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技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721篇,会议文献有115篇,学位文献有644篇等,雕塑技法的主要作者有赵震乾、陆丽娟、徐华铛,雕塑技法的主要机构有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刀笔纵横 陶土传情——论紫砂陶刻《秋山读易图》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
摘要: 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书画之乡、教授之乡,崇文重教的氛围浓郁,所以诞生了许多的文人雅士和书法、绘画大家,正是他们和紫砂艺人的结合,使得紫砂艺术的发展形式发生了翻天覆...
2.[期刊]
摘要: 紫砂陶刻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紫砂品类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也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潮流,让我们能够在把玩欣赏紫砂艺术的过程之...
3.[期刊]
摘要: 中国的民俗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中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人文典故,包含了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追求,形成了一股磅礴的文化艺术需求。在紫砂壶创作中,将“福...
4.[期刊]
摘要: 宜兴被称之为陶的古都,紫砂陶的原料就产自于宜兴丁蜀镇,由于其极强的可塑性让紫砂陶的种类变化多样,展现出其得天独厚的神奇魅力与艺术吸引力。宜兴人民通过聪明的头脑...
5.[期刊]
摘要: 宜兴紫砂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之中,融合了许多的技艺技巧,紫砂陶刻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欣赏到古老的传统艺术,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这件...
6.[期刊]
摘要: 李茂宗先生致力于现代陶艺的传播,他认为传统陶瓷要不断创新,更要走向世界,必须向现代陶艺的方向发展。当时作为陶瓷学院美术系系主任的吴天保先生,本身对陶瓷雕塑有着...
7.[期刊]
摘要: 不同的紫砂造型能够引起我们广大壶友的情感共鸣和艺术审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能够采用陶刻的形式凸显出来,而且也不局限于紫砂壶,还有更多的赏瓶、文玩等等造型,都能...
8.[期刊]
摘要: 陶刻之形生艺术之韵,紫砂陶刻与生俱来的魅力需要通过合理的刻画来生发内涵,塑造主题。在紫砂器上,紫砂陶刻已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件作品的灵魂,对于当代紫砂...
9.[期刊]
摘要: 不同于石雕、木雕等其他雕塑作品,龙泉青瓷雕塑艺术是美好、温暖的。龙泉青瓷雕塑作品以其碧玉般的釉色、优美流畅的线条与创作者独特的构思,多种不同特点相融合,才创造...
10.[期刊]
摘要: 四方签筒《竹林七贤》是参照历史人物“竹林七贤”而作,用宜兴黄龙山原矿段泥制作成形制规整的四方花盆,并在其平整的器表上进行刻绘,同时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审美...
11.[期刊]
摘要: 在紫砂艺人一招一式的演绎之中,从圆融饱满的圆器,到横平竖直的方器,再到栩栩如生的仿生器,都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艺术视觉享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玩壶赏壶的过程...
12.[期刊]
摘要: 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民族文化因子,扎根于中国丰厚的美学土壤之上,几经嬗变,在佛像的艺术塑造方面呈现出更为鲜明的中国风格。紫砂陶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
13.[期刊]
鸟鸣声声传紫韵——论紫砂陶刻《生机盎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魅力
摘要: 许多的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厚意,延续着紫砂艺术的文化渊源,也让我们能够在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和文房雅器之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心爱之作。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
14.[期刊]
摘要: 紫砂“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传承,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看到许多精致美观的陶刻艺术作品,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金石味道,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深处,感受着...
15.[期刊]
摘要: “画稿、取料、修光出细,在修光出细这一步,各种雕刻手法会被充分运用,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雕……要看作品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使用哪种雕刻手法。”近日,在一场网...
16.[期刊]
摘要: 以甘肃临夏东公馆为代表的河州砖雕是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后的产物,体现了典型的丝路文化特征,在我国的砖雕艺术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临夏丝路文化形成的背景分析,阐述...
17.[期刊]
摘要: 环境设计作为建设和优化现代城市的重要措施,合理将茶道文化融入城市环境设计当中,针对的城市内部雕塑以及空间进行设计,可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和形态,维护大众生活质量与...
18.[期刊]
摘要: 竹子生长繁茂而迅速但生命短暂。通过竹雕艺术家的手让其获得第二次生命。图中为竹雕步骤拆解全过程。包含竹雕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以及成品效果展示。图中不见完竹,却能感...
