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而且深刻认识到当代历史是由...
15.[会议]
摘要: 本文阐述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12世纪,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张家口一直处于欧亚不同文化和贸易往来的衔接地带。张家口的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张家口特有的地...
16.[会议]
摘要: 世界整体发展史观是由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倡导的,是中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行的最为系统、最富创意的解读.本文试图运用吴先生的世界整体发展史观...
17.[会议]
摘要: 通过论述两部《世界史》编纂工作,谈论了吴于廑先生世界史观的理解,世界史是整体世界的历史,不是局部世界的历史。整体世界有一个形成过程;世界史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18.[会议]
摘要: 文明一词可用来描述诸多社会,例如我们可以将某个社会称为基督教文明、华夏文明,甚至是印第安、阿兹特克、玛雅文明.实际上,文明这一概念是在新大陆发现之后逐渐形成的...
19.[会议]
摘要: 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文化、思想和学术的全球化正以人类不可抵抗的速度改变生存的方式.70年前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建立起来的体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当时是由...
20.[会议]
摘要: 吴于廑先生从1978年起大力投入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世界史学科;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世界历史的专题研究;对世界史...
1.[学位]
摘要: 新文化史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史学研究潮流,新文化史家注重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的作用,他们认为文化有时会决定历史事件和政治的发展,同时新文化史...
2.[学位]
摘要: 神庙是古典世界重要的城市景观,本文主要利用考古和文献证据研究古代晚期异教神庙错综复杂的命运,旨在通过分析神庙的处境来反映当时地中海世界所经历的宗教上的变化,主...
3.[学位]
摘要: 教会与人文主义关系的研究是文艺复兴研究的一个难点。目前学术界在世俗人文主义研究上已有丰硕成果;对于教会内部对待人文主义的态度上还有待继续研究。15世纪人文学者...
4.[学位]
摘要: 在当今世界,慈善——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有助于协调好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有利于一个健康、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完善。而现代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
5.[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新文化史学勃然而兴。彼得·伯克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促进了新文化史的发展。新文化史的发展受到了历史学内外部因素的推动,彼得·伯克史学思想的形...
6.[学位]
摘要: 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修辞学与哲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智术师”这一群体为古希腊修辞学甚至整个古典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受柏拉图影响,长久以...
7.[学位]
试论明治时期基督教文化与日本国粹主义的冲突——以“《日本新娘》事件”为中心
摘要: 本文对明治时期基督教文化与日本国粹主义的冲突进行了评析。1893年夏,一本题为《日本新娘》的英文书在美国纽约出版,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田村直臣的日本基督教牧师。...
8.[学位]
摘要: 1971年5月新加坡政府以涉及“黑色活动”为由对国内三份报纸进行整治,新加坡华文报界称之为“五月风暴”,其标着志新加坡对媒体整治的开始。在整治行动当中,由于政...
9.[学位]
摘要: 本文对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进行了探究。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最初是一家拥有英国皇家特许状的股份公司,后来其凭借在东印度地区的贸易特权及其强大的...
10.[学位]
摘要: 从《北京条约》签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政府有两次大规模的在华招工活动。第一次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以武力为后盾招募华工出国。第二次是,第...
11.[学位]
摘要: 本文对解放同盟进行了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自由主义运动不断激进化,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解放同盟。解放同盟的成立是俄国自由主义运动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12.[学位]
摘要: 本文对日本战败与巴西日本移民社会进行了评析。二十世纪初,日本开始向巴西进行移民。截至二战前夕,巴西的日本移民达到19万余人,并构筑起了自己的移民社会。但是随着...
13.[学位]
摘要: 本文对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活动进行了评析。大自然使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结成紧邻,于是它们的命运也以各种方式交织在一起。英国从中世纪起就开始征服爱尔兰,但未完成对它...
14.[学位]
摘要: 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有一批来自朝鲜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抱有一腔热血来到日本,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为复兴祖国而不懈努力。他们既是旧时代的产物,又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15.[学位]
摘要: 从近代以来周边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干预历史来看,朝鲜半岛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国用来进行博弈的工具,朝鲜半岛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无论是日本的“大陆政策”,俄...
16.[学位]
摘要: 元老院作为古代罗马国家政治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伴罗马国家走过了王政、共和及帝国的各个历史阶段。尤其在共和时期,元老院作为国家最高权力实体的地位毋庸置疑,...
17.[学位]
摘要: 在笔者所说的共和国晚期的立法斗争中,所谓的“共和国晚期”特指公元前69年到公元前59年这一时段。这10年的时间正是以凯撒为代表的平民派政治活动最活跃的阶段。所...
18.[学位]
《罗马史》与《历史》所载罗马兴衰同源性因素研究——以共和国至帝国早期为限
摘要: 本文拟采用生物学同源性因素理论对罗马兴衰原因进行研究。因其过程中同源性因素较多,本文只依照阿庇安《罗马史》和塔西佗《历史》所载诸同源性因素,提取权力争夺、军队...
19.[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英法百年战争前期普瓦提埃之战。英法百年战争是欧洲中世纪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普瓦提埃之战是百年战争前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英军蓄谋已久的一场战役...
20.[学位]
摘要: 2011年,由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我国世界史研究学术界多方面的努力,世界史终于成为与中国史同级的一级学科而摆脱其从属地位。20世纪初期,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