19.[期刊]
摘要: 临夏砖雕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站在“非遗”视角传承与发展。基于临夏砖雕的艺术特色,捋顺临夏砖雕艺术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指出近年来砖雕文化的发展状...
20.[期刊]
摘要: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华人移民极多的国家,在历史上我国与泰国在经济贸易、政治、文化上就有着交流和影响;华人移民泰国可追溯到素可泰王朝,随着华人移民越来越多的融入泰国...
1.[会议]
摘要: 锡雕又称瓜雕,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并发展于秦汉、成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凭借自身独特的造型与材质备受民众青睐,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锡雕作为非物...
2.[会议]
摘要: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传达者之一,它代表着城市的文化也昭示着城市的未来.张库大道作为张家口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如何让张库...
3.[会议]
摘要: 海南黎族主要来源于我国南方古越族的一支——骆越人,一般认为,黎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然而他们却仍然保留着人类社会在尝试发明文字前,对辅助记忆和传递信息...
4.[会议]
摘要: 2009年2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生效.由此,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提高重视,共同行...
5.[会议]
摘要: 2006年落成的《成吉思汗雕塑群》创造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青铜雕塑纪录,同时被被誉为全球最大的青铜艺术工程,被称作"中国大型雕塑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艺术铸...
6.[会议]
摘要: 飞天作为佛教系统中的一部分,随佛教一起从公元3世纪左右开始传人我国,并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出了具有西域特色的飞天形象.在此之前,犍陀罗时代的飞天造型依旧是“乾闼...
7.[会议]
摘要: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徽州西递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胡文光牌坊雕饰图像为中心,对胡文光牌坊上的透雕、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雕刻手法进行阐述分析.同时立...
8.[会议]
摘要: “二佛并坐像”表“智慧”“实相”和“般若”,“双头佛像”表“慈悲”“利他”和“平等心”。所有相关“分身”的佛造像,皆可视为佛教神通观尤其“神足通”的图像表达,...
9.[会议]
“7”、“十”、“卐”的原始物像:欧亚草原天鹅岩画图像语言解析
摘要: 欧亚草原天鹅岩画图像语言内部存在的四种基本语法规则决定了它的三个特征,即两种基本类型的天鹅形象、数字“7”形原始物像和自由形式.欧亚草原天鹅岩画的主体是合体岩...
10.[会议]
摘要: 本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考察,详尽而扼要地分析总结榆树“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的烧雕技艺制作流程、技艺变更、生存现状等,尽可能展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榆树“徐家窑”古建...
11.[会议]
摘要: 本文从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对炳灵寺金铜造像进行分析,认为由于藏传佛教受到苯教和印度教生殖崇拜的影响,在造像艺术中也体现出浓厚的性力崇拜的因素.究其原因,是生命...
12.[会议]
摘要: 从川工木雕镇江王菩萨的形象来看,其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与塑像特点较为独特,做为武将他的形象是少见的“俊男”,所执法器也是多种多样的,最独特的是多数木雕镇江王菩萨像...
13.[会议]
“雕大秦风韵,塑咸阳精神”——咸阳秦文化主题雕塑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如果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语言,那么雕塑就是城市的诗眼,透过它,人们可以触摸到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14.[会议]
摘要: 根雕艺术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之一,根雕以树根等天然的选材作为雕刻的创作对象,从构思到雕刻,再到成型,每一个环节都是雕刻者根据选材的本身特点...
15.[会议]
摘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安徽承志堂木雕具有丰富的艺术图形、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独有的艺术特色,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要认真纪录...
16.[会议]
摘要: 北京砖雕作为建筑构件或墙面装饰,与建筑同生长,其由最早的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始于元代,明代有所发展,到了清代,发展达到鼎盛,至民国近现代,北京砖...
17.[会议]
摘要: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于现址,仿太庙规制扩建,部分构件沿用明代遗物.建国以后,寿皇殿长期被北京市少...
18.[会议]
摘要: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这个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古代社会不乏“工匠精神”.陆子冈和常世琪,一古一今,都凭自己独特的手工技艺,完美地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19.[会议]
摘要: 冶铁技术的提高,冶铁业的发展,促进了铁制工具的质量提高,为雕刻工具的改进提供了基础.铁器工具的出现影响到玉器雕刻艺术的风格多样化、装饰的精美化,以及玉器使用规...
20.[会议]
摘要: 焦山为长江中下游一小岛,宛如碧玉浮江,又名浮玉山.焦山摩崖石刻源于六朝《瘗鹤铭》,宋代摩崖石刻是焦山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寻觅《瘗鹤铭》的题跋,...
1.[学位]
摘要: 安岳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清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共9处。安岳石窟艺术集古、多、精、美为一身,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伟大宝库。璎珞作为菩萨重要的装身饰物...
2.[学位]
摘要: 磁州窑谱系庞大,呈现形式异常丰富、工艺繁复、装饰讲究、民族语言鲜明,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时间跨度之长,在北方独树一帜,尤其是工艺。陶瓷刻花是磁州窑最独特的标志,...
3.[学位]
摘要: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保护,是全球在非遗保护工作上的重要研究方向。根雕产业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4.[学位]
摘要: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石鹿雕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石鹿雕刻的历史原因进行探析,并结合白鹿洞书院的背景、石鹿雕刻的艺术特色,以及“白鹿”作为象征符号的文化含义...
5.[学位]
摘要: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共计71龛411尊,主要雕刻于明代,此时正处于巴蜀石窟的衰落期,总体石刻造像体状况较差,似乎并不出彩,但在此时期玉蟾山摩崖造像的发展形成显得...
6.[学位]
摘要: 雕塑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源自西方的艺术商店,随着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兴起而被人所熟知。“稀奇艺术”是国内较为成功的一家雕塑艺术衍生品公司,它的发展经历对于国内雕塑...
7.[学位]
摘要: 雕塑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源自西方的艺术商店,随着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兴起而被人所熟知。“稀奇艺术”是国内较为成功的一家雕塑艺术衍生品公司,它的发展经历对于国内雕塑...
8.[学位]
摘要: 灵璧磬石雕刻依奇石而施展,更添奇石之灵性,经历千年的传承其审美意识与雕刻技艺自成一格,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形成了具有北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反映了灵璧地区优秀...
9.[学位]
摘要: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各地在大力兴建各类城市雕塑的背后,部分已落成的城市雕塑作品因缺...
10.[学位]
摘要: 中国大漆工艺在中国拥有8000年的发展历史,是比较独立而且发展相对成熟的艺术门类。由于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工艺的复杂性及相对独立的审美体系,也极大地阻碍了大漆工艺...
11.[学位]
摘要: 阴沉木特殊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造型多变、质地致密、肌理丰富的物性特征。传统意义上的阴沉木雕刻,一般包括因材施雕、因物象形、因势造形等多种造型手法,大多情况下,...
12.[学位]
摘要: 泰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佛教崇尚的帝制文明国家。泰国于中国是友邻国家,中泰文化如寺院艺作匠工拜师制度、遍益众师等交流与影响自古迄今,至今日仍不无文化比较与观照价值...
13.[学位]
摘要: 古青州作为九州之一,区域基本为今天的山东省,在南北朝时期为南北交汇地带,是重要文化和战略地区。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佛教造...
14.[学位]
摘要: 西方现代木刻在中国的传播是新兴木刻运动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鲁迅作为新兴木刻运动主要领导人在19261936年这10年中对西方现代木刻的传播与推...
15.[学位]
摘要: 本文以曼祖和低浮雕两条线索成文,在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侧重与主次。强调在浮雕的历史上下文中看曼祖;也以曼祖为契机,回顾并反思浮雕艺术。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更...
16.[学位]
摘要: 汉代画像石是一种雕刻在墓室、祠堂和地面石阙等建筑物上的装饰性石质构建,它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是汉代最具代表性和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从已发掘的汉画像石...
17.[学位]
摘要: 在中国古代,雕塑大部分是用于塑造神明佛的或是在墓葬中的明器雕塑。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塑造肖像的雕塑案例为数不多。在这其中大多数也都是佛教领域的造像,有著名...
18.[学位]
摘要: 本文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韩城党家村民居雕刻中的博古图像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党家村石雕、砖雕、木雕雕刻中的博古图像进行分